歷史的畫卷在慢慢地描繪著,而朝代就是其內(nèi)容的充實者,每個朝代的首都都是一抹鮮艷的色彩。
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說,即西安、南京、洛陽、北京。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大興、西京等,陜西省會、副省級市,是世界歷史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
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為什么可以作為十三朝的首都
先說下在西安建都的朝代:西周、西漢、新朝、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
地理位置:西安位于渭河平原的中部稍南。地處秦嶺之北,渭水之南。渭河平原土壤肥沃,農(nóng)業(yè)發(fā)展較早,物產(chǎn)比較豐富。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美譽。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貨殖列傳》有這樣的記載“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
天府之國大家熟悉吧,現(xiàn)在指的是四川,可是之前可不是這樣的,它說的是長安地區(qū)?!妒酚洝分惺沁@樣描述長安地區(qū)的:“大夫之國,田肥美,民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國也。”
地理位置方面,長安居關中之地,地勢險峻,進可攻,退可守,東有崤函天險,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易守難攻,一旦有敵人來犯,只要守住函谷關,便可利于不敗之地?!对峤?jīng)翼》:記載:“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通志·都邑序》“名山甲于天下”,三面環(huán)山,南秦嶺,北高原,西連隴山山脈,渭河貫通,東有黃河天險,具備“建邦設都,皆憑險阻”的天然有利條件。
同時,長安地區(qū)水源豐富,河流縱橫,南有潏河、滈水、北有涇、渭,東有浐、灞,西有灃、澇,有著“八水繞長安”的天然資源,為其繁榮奠定了基礎。
為什們自唐之后無朝再此定都
這么多的朝代在此定都,是長安的榮幸,也是其不幸。大家想下朝代的更替勢必伴隨著建筑的破壞和修繕,還有新建。
秦朝在長安修建了阿房宮,修筑它的代價是“蜀山兀,阿房出”。秦嶺的一座山脈的樹木被砍光了,阿房宮才修建完工,足見古人對巨木良材無底線的砍伐。
阿房宮
西漢早期奉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開墾荒地,森林受到了破壞,劉邦新建都城,大興土木,
之后的隋唐亦在長安建筑了自己的宮殿。從周朝到唐朝,長安城雖然經(jīng)歷了多次戰(zhàn)亂的破壞,但是長安城的基礎規(guī)模與人口密度卻一直在增長。
長安城在唐朝迎來了最輝煌的階段,長安也成為了無數(shù)人心向神往的帝都。無數(shù)不同身份、民族的人涌入長安城,長安人口一度達到180多萬。
唐朝創(chuàng)立之后,長安城不斷地進行修建與擴建,這一過程歷時五十多年。如此浩大的工程直到唐高宗李治時期才基本完工。當時長安全城的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而之前漢代的長安城只有35平方公里。
人多了,需求肯定就呈爆炸式增長。隨著人的變多,商鋪,酒樓,住房……之類的肯定隨之增多。古代可不像現(xiàn)在有水泥,鋼筋,之類的建筑材料,木頭還是其最主要使用的東西。
對于長安城而言,如此巨量的人口每天需要的柴火可不是一筆小數(shù)目。《新唐書·裴延齡傳》中記載:“唐開元年間,近山無巨木,遠求之嵐、勝間。
所以也可以說長安的繁榮是建立在木材資源的基礎上的,就正如我們現(xiàn)代城市建立于水泥鋼筋等建材資源之上一樣。
那么,長安的木材資源由何處供應,木材資源與長安的衰落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大家都知道,森林的破壞會給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最直接的影響,森林的破壞會打破生態(tài)的平衡,使得土壤流失,河床增高,最終萎縮干涸。
中唐以后,長安城周邊河流斷流的記錄越來越多。而環(huán)繞長安的八條水脈,也逐漸消失了,“八水繞長安”的說法永遠成為了歷史。
自此以后,長安城的氣候開始變得惡劣,洪澇、旱災等不斷發(fā)生,連耕地都變得不再肥沃了。之后,長安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就變得十分糟糕和脆弱。
看到很多人在說長安落幕的原因是因為環(huán)境破壞,不盡其然,還有一個原因,元清都是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大本營都是在北方,他們是怕太靠南方的話,一旦發(fā)生動亂,就是四面受敵.沒有回撤的余地。
而明朝是因為朱元璋是在南方起義奪取天下的。 之后的他的兒子明成祖朱棣搶了他的孫子朱允玟的位子,而且朱棣的封地在燕京,所以就順其自然定都北京了,之后對北京城進行了大修,燕京才真正有了一個大城市的規(guī)模。 也讓清朝多了個選擇北京的理由。
轉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