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角線和三分法構圖營造動與靜
在拍攝大雪覆蓋萬物的風光照片時,因為畫面上都是白色,很容易拍攝出單調的照片。為了防止出現(xiàn)這種情況,必須尋找方法更好地對比光和影。
比如說,以萬里晴空為背景,而把樹木和枝葉作為對比物。只要找到好的取景地點進行拍攝,觀眾的目光自然會被畫畫所吸引。
這張照片中,就是以這些樹木為主題。樹干如同伸出的手掌,形成對角線構圖,給安靜的湖畔風光增加了一些動感。為了讓背景顯得更加穩(wěn)定,攝影師決定把湖面的位置安排在三分法的下面一條參考線附近。左側的緩坡,也有效平衡了照片。
雖然積雪不多,但是如果不用C-PL濾鏡,湖面就會反攝白光,形成冬天的感覺。右側的樹木枝干向上延伸,形成放射線,增加了畫面的動感。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12-24mm、焦距12mm(換算值18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8、快門速度1/640s、曝光補償0.7EV、感光度iso2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在對這張照片構圖時,作者發(fā)現(xiàn)兩邊樹木的生長位置非常重要。到最后,非常自然地就決定了拍攝背景和主要拍攝對象。湖面泛白,微風拂過湖面,泛起無數(shù)小小的漣漪,為照片增加了趣味。
從低角度拍攝使雪花如同波浪一般
在這張照片中,積雪根據(jù)起伏的地形如同波浪一樣。攝影師采用低角度進行拍攝,將前景中最前面的線條模糊處理,對準后面積雪的線條對焦、積雪的質感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構圖上來講,前景中模糊的雪線和后景中樹木都在三分法參考線附近。當然,也可以簡單看做是二分法。分成了樹本部分和積雪部分。
如果是為了強調積雪的凹凸起伏感,可以將拍照角度拾高一些。如果為了突出積雪像浪花一樣,就要使用低角度拍攝并且保持水平,視線可以從前景緩緩向后景移動。那棵孤零零的樹作為重點,后景的森林也可以使畫面充滿張力。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35-90mm、焦距60mm(換算值45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11、快門速度1/640s、曝光補償0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3:4
通過三角形構圖拍攝河流,表現(xiàn)兩岸的寬廣
攝影師采用泛焦技術,使照片從前景到后景都清晰可見,讓觀眾能夠想象到生存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日常生活。雪堆積在河道中間,形成非常柔美的曲線;河岸寬廣,一直延伸到畫面深處,適合采用三角形構圖。畫面左側的云朵如同裊裊炊煙,河水和遠處的群山在色彩上也做到了均衡。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24mm、焦距24mm(換算值18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11、快門速度1/500s、曝光補償0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3:4。
這張照片表現(xiàn)出春天即將來臨的一番雪國景色。畫面右側柔和的光為積雪和樹木營造出光影,增加了照片的立體效果。如果這是順光拍攝的話,畫面會失去立體感,氛圍也會大大不同。
用廣角鏡頭和放射線構圖強調光影的延伸
冬日斜陽,低垂的陽光下樹木的影子又細又長。雖然在構圖時曾考慮將背景的樹木和太陽等元素都拍攝進來,但是如果照片中比影子還暗的樹干元素過多,會削弱影子的形象。所以攝影師在構圖時大膽地只選擇了雪原和光影。
去掉樹木,只拍攝雪原的情況下也不是只用廣角鏡頭拍下前景就可以。角度稍微拾高一些,盡可能發(fā)揮出廣角鏡頭的透視感,拍攝到更廣的范圍。這樣的構圖,會比現(xiàn)實更夸張,產生更強的放射感。
還有一點要注意:在拍攝延伸的光影時盡量做到左右對稱。保持對稱,能獲得更好的構圖。
為了進一步強調影子的感覺,可以優(yōu)先考慮影子的明暗度,再考慮雪原的白色,將曝光補償設置為+l,保證影子的效果得到加強,比現(xiàn)實中更暗一些。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10mm、焦距10mm(換算值16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11、快門速度1/100s、曝光補償0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因為雪原高低起伏,所以不能做到所有的光影都左右對稱。注意照片的四個角落,即便達不到完美,也要盡量注意整體的均衡。
去掉多余元素,強調影子的存在感
茫茫雪原,潔白無比,一棵樹的影子落在雪地上。在拍攝這樣的照片時,如果要強調影子的存在,就要注意避免拍到其他影子;使用長焦鏡頭能夠做到這點,避免拍攝到遠景和其他被拍攝物體。除此之外,拍攝遠景時,故意將鏡頭舉高,因為枝干較多并且向右上生長,所以特意在右上角留下空間。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100mm、焦距100mm(換算值160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8、快門速度1/250s、曝光補償+1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拍攝時,曾想把眼前的樹干也拍下來,形成對比。使用長焦鏡頭取景時發(fā)現(xiàn)無法使前后都在焦內。為了避免毫無效果的散景,索性只選擇了保留遠景。
通過三分法構圖營造曲線穩(wěn)定之美
早晨的光線,照射在雪原上,光影闌珊,平緩的曲線之美躍然紙上。攝影師使用三分法構圖,讓雪丘的曲線同參考線重合,營造出穩(wěn)定的美感。如果是只拍攝曲線的話,可以將相機的角度稍調高一些;如果想讓影子部分多一些的話,陰影部分得更清晰一些才行。如果將雪丘的曲線放在畫面正中,構圖就會落入俗套。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200mm、焦距200mm(換算值320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5.6、快門速度1/1600s、曝光補償+0.3EV、感光度iso2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無論怎么對焦都無法使全部畫面在焦內,所以只能保證背景的雪還能看出質感。拍攝時需要不斷調整光圈,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使用山形構圖讓引導視線在山脊中移動
在拍攝冬季山景時,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表現(xiàn)出雪的效果,要盡可能利用影子,并且兼顧周圍的情況。
這張照片是以朝陽下屹立的雪山為主要拍攝對象,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連綿不斷的
山脊線條的俊美。
攝影師通過倒三角形型的構圖,引導觀眾的目光按照前后順序,由濃到淡,最后落到積雪的山頂。最前面的山最暗,中景的山就明亮一些,遠景積雪的山峰最為明亮。通過控制光和影,來增加畫面的動感。
此外,通過中景中的影子還能感受到逐漸升起的太陽。朝陽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傾斜照射的光線,所以落在山上的影子也會不斷變化。只有領悟到這些,才能拍攝出冬季雪山特有的雄偉壯麗。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28-135mm、焦距47mm(換算值76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8、快門速度1/125s、曝光補償-0.3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展靄裊裊,升騰于藍天,同前景中影子的安靜相比,增加了畫面的動感,并且營造出照片的均衡。
通過二分法構圖進一步強調雪景的壯美
高原牧場,一望無垠,干里冰封,景色奇幻。攝影師站在能夠俯瞰的地方居高臨下拍攝下這張照片,采用二分法將天空和地面分隔開來。寬闊的天空、多姿的云彩、獨特的樹木以及遠處的群山,表達出一番壯美。樹木零星散落,更是起到襯托作用,賦予畫面動感。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10-22mm、焦距21mm(換算值34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14、快門速度1/60s、曝光補償+0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采用俯瞰的視角拍攝,畫面中有很多的拍攝對象,很是豐富。但是在考慮構圖時,就要防止畫面顯得雜亂無章,這非常重要。如何去掉多余的元素,如何合理配置,需要認真考慮。
使用二分法構圖引導視線至主角
霧靄籠罩,影影綽綽,照片中也有些朦朧。攝影師將巨大松樹置于前景位置,主角卻是后面的冰瀑,通過二分法分成左右,形成對比。營造出距離感。而且,從色彩較重的樹木到比較明亮的瀑布,這種顏色的過度能夠有效引導視線。通過眼前的大樹,也能表現(xiàn)出當時的霧靄及雪量等現(xiàn)場的情兄。
拍攝參數(shù):鏡頭焦段28-135mm、焦距75mm(換算值122mm)、曝光模式:光圈優(yōu)先、光圈f/22、快門速度1/100s、曝光補償+0EV、感光度iso100、白平衡WB太陽光、長寬比2:3。
對準瀑布進行對焦,會比較困難,還會造成畫面整體模糊,難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取景時包括樹木,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使畫面更有韻味。當拍攝色彩較單調的照片時,需要盡可能利用被拍攝對象濃淡來増加畫面的強弱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