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丟失荊州被殺后,對劉備的打擊相當大的,無論正史還是《三國演義》,劉備都表現出了撕心裂肺的痛,無論從私人感情還是劉備的野心來分析,劉備為關羽報仇,發(fā)動對吳戰(zhàn)爭,幾乎人人都能預料到。
為此,孫權不顧尊嚴的向曹丕稱了臣。而曹魏陣營中的劉曄,更是一針見血的表示:蜀地最弱,但劉備是雄主,必會用武力的方式,表現出蜀地的威武強大,而且劉備跟關羽既是君臣,又情同父子,無論怎么看,劉備必會為關羽報仇,征伐東吳!
可見在關羽死后,無論東吳還是曹魏,都看懂了劉備伐吳是遲早的事,那么蜀國內部呢?
在關羽死后一年多,劉備做完稱帝這件事后,終于決定要伐吳了。但這時蜀國內卻出現了奇怪的現象。反對聲音非常小,挺身而出進行大膽勸阻的,就只有趙云,諸葛亮只在事后表示:要是法正還活著,必能阻止。
是諸葛亮看不懂嗎?根本不可能!那為何諸葛亮不阻止呢?若說事發(fā)突然,還好理解,可這都一年多了,以諸葛亮那心眼,必會想出“一大波”理由來,畢竟劉備此刻伐吳,風險太大。
其實對諸葛亮來言,他如今已是蜀漢丞相,所謂官職越高,意見越重,他若真開口阻止,可以肯定,必會形成其他同僚,紛紛附和的現象。若真出現這種情況,那可想而知,對于剛當皇帝的劉備來言,等于是一種強大壓力,甚至是威懾了!
而劉備也必不會屈服,若一旦發(fā)生這種情況,就等于是“公開撕裂”。諸葛亮豈能做出這類事?且以劉備的心眼,也會避免此情況發(fā)生的。可以肯定的是,劉備跟諸葛亮在私下里為這事必是經常交流,互相說服。
恐怕最終誰也沒說服誰,劉備鐵了心要做,應說出過威脅諸葛亮的話語,使得諸葛亮無論出于圍護大局,還是圍護自己利益,只得用沉默表示反對。所以諸葛亮早已看懂,甚至比任何人都先得到這消息,但他已經不敢勸阻了,只能抬出死去的法正,當擋箭牌。
諸葛亮沉默,其他官員在此刻,無論是荊州勢力,還是益州土豪勢力,都深知這事玄妙,也都不會敢率先出聲的。大家都是聰明人——除了諸葛亮外,唯有劉備的“原始股勢力”,才敢,才有這資格率先表態(tài)。
當時屬于“原始股勢力”的有:張飛、趙云、糜竺等。其中張飛絕對不會反對,無論他看懂與否!糜竺?他弟弟糜芳投降東吳,才造成了荊州失守,關羽被殺,糜竺已經失去了這資格!只剩下趙云了!
且趙云也必會為此事,跟諸葛亮交換過意見,因為從關羽死到劉備伐吳,有一年多的時間。故而趙云不但看懂了,且也懂得諸葛亮為何不吭聲——這就是為何只有趙云挺身而出勸諫的真正原因。
可想而知,當趙云率先勸阻時,無論諸葛亮還是他,都希望出現一種,群臣紛紛附和,共同阻止的場面,畢竟若是趙云帶頭,是不會對劉備形成什么威懾感。
那么是否出現了群臣紛紛附和趙云,共同阻止劉備伐吳的場面?已沒人清楚了,無論《三國志》還是《云別傳》等,都未有相關記載。只記載了趙云那句鏗鏘有力,且條理分明的真知灼見:
如今的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先滅了魏國,吳國自然臣服。且曹操死后,曹丕篡漢,咱伐魏正是師出有名!
目前應聚集一切力量和人心,先拿下關中地區(qū),雄踞黃河、渭河上游,以這種居高臨下之態(tài),討伐逆賊曹丕,函谷關以東,依然心系漢室的人們,就會為我們準備糧草,歡迎我們!
綜上所述,應先討伐曹魏,不能跟東吳開戰(zhàn),一旦開戰(zhàn),絕不是短期能結束的。
但可惜,劉備終究伐了吳……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