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可以通過勤奮的學習來獲得,但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到,才是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智慧。知識只是讓你向外去了解這個世界,而智慧是讓你向內(nèi)了解自己。
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兩家世界500強企業(yè)、最近以78歲高齡臨危受命出任日航CEO的經(jīng)營之圣稻盛和夫在《人為什么活著》中提出了必須由“知識,見識,膽識”三個階段來提升人性,否則任何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社會學的書一般不太好賣,但最近出版的《蟻族》卻在年輕讀者中引起共鳴,很受追捧。絕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出身的80后初嘗生活的嚴酷,有激憤的網(wǎng)友甚至說知識改變命運是糖衣迷幻藥,是對蟻民最大的欺騙。沒有知識萬萬不能,但知識早已不是萬能,在大家都不缺乏知識的今天,我們到底怎么運用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知識改變命運,是我們父母一代篤信的教條。也難怪啊,他們當中極少有人能夠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更不要說出國讀書了,所以他們羨慕那些77級、78級(文革后恢復高考時那些能夠考上大學的年輕人),把自己的一事無成、下崗內(nèi)退歸咎為知識的缺乏。在他們竭力催促、監(jiān)督下,我們成了有知識的一代人,可此時全家老小一起驚愕地發(fā)現(xiàn),進入21世紀,滿腦子知識的大學畢業(yè)生,紛紛淪為“啃老”或“蟻族”!
楊元元事件給我們的反思
如今的大學畢業(yè)生們(包括海歸),只有極少部分的名校生或幸運兒能夠在畢業(yè)三五年之內(nèi)就踏入職業(yè)發(fā)展軌道,大多數(shù)都在原地苦苦掙扎。難怪女研究生楊元元在宿舍自殺身亡前曾感嘆“都說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我學了那么多知識,也沒見有什么改變”!
楊元元自殺事件,曾在網(wǎng)上引發(fā)強烈的討論。起點很高、2002年就從武漢大學熱門專業(yè)畢業(yè)的楊元元是一路做了怎樣的選擇把自己逼到了墻角?篤信知識改變命運的她四次考研失敗,回家鄉(xiāng)當公務員的選擇又受到母親的反對——“好不容易考出來,一輩子不想再回去”。性格內(nèi)向的她選擇了并不適合她的保險推銷和培訓,賠了不少辛苦錢,30歲的楊元元終于考研成功,兩個月后卻在貧困和失望中自盡。
誰不愿做一只在花叢中飛舞的蝴蝶?70后趕上了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即便家境貧寒,一張名牌大學的文憑依然可以很快地完成破繭成蝶的蛻變;如今,80后也到了三十而立的階段,卻趕上了一年工資買不到一平方或者一個大牌皮包的年代,周遭的“海藻”們當二奶,傍大款,女明星們紛紛嫁富二代,海歸博士后擺地攤,男人即使三十不立,還可以繼續(xù)默默奮斗,等40歲發(fā)達了自然在婚戀市場上由獵人變獵物,作為心高氣盛的女人誰愿意青春消磨在貧困之中?為什么我年輕美貌有知識卻人窮志短?憑什么內(nèi)心淺薄、靠整容名牌包裝出來的偽美女卻在大把大把地燒錢?蟻族的路為什么越走越窄?知識能改變命運嗎?在資訊泛濫的當下,再冷門的知識也可以百度一下,命運又是否這樣容易就被改變?
知識、見識和膽識
知識只要翻資料就可以知道沒必要強記,也無需填鴨式地過度汲取,否則只是流于常識豐富而已,比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知識組合成有條理、有邏輯的信念,變成比知識更有用的見識。不過即使擁有了見識,如果不去實踐這些理念,對提升自己的人性還是助益不大,因而有必要將見識提升為膽識,也就是轉(zhuǎn)化為執(zhí)行力。就算無法產(chǎn)生膽識,只要有勇氣,也能轉(zhuǎn)化成相當?shù)膱?zhí)行力。
對和元元一樣心比天高卻困惑于腳下無路的女孩來說,我們是否忽視了知識的變通?放下清高,在學歷泛濫的當今,知識是改變命運的那一長串0,而強大的心智和抗壓能力才是前面那個1。如果說知識是士兵的話,只有在正確選擇這個統(tǒng)帥帶領下,才能打贏改變命運的戰(zhàn)役。
1.如果知識不再是稀缺品,你準備好在別的層面上展開競爭了嗎?
無論在任何時代,只有稀缺的資源才可以在競爭中獲勝。FESCO(外企服務總公司)的副總經(jīng)理張艷珍女士在接受COSMO采訪之時曾這樣說:與70后畢業(yè)生的最大差別是,80后畢業(yè)生在知識結(jié)構(gòu)方面的差距很小,這就意味著不論你是名牌院校畢業(yè)甚至是海歸,都很難用一張文憑取得最初的優(yōu)勢。所以,別再拿“知識”說事啦,當大家都有知識的時候,你一定要拿出些“稀缺”的本領來,知識改變不了命運,但態(tài)度可以改變命運:韌勁,能吃苦,情商高,靈活,這些在同齡人中稀缺的資源,才是改變命運的關鍵!
2.知識只是讓你向外了解世界,但你了解自己了嗎?
楊元元在決定離開這個世界時,把自己命運的不幸歸咎于“知識沒有幫助她改變命運”。但這里她犯的錯誤是:知識可以通過勤奮的學習來獲得,但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到,才是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智慧。知識只是讓你向外去了解這個世界,而智慧是讓你向內(nèi)了解自己——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會跟自己對話!所以,以為有知識就有了一切資本的觀點太落伍了,知識只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3.你的生活,除了知識還有什么呢?
可憐的元元,在離開世界前,居然沒有給自己買過一支口紅,沒有談過一次戀愛,讓我們唏噓不已。其實這種心態(tài)并不少見,家境普通的孩子,會想先成功再享受,苛刻待己,過得像苦行僧——如果你人生的全部支柱就是事業(yè),一旦倒塌自然就全線崩潰。臺灣著名出版人郝名義曾提出過有趣的“微觀人生”理論,他說:為什么要把人生分成大的階段,“先努力,再享受”或“先苦后甜”呢?把努力與享受,苦和甜融進每個月,每一周,每一天……堅持一個愛好,交一群好朋友,談幾段蕩氣回腸的戀愛,辛苦拼搏之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享受時裝、美食、旅行、閱讀、社交,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不乏樂趣,也就不覺得自己的命那么苦了。這樣即使你做不成一個事業(yè)輝煌的人,也能做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人,一樣好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