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它的藝術(shù)和文化離我們時近時遠。但是有一個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這就是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亞洲人。泰戈爾1861年5月7日出生于加爾各答,今年正值其誕辰150周年。
泰戈爾多才多藝,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2500首歌,2000多幅畫,《吉檀迦利》、《新月集》、《飛鳥集》等50多卷詩歌、40多種戲劇,100多篇短篇小說,《戈拉》等12部長篇小說,還有大量隨筆、日記和通信,一共近200本書。他的論文涉及文學(xué)、政治、文化、社會變遷、宗教信仰、哲學(xué)分析、國際關(guān)系及其他眾多領(lǐng)域。但他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卻無疑是他的詩名。
泰戈爾出身于一文化教養(yǎng)深厚家庭,屬婆羅門種姓,父親是一地方印度教領(lǐng)袖。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圣人。泰戈爾自小就有作頌歌的詩才。想象力像瀑布流水,語句跟構(gòu)造亦凝煉多姿彩。然而讓他的詩句動人心脾,臻于不朽的,卻是和生命相扣的絲絲情緣。
不幸的婚姻生活
1878年,泰戈爾準(zhǔn)備到英國留學(xué),出國之前,需要學(xué)習(xí)英語和英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為此,他來到了孟買。經(jīng)兄長介紹,泰戈爾住進一位醫(yī)生的家里,而醫(yī)生的女兒安娜,一個在英國長大,年紀和泰戈爾相仿的姑娘成了他的英語老師。在安娜姑娘精心的幫助和輔導(dǎo)下,泰戈爾的英語水平提高得很快。兩人結(jié)下了親密的友誼,愛情的種子也漸漸萌發(fā)了。
泰戈爾最早時從安娜那里,聽到了別人對他年輕時長相的贊揚。安娜特地叮嚀泰戈爾,千萬不要留胡須,然而眾所周知,泰戈爾后來沒有聽從這個勸告,不過,安娜沒有能活到親眼目睹少年的臉龐違背她指令的日子。她嫁給了一個比她大20多歲的男人,一年之后在病苦中死去。
泰戈爾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幸的。他于1883年成婚,于1902年失去妻子,后再未續(xù)娶。他與自己兄長熱愛文學(xué)的妻子卡丹巴麗保持著一種熱烈的友誼和一種強烈的柏拉圖式的依戀之情。他在婚前將一些詩歌題獻給她,后來將幾部書題獻給她。在泰戈爾結(jié)婚后4個月,她自殺身亡,時年25歲。在人生遲暮之年,泰戈爾在游歷阿根廷期間,結(jié)識了才貌雙全的維多利亞·奧坎波,他們的關(guān)系似乎沒有太超越交談的范疇。
或許是有著這樣的不了情緣,泰戈爾一生的作品既浸透著“菩薩低眉”的慈悲,也有“金剛怒目”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他清新雋永的風(fēng)格中不乏纏綿委婉,對愛的自由的贊許撥動心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性的中間路線
20世紀的印度,像眾多的非西方文明傳統(tǒng)國家那樣,亦要面對如何應(yīng)對強大的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問題。是全盤西化?還是抱殘守缺?泰戈爾走的是困難的中間路線。以賽亞·柏林稱贊泰戈爾說:“面對來自左翼和右翼、西化派和傳統(tǒng)派的輕蔑和威脅,努力尋求真理,這在我看來是最難得的一種英雄品質(zhì)?!碧└隊柵形鞣街趁裰髁x和過度發(fā)達的科技文明,但并不盲目排外;泰戈爾對印度文化擁有強烈自豪感,但并不走向一種狹隘或極端的文化民族主義。
泰戈爾跟托爾斯泰和甘地一樣,都反對非道德主義和暴力,可是他卻并不像他們那樣過于絕對的道德理想主義。他認為國家的富強必須依賴知識和理性的探索。他非常重視教育,他的演講酬金和大部分諾貝爾文學(xué)獎金,都用在了資助教育。
雖然泰戈爾以英語的形式發(fā)揮了其詩才,但他以富于高貴、深遠的靈感,將自己理想中的祖國描畫成和諧、美麗的樂園,人們有知識,有理智,追求夢想、完美,自由幸福,不再受壓迫。他有一首詩里面這樣寫:“當(dāng)我找到了自己的自由時,我找到了我的歌。”對于一位偉大的詩人來說,“自己的自由”,無疑就是他的祖國和人民的自由。這樣的情懷和夢想,才是泰戈爾詩文的恒久主題和他贏得世界聲譽的重要原因。 “竺震旦”的中國情
泰戈爾是熱愛中國的,他在中國作過多次演講,他洪亮的聲音、溫和誠摯的語言,他孜孜不倦闡述的理想,感動過很多聽眾。他的64歲壽辰便是在北京和胡適等許多文人學(xué)者朋友共度。梁啟超贈他一個中文名“竺震旦”,泰戈爾在詩中欣喜地寫道:“我取了中國名字,穿上中國衣服,我心里明白:我在哪兒找到朋友,便在哪兒獲得新生,朋友帶來了生的奇跡?!?/p>
1924年4月,應(yīng)梁啟超、蔡元培之邀,泰戈爾第一次訪華,在黃浦江畔的碼頭登岸,徐志摩等人陪他同游杭州。秀麗的湖光水色使人留連忘返,此時的泰戈爾像孩子般歡呼,贊嘆說,真想在湖邊買個小屋住上幾天。4月15日,泰戈爾在杭州靈隱寺演講,隨行的有京劇藝術(shù)家梅蘭芳。泰戈爾對他訴說,覺得自己的生命是與中國人拼在一起了。這位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傳說凡是講孟加拉語的地方,無處不聽到有人日日吟誦他的詩歌。印度、孟加拉兩國的國歌歌詞,都是出自他筆下。而泰戈爾乘船來到上海的時候,或許才真正體會到一種東方的靜謐無求吧,他說:“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xiāng)一樣?!?/p>
1929年的3月下旬,泰戈爾赴美國、日本等地講學(xué)途中,下榻上海小住。當(dāng)時徐志摩和陸小曼生活在了一起,由于兩人是婚外戀結(jié)合,時人非議頗多,而泰戈爾是極少數(shù)支持他們自主婚姻的人之一。短短3天的私人訪問,徐志摩的家中詩聲縈耳。泰戈爾把新作朗誦給陸小曼聽,用孟加拉語念完櫻花的小詩,泰戈爾不禁老淚縱橫。臨別前老人贈給夫妻倆一件金絲繡的印度民族風(fēng)情圖案的紫紅色絲織長袍,聲音顫抖地說,這就當(dāng)是永久的紀念了。
愛的智慧
“我們的欲望把彩虹的顏色借給那只不過是云霧的人生。”泰戈爾與中國的情緣,也就像這樣云淡風(fēng)輕,君子相逢,卻各自天涯把夢守在心中。游歷天下的泰戈爾,擁有一顆哲人般的無所希求之心,“只管走過去,不必逗留著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自會繼續(xù)開放的……”泰戈爾說,果實的事業(yè)是尊貴的,花的事業(yè)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yè)吧。他筆下比人還多情的瀑布歌唱著:“雖然渴的人只需少許水便足夠,我卻樂意給與我的全部。”泰戈爾就是這樣把愛的智慧傳播到四方。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边@是泰戈爾的詩句,也像他一生的寫照。今天,在泰戈爾已經(jīng)降世一個半世紀,逝去亦經(jīng)已70年的時候,我依然記得那個自己印象中的他,一個留戀人間清淺愜意之情的詩人。他未必需要捧場和贊美,只需要自己的愛和尋找,被懂得的聽眾感應(yīng):“你微微地笑著,不同我說什么話。而我覺得,為了這個,我已等待得久了?!?/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