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療法改變你的情緒、行為和性格
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常常,我會為孩子的一個行為,老公的一句話語,或者周圍發(fā)生出現的一些事情而生氣??傆X得孩子不夠乖,老公總會惹我生氣,麻煩事就喜歡跟著我……永遠是往外找原因,指責別人,認為如果不是你,或者不出這件事,我的心情就不會變糟,我也不會發(fā)火、失控。
維尼評論:這是大多數人的習慣性思維,認為是A(事件)讓你有這樣的情緒和行為,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B(認知)的存在和影響,更談不上想去改變認知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這個認知是不同于人們普遍了解的“潛意識”,如果說兩者有什么表面上的相似之處,在于“習慣性思維”、“自動思維”也有“不被意識到”的特征,即:如果你不去有意識地發(fā)現,覺察不到它的存在。但意識不到的原因不在于所謂的“防御機制”,而是成為了習慣,自動出現,以至于察覺不到。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世界每天變化不停,生活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沒有這件事,會有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影響了我們的心情?左右著我們的行為?真的是每一件發(fā)生的事情本身嗎?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無意間在博客上遇到了維尼老師,他的一篇博文談談家長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認知療法,深深地觸動了我。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認知,并決心開始嘗試改變。
1、某天晚飯后,女兒同學浩浩的媽媽邀請我們一起去逛宜家,欣然前往。宜家上到二樓就有一個“小馬蘭森林兒童游樂場”,規(guī)定大人不能進去,只有小孩子可以進。所以對小朋友的要求是:年齡要滿4周歲,身高1.05以上的小朋友才可以進去玩。我知道每次走到這兒,女兒都邁不動步子,很想去玩里面的海洋球,但她無論是年齡還是身高都不符合規(guī)定,她在幼兒園是最小的,當同班的浩浩符合條件進去玩的時候,女兒更是受不了這個“刺激”,一個勁兒吵著也想進去玩。
我好言相勸了半天,可女兒就是不依不饒,進而又發(fā)展為哭鬧,嘴里不停的說:“我想玩海洋球,為什么浩浩可以進去,不讓我進去???”。浩浩媽媽站在一旁見此情景也覺得有點尷尬,準備示意浩浩出來別玩了。……
類似的事情以前也有發(fā)生過,要是放在以前,我一定會被女兒的哭鬧激怒:都和你解釋過了,怎么還這么不懂事,哭什么哭,原本的好心情都被你攪亂了!尤其又是當著別的家長的面,這該是一件多么丟臉和難堪的事情?。?!……
但是現在,雖然我的心里多少還會有點急,但至少不再因女兒的行為而令自己動怒。因為我知道這不是女兒的問題,女兒本身的表現不是影響我心情的直接原因,而是我自己應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問題。
我在心里開始理解小人的感受:本來一直都很向往的事情,以前因為沒有別的小朋友在,沒有比較的,不讓玩也就不玩了;可現在覺得和自己一樣的同班小同學,為什么人家可以進去,我卻不行?況且媽媽今晚帶我出來就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可是現在我只能看著人家玩,多難受?。?/span>
我在心里理解了女兒的感受,所以面對她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時,一點也沒有生氣,反而還有點同情小人,如果換成是我,可能心里也不好受吧。于是我蹲下身,把女兒摟在懷里,輕拍她的后背,一邊安慰她,一邊指著旁邊的規(guī)定,逐一解釋給她聽,告訴她:“不是媽媽不讓你去玩,而是我們要遵守游戲規(guī)則,不讓像你一樣小的小朋友進去,主要是考慮安全方面的因素,等再過幾個月,彤彤就可以和浩浩一起進去玩了?!?/span>
女兒在我的耐心和溫柔下,早已不再哭泣,后來一路上都和我說:“媽媽,等到9月份我就能進去玩啦!”一番期待和自豪的樣子。
維尼評論:做的好極了,很好地應用了認知療法,調節(jié)了自己的情緒(不生氣了),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不發(fā)火、訓斥了),貫徹了我倡導的幾個原則。
1、認知療法:因為我知道這不是女兒的問題,女兒本身的表現不是影響我心情的直接原因,而是我自己應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問題。
是認知而不是事件,直接影響了情緒和行為。
2、理解孩子:我在心里開始理解小人的感受......
參見:學做自己孩子的心理咨詢師(之一)-----理解孩子,從孩子學會專心寫作業(yè)談起
3、讀懂孩子:如果換成是我,可能心里也不好受吧......
如何讀懂孩子的心理---學習孩子的“讀心術”:想想自己,再去理解孩子
4、認知療法可以用于調節(jié)孩子的情緒:于是我蹲下身,把女兒摟在懷里,輕拍她的后背,一邊安慰她,一邊指著旁邊的規(guī)定,逐一解釋給她聽,告訴她:“不是媽媽不讓你去玩......
孩子是可以講道理的。參見如何和孩子講道理——對孩子應用認知療法
2、不僅在處理女兒的問題上,我改變了自己的認知,包括在和老公意見不統一時,我也積極嘗試調整。
昨晚,南京的天氣有些悶熱,家里客廳開了空調。老公一般睡的都比較遲,我和他說:“等你睡下的時候就把空調關了吧,別開一夜?!笨蓜e看老公瘦,他卻很怕熱,不樂意的說:“關上多熱啊,就開著吧,涼快點睡覺不好嗎?”我接著搬出自己的理由:“有那么熱嗎?開一夜那要費多少電啊,萬一空調開的太久壞了怎么辦?況且開一夜對身體也不好。”我自認為我的理由合情合理,他應該認可并照辦,哪知老公也有自己的理解:“這空調買回來不就是在大夏天用的嗎,怎么會壞呢?而且我們臥室的空調又不開,只開客廳的,把門開著,讓整個房間涼下來,又不對著吹,況且還都蓋著被子,怎么會對身體不好?”老公依然像“倔驢”一樣固守己見,我知道我說不過他,有些生氣的回了臥室。……
躺下也沒有睡著,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認識:真的為了省那幾度電而傷了和氣嗎?物重要,還是人重要?最主要的一點,我認為晚上不開不太熱,可老公認為不開很熱睡不好。每個人對冷熱的感受不同,我為什么就認為自己的感受一定對呢?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感受強加在他人身上呢?我自己想著想著都不禁笑了起來,哎,其實說到底,不是在于一夜要不要開著空調睡覺這件事上,而是自己內心的小心眼又在“作祟”,總覺得老公應該事事都聽我的,一不按我的想法去做就有點生氣??辞宄俗约旱恼鎸嵪敕ǎD個彎,替別人想想,天下太平了。
這要在以前,我肯定又是氣呼呼的不理他,生一夜的氣,何必呢?(*^__^*) 嘻嘻……
維尼評論:夫妻二人吵架,發(fā)生矛盾,太容易了。如何能做到寬容,靠大度和忍耐是不行的。寬容的基礎在于理解,去理解對方,改變你的認知,自然就不會生氣,也就寬容了。參見: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美德-----心理咨詢的認知療法的一個應用:為什么要寬容。雖然文章題目是培養(yǎng)孩子的美德,但用于大人品質培養(yǎng),道理是一樣的。
3、看似很多的氣都來自于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家人,但【核心信念】不正確,不改變自己的認知,不光是在家里生氣,工作上也會受到影響。
維尼評論:參見博文談談家長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認知療法:
核心信念就是你教育孩子的最核心的理念......這些核心信念都會被“貫徹落實”到教育孩子的方方面面,形成相應的自動化思維(習慣性思維),生根發(fā)芽!每一個自動化思維就固化為情緒和行為的習慣。
這篇博文主要寫的是教育孩子,其實在其他方面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我的工作有相當一部分是做培訓,其實說句心里話,我并不是很喜歡這種性質的工作,但為什么身邊所有的人都認為我很合適,而且我做過的培訓也得到大家的認可,我真是納了悶了。
基于這樣的心思,前幾天領導又在我已有的工作上,另加了一個公司的銷售培訓課讓我去講。當時聽完老板的吩咐后,我的心里就感覺“一陣反胃”,那個不情愿啊,但又沒法回絕。怎么辦,怎么辦,我走著站著,上班回家都不自主的想起來,心煩意亂,好在離培訓的日子還有幾天,但這幾天估計我是帶著別人看不見的郁悶過了。
被【習慣性思維】統治和折磨了兩天后,我覺得不能這樣,因為培訓這個工作比較特殊,如果講師自己的狀態(tài)都調整不好,怎么能很好地去面對你的學員呢?畢竟你講,他們聽,還是希望他們能學點什么進去的吧。
所以覺察到自己的不妥后,我開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令這個事情周圍人認可,我卻討厭它呢?狠狠地、毫不掩飾的剖析自己后,我看清我真實的內心:其實這項工作本身我并不排斥,我顧慮擔心的問題是害怕自己萬一哪一次講不好,讓人笑話,或是遭人指責,可以說別人越是認可,贊揚你,你的壓力越大,越害怕哪一天做不好而辜負了這些“盛名”……(發(fā)現習慣性思維)
終于認識清楚到底是什么困擾我之后,我重新調整思緒:放下所謂的結果,專注于過程,每一次都是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機會;而且這一次我要大膽嘗試不按照領導指定的授課模式來講,發(fā)揮自己擅長的同時也是自己喜愛的講課模式。(自己說服自己)
認知上調整過來,再加上行動上積極改變,我終于領悟到工作不是一種負擔,它豐富你生活的同時,也在讓你進步和成長,關鍵是在大原則不變的情況下,要干你自己的特色,和你喜歡的,愛上工作,從改變我的認知開始。
……
維尼評論:
1、發(fā)現自己的習慣性思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你遇到情緒的困擾,一般可以找到認知上的原因。靜下心來去思考、分析自己(不必等待心理咨詢師,掌握了認知療法之后,你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咨詢師)。找到之后,就要與自己討論,分析,說服自己,把不合理的習慣性思維變成合理的思維,就豁然開朗了。
2、認知改變行為:愛上工作,從改變我的認知開始......
3、建議進一步體會“既努力,又順其自然”、“盡人事,由天命”的核心思想。其實有“講不好”的時候是很正常的,很自然的,應該對這種可能性順其自然。這樣壓力小了,心情放松,更容易發(fā)揮好。而不允許自己講不好必然會背上沉重的包袱。參見:孩子上進心太強是個問題,其中談到了順其自然的道理,題目是針對孩子的,其實適合每一個人。
列舉以上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件,盡管現在的我還不能完全擺脫以前“習慣性思維”的影響,也還會時不時的出現不良認知的反復,但我已經有意識的開始甄別,調整,改變,知道影響自己情緒的不是每一件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當下這件事情的認識和理解,認知改變了,隨之而來的自己的情緒和狀態(tài)也比以前平穩(wěn)很多,愉悅很多。
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很大,大到你無法估量。不論你采取何種認知,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和你的生活。
我知道,我已經開始上路,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生活,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當情緒或者心理障礙產生的時候,不要在意這種感覺,就當他不存在,該干什么,就去干什么,順其自然,這些感覺過后會自然消失的。一切也會慢慢好起來的 我覺得,心理障礙是這樣形成的。由于人的意識和潛意識是兩個不同的部分,意識無法控制潛意識,當潛意識和意識不一致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難受,就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當意識試圖控制這種情緒的時候,情緒反而會被加重,長此下去,就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即神經癥。 其實,只有當意識和潛意識是兩條平行線的時候,也就是各自順其自然地去發(fā)展的時候,意識不要試圖控制潛意識的時候,負面情緒才會逐漸自然消失。也就不會產生心理障礙了,最多是一些消極情緒出現后,然后自然消失罷了。 其實,人的情緒是潛意識的,是不受意識控制的,所以控制情緒的結果是壓抑情緒,只會適得其反,所以,一般情緒是越控制越難受的。 對于正常人(沒有心理障礙的人),情緒產生后,他是不會刻意控制的,他會做自己的事情,不去注意這種情緒,無視了這種情緒,那么這種情緒就會逐漸自然消失的。 正常情況下,人的情緒和意識是兩條平行線,是不相交的,也就是各自自由發(fā)展,井水不犯河水。 其實,我覺得,心理障礙只不過是自己給自己開的一個玩笑,把兩條原本的平行線硬是要變成兩條相交線,于是焦慮了,抑郁了。放開自己的注意和控制。順其自然的去做事,不要去干涉潛意識的情緒,讓潛意識和意識各自順其自然地去發(fā)展,一切就會慢慢步入正軌,就會慢慢好起來的。 情緒是自生自滅的,前提是不能用意識去干涉情緒。一種情緒產生后,如果不去在意他,不去管它,而是,該干嘛干嘛,那么這種情緒就會慢慢的自然消失的。 其實,所有心結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用自己的意識去干涉了情緒,從而阻礙了情緒的自生自滅,使得情緒無法消失,并由此引發(fā)了新的焦慮等情緒,使原有情緒加重,長此以往,就會固定下來,形成一種癥狀。 其實,說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時候,并不是管不住自己,而是管不住自己的潛意識,意識怎么能管得住潛意識呢,人對意識有支配權,對潛意識沒有,所以,管不住自己的時候,就不要管了,因為管錯了對象,你應該管的是意識部分,只有意識部分是你能管住的。順其自然,放開對潛意識里情緒的管理,為所當為,去用意識做自己該做或者想做的事,就行了,潛意識會慢慢的自然地隨你而改變,配合我們的行動。 森田療法對社交恐懼癥的指導意義在于,告訴我們要接受社交中的“膽怯、緊張、心理不安”,這一既定事實,不再把其當作身心異物加以排斥,不再關注體察心理癥狀,而是要帶著緊張、膽怯象正常人一樣交往,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使癥狀在不知不覺中消失。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