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憲宗暴崩,宦官梁守謙擁立李恒登基,這就是唐穆宗。
關于這位皇帝,后世的史官基本上沒少說他壞話,后世稱其統(tǒng)治期間荒淫無度,不問政事。但是這位皇帝,也有一顆想要學書法的心。有一天他興致勃勃地招來當時大書法家,向他討教學習書法的秘訣,然后就在《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八十八》里面留下了如下記載:
帝問公權用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睍r帝荒縱,故公權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筆諫也。
這位書法家就是大名鼎鼎的柳公權。
歷代書法家都持有這樣一個觀點,字如其人,書為心畫。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書法水平好壞和一個人的人品、道德、學識、涵養(yǎng)是密切相聯系的。而書法家要想獲得比較好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水平,就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用道德素質來反哺我們的藝術水平。
因此,柳公權才會對唐朝皇帝提出過筆諫,用書法學習中“心正則筆正”這一論點來說明品德對于書法水平的影響作用。
但是即便如此,道德水平對于藝術的影響仍然屬于書法家后天品質的培養(yǎng),而一個人的先天因素到底會影響一個書法家哪些方面呢?
我認為我們必須明確兩個概念,也就是說,我們進行書法學習和我們在進行書法學習之后取得成就,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這一點要分清。如果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再談這個問題就比較清楚了。
如果從我們學習書法的權利和我們學習書法的動力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而且都可以進行手法的學習,不管你是對書法有天賦,還是對書法沒有天賦,對書法有興趣,或者說對書法沒有興趣,你都是可以并且長期堅持下去,獲得一定的成功的,這一點是無需置疑和反對的。
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就是你在進行了書法學習之后會取得的成就來說,這一點就要看你有沒有學習書法的天賦了。如果你有學習法的天賦,那么你在進行了書法的學習之后,就能比較容易取得一個好的書法成就,成為像王羲之那樣的書法大家。
如果你沒有天賦,再怎么努力,也沒有辦法成為像王羲之那樣的人,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我們都是沒有天賦的存在,有書法天賦,并且還能夠堅持下去,有學習書法的條件,最終取得書法成就的人,少之又少,簡直是鳳毛麟角的。所以,兩三千年以來只出了一位王羲之,也是一個比較合理的事情。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了,那么既然這樣,我們學習書法還有什么意思呢,我們干脆不要學習算了。
但我們前面說過,像王羲之那樣的人畢竟只是少數,我們大部分人,甚至99%的人都是沒有天賦的,都是必須要經過后天的努力學習才能夠達到一個比較好的書法成就,所以我們在進行了后天的堅持和訓練之后,仍能夠取得一定的書法成就,只不過這個成就相對于王羲之取得的成就來說,是比較小的,無法達到他那個水準和高度罷了。
比如書法史上非常有名的楷書書法家柳公權,他早年的書法就寫得不是很好看,這就展現了他學習書法沒有天賦的一面,但后來經過他的努力學習,他寫盡了八缸水,終于把書法給練好了,成為一代楷書書法大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的事情。
所以沒有書法天賦的人能夠通過自己后天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書法成就,而學習書法并不是擁有書法天賦的人才能夠學習,這不是他們的專利,但是成為像王羲之那樣的人,你就必須有一定的書法天賦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