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自從互聯網技術發(fā)達起來之后,不僅僅是網友之間,連公司之間的口水戰(zhàn)也常伴隨我們左右。上周在IDF期間,英偉達和英特爾兩家公司又展開來一場沖突。
不過事情的起因并不是發(fā)生在IDF上,而是另一場展會——高性能計算大會ISC 2016中。在這場大會的Keynote上,英特爾放出了Xeon Phi的性能測試圖。
圖中展示了英特爾將Xeon Phi芯片的性能與英偉達的Tesla進行的性能對比。英特爾表示,相比Tesla訓練神經網絡的速度,Xeon Phi擁有2.3倍性能提升,而并行性能則提升了38%;另外,Xeon Phi的大規(guī)模并行節(jié)點增加至128個。
讓英偉達惱火的正是英特爾描述的前兩項數據。在8月16日官方博客發(fā)表的文章中,英偉達指出,Intel用了過時的Caffe AlexNet版本來測試訓練神經網絡的速度,才出現了Xeon比Phi快2.3倍的結果。如果使用最新的Caffe AlexNet版本,那么會發(fā)現采用了Maxwell架構的Tesla產品會比Xeon Phi產品高出30%,而如果使用Pascal架構,那么實際性能將會超越Xeon Phi產品90%。
對于38%的并行能力提升,英偉達表示英特爾是拿最新的32個Xeon Phi服務器去對比四年前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泰坦超算陣列中服役的Kepler架構Tesla K20系統(tǒng),而并非當前英偉達的最新架構。另外英偉達還表示,新開發(fā)的GPU配合新的連接技術能夠達到128個GPU的線性提升。
英偉達擺出證據炮轟英特爾之后,英特爾方面做出的回應卻是:“英特爾發(fā)布的是在當時公開可用的性能方案,因此我們會堅持數據的正確性?!?/p>
然而這并不是英特爾與英偉達的唯一一次沖突。事實上這兩家公司曾因為理念上的不同而將口水戰(zhàn)直接升級為訴訟,并導致了兩家公司的合作的破裂。
從2007年開始,英特爾與英偉達的沖突就已經出現。當時坊間流傳,英特爾希望從英偉達獲得SLI的授權,但是始終未果,結果英特爾也拒絕給英偉達提供45納米酷睿2處理器的詳細參數,導致英偉達相關芯片組無法充分發(fā)揮CPU的能力。隨著英偉達Tegra GPU的出現,雙方的沖突開始大規(guī)模升級,英特爾甚至在2008年初的IDF上直接放出“顯卡將會在幾年內消亡”的狠話、而英偉達則反擊稱“CPU未來將不再是電腦的主宰”。
而2008年底英偉達“離子”平臺的出現直接加劇了英特爾在桌面市場的霸主地位,雙方在網絡上的口水戰(zhàn)繼續(xù)升溫。2009年2月份,英特爾突然在美國特拉華州的Chancery法院提出申請,聲稱英特爾和英偉達已簽署4年的芯片組授權協(xié)議將不適用于其下一代集成內存控制器的CPU,例如Nehalem。這一舉動令英偉達等廠商始料未及,因為英偉達的一項主要業(yè)務就是為英特爾提供主板芯片組。
英特爾提出訴訟之后直接驚動了英偉達高層。甚至CEO黃仁勛也加入到這場罵戰(zhàn)中來。他曾對媒體表示,Atom處理器孱弱的性能不足以運行Adobe甚至微軟的Office,這種產品“最終只能是破壞軟件產業(yè)”。并且黃仁勛對“英特爾要求Atom處理器用戶使用英特爾芯片組”的說法進行了抨擊。很快,英特爾展開回擊,稱英偉達的“離子”平臺無人問津,并且表示離子平臺是MCP79M/MCP7A芯片組的改版,這種做法會導致離子平臺產生較高的耗電。2009年一整年,雙方一直都在攻擊對方平臺的性能、功耗、甚至市場占有率。
或許是這場口水戰(zhàn)激怒了英偉達,或者英偉達真的認為沒有必要再繼續(xù)下去,在2009年10月,英偉達徹底停止所有主板芯片組開發(fā)和制造業(yè)務,英偉達的芯片組時代在這場鬧劇中迎來了謝幕。同年12月,英偉達專門開放了一個漫畫網站,調侃兩家公司之間的罵戰(zhàn)。而黃仁勛對此也直言不諱:“我們只是覺得這樣很有趣——這是發(fā)泄的一種方式?!?/p>
這場曠日持久訴訟最終于2010年結束,英偉達和英特爾雙方的沖突在法庭外和平解決。雖然這兩家公司的沖突不再激烈,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科技圈都是一片風平浪靜的景象。數年間,英特爾與AMD之間的糾纏,英偉達與高通的互噴,以及各個廠商在技術研發(fā)上上的競爭,讓看客們在“IN沖突”之后又看到了一場場的好戲。而上周英特爾與英偉達之間的沖突,或許又是一個輪回的開始也說不定。但相比處理器市場,人工智能領域群雄割據,兩家之間互掐或許只會延誤戰(zhàn)機,拖慢自身的發(fā)展節(jié)奏。或許在這種狀況之下,集中精力推出更好的技術才是贏得市場先機的重中之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