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心是指劍突下、胃脘和胸骨后有灼熱感,是胃病中很常見的一個癥狀。古人也把這個癥狀叫做“嘈雜”。
臨床上容易誤以為燒心是熱證,而用黃連、梔子之類的藥。也有的醫(yī)師認(rèn)為是胃酸分泌過多,而用瓦楞子、海螵蛸之類的制酸藥。但如此用藥往往療效欠佳。
有人在臨床上觀察,發(fā)現(xiàn)燒心與胃酸多少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在有燒心癥狀的患者中,胃酸分泌偏高的只占11%。
最近翻遍文獻(xiàn)才發(fā)現(xiàn)燒心的治法不局限于清熱、滋陰、降氣,還是很多其他的治法。
溫中散寒、益氣健脾
王某,女,45歲。自述反復(fù)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近3年,發(fā)作頻繁,緩解時感胃脘脹悶、隱痛、大便溏薄、噯氣不暢、嚴(yán)重時夜間不能平臥。
察其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膩,脈沉弱。
考慮脾胃虛寒。治以溫中散寒,益氣健脾。
方用理中湯加味:附子10g,黨參15g,干姜10g,炒白術(shù)15g,炙甘草6g,白豆蔻10g,陳皮12g,赭石20g,法半夏10g,厚樸12g。
藥后燒心消失,諸證消失。(《反流性食管炎治療一得》)
升 陽 散 火
丁某,男,61歲。兩年前因情懷不暢,過量飲酒后導(dǎo)致胃脘灼熱,食欲不振,偶有泛酸,舌質(zhì)偏淡、苔薄凈,脈虛弦。服清熱養(yǎng)陰藥無效。
胃脘雖灼熱,但舌質(zhì)偏淡、苔凈,且無口苦、口干、尿黃、便結(jié)等熱證可循。
宜升陽散火湯:黨參、白芍各15克,葛根12克,升麻、柴胡、防風(fēng)、生炙甘草各10克,羌、獨(dú)活各6克。
共服十劑,灼熱即除。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患者,女,30歲,教師。胃脘灼熱感一年。飲熱水后灼熱減輕,伴隱隱脹痛,納少神疲,面色萎黃,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沉。
此乃陽虛寒困之中陽郁遏證,治以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處方:蘇梗10克,木香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草撥6克,白芍30克,吳茱萸6克,雞內(nèi)金10克,白術(shù)10克,四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服藥后灼熱感消失,諸癥悉除。(《胃脘灼熱癥治驗(yàn)舉隅》)
攻 下 逐 瘀
劉某,男,35歲?;颊咝误w健壯,胃脘灼熱如焚,日輕夜重??仕祭滹?/span>,夜間煩熱。視其所用藥方,皆清熱瀉火之類,服藥時減輕,停藥則灼熱如故。纏綿三月余,深為苦悶。
刻見:手足心灼熱,胃脘部按之灼手,大便干燥,小便短黃,舌苔黃燥,舌邊尖紫紅,脈數(shù)實(shí)。
證屬:瘀熱搏結(jié),熱耗陰傷。治用:泄熱祛瘀,養(yǎng)陰生津法。
予下瘀血湯加味:土鱉蟲、桃仁、大黃、甘草各10g,水蛭6g,黃芩、石斛各15g,知母20g。服藥兩劑后,得便瀉數(shù)次,紫黑惡臭,胃脘灼熱消失。(《治愈頑固性胃脘灼熱》)
。。。。。。。。。。
當(dāng)然燒心還有其他很多治法,比如孫一奎、張璐都主張用六君子湯加味治療脾虛導(dǎo)致的燒心。用保和丸治療食積導(dǎo)致的燒心。等等.....
此癥也與情志相關(guān),有燒心癥狀的病人大多有肝氣郁結(jié)、肝郁化火的表現(xiàn),容易急躁易怒、焦慮。
我也曾以為燒心要么是胃熱,要么是胃陰不足。所以我常用一貫煎、梔子豉湯、左金丸、四逆散治療。但也有很多燒心用以上方法療效欠佳。還是思維被禁錮了。
燒心只是一個癥狀,不要見到“燒”“灼熱”這個詞,就誤以為是熱。
那燒心到底有什么診斷意義?
我認(rèn)為燒心只是胃氣上逆。胃中的痰飲、食積本身溫度就相對較高,就算沒有熱、胃酸不多,如果經(jīng)常上逆到食管,也會覺得有灼熱感。
而胃熱、胃寒、陰虛、陽虛、食積、瘀血等都可能導(dǎo)致胃氣挾痰、食上逆。
寫以上內(nèi)容,并非為了標(biāo)新立異。還是要四診合參。觀其脈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當(dāng)然,燒心很常見的情況還是胃熱、陰虛。但并不局限于此。
|癥狀研究|
一葉障目,是臨床上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臨床上容易被很多癥狀誤導(dǎo),如見到五心煩熱就以為是陰虛,見到口苦就以為是肝膽熱,見到舌苔黃厚膩就以為是濕熱。所以本專題就選一些有誤導(dǎo)性的癥狀來研究探討。希望對大家有些許幫助吧。
聲明:本文為恒之原創(chuàng)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diǎn)。歡迎留言探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