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石山書院’是中國第一所民間書院,是我國民間最早的書院,比岳麓書院早400多年。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湖南省書院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鄧洪波經過多方論證,中國的第一所書院當屬攸縣陽升觀村司空山的‘’石山書院‘’,原址在今攸縣蓮塘坳鎮(zhèn)陽升觀村司空山大覺寺的左側。在其司空山下發(fā)現的一塊石刻碑文印證了鄧洪波教授的這一推斷。石山書院創(chuàng)建于南齊,公元498年,南齊司空老臣張岊大人不愿與貪官污吏同流而辭官隱居到現今的攸縣蓮塘坳鎮(zhèn)陽升觀村麒麟山即現在的司空山這塊福地,先后創(chuàng)辦過石山書院、慧光書院和白馬溪書院,開館授徒,其徒弟除攸縣、茶陵,安仁,醴陵等外,還有來自江西的儒林之士。
公元1154年,宋朝考中狀元的安徽人張孝祥及1185年殿試頭名狀元,任禮部尚書的易祓,聞陽升觀之名,同來攸縣游覽,見此優(yōu)美景色,張孝祥書興大起,揮筆寫下“陽升之觀,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幾個大字。還與易祓聯(lián)袂寫下 “張司空石山書院”、“張司空白馬溪書院”幾塊匾額。
2010年,攸縣投入2700多萬元將石山書院移建于縣城文化公園內,而石山書院原址卻仍是一片荒野之丘!
這是當年石山書院的學生們求讀之道——攸茶古道,沿途環(huán)境清幽,植被茂盛,溪流清澈,碧潭飛瀑,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氧吧;古道、古橋、古樹、古亭,潺潺溪流聲聲入耳,讓你在聆聽中穿越時空,感受一種遠離塵囂的寧靜。
現在的攸茶古道被許多戶外驢友們所鐘愛!
這是當年石山書院的學生們另一條求讀之道——攸蓮古道,是一條自攸縣縣城東北方向接官亭出發(fā),經過柘桑渡、蓮塘坳、廖公鋪、南水、高樓、下田、香山仙、鸞山、漕泊東沖,到達江西蓮花縣的重要古道。古道尚存的拱石橋蓮塘坳范圍內有龍形橋、龍渡橋、二林橋,巒山境內有香山大橋。中途的龍渡橋由青石筑成,單拱,北面橋額刻有“龍渡橋”字,南面橋額刻有浮雕麒麟圖案,保存完好。香山大橋位于巒山鎮(zhèn)東院村大橋組,三拱,東、西分橋額六塊,中書“香山大橋”,其余分別書“源遠”、“流長”、“中流”、“砥柱”。
社會進步,歷史變遷,現如今古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硬化寬暢的水泥柏油公路。古道已被荊棘封閉,靜靜地橫亙在斯方土地上。它為研究攸縣及湘東地區(qū)古代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這是座落在古代‘’石山書院‘’原址前面的陽升觀村小學,全村適齡小學生約四百余人,而今就讀該小學的僅四十余人,正式編制教師只有廖春香一人,代課老師兩名。
陽升觀村本是國寶級文物保護圣地!‘’石山書院‘’留下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基礎!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天然氧吧!這樣一個最適宜讀書育人的好地方,居然落下今天的尷尬之況!令人惋惜!
若‘’石山書院‘’古賢有靈,該是多么遺憾呀!
廖春香老師2000年畢業(yè)于攸縣師范,2017年調入陽升觀小學任校長。她說:因為這里較偏遠,條件又較差,所以沒有老師想來。大部分適齡小學生都擠在縣城里去了,家長們也不得不放棄山青水秀的寬松老家,‘砸鍋賣鐵’去縣城租居擁擠的握手房陪讀!導致城關有的班人數多達六、七十多人!
每當在寬曠的校園面對寥寥學生,廖春香老師難免幾分迷惑!她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堅守以及對學生們的摯愛能喚醒大山的沉睡嗎?!
再過若干年后,農村還會多少學生?還會有誰在堅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