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古有一笑話,講的是一詩蟲偏愛與人斗詩,每每有佳句出口,但最令其苦惱的是事后總要去翻韻書進行對照,被人取笑。此事為真。
最早的韻書自魏起,至今耳聞能熟者只知歷經(jīng)《切韻》193部,《廣韻》206部,《平水韻》106部,而已。不知期間亦曾亡佚了各種韻書者巨。所以,平仄好判,聲韻難識。
至于律詩中的平仄粘、聯(lián),只要注意首句尾與次句頭,并記得中間反向對仗,以此類推,熟后不難?!肮缕健?、“拗救”這些規(guī)矩也簡單至極。此不多講。
格律詩因其形格、聲韻固定,所以有些僵化(僵化嗎?恐怕俱是因為感覺無論大氣凄婉還是壯懷小情詞藻已被古人用盡吧)。今人大體只懂尋平水(平水韻最終固定于清代),而不解內(nèi)里。難道沒有人曾質(zhì)疑過此平水韻不符唐、宋當時之韻嗎?篇幅所限,這個問題也不好再繼續(xù)展開。
之前我也曾回答過另一問題:唐詩都守格律嗎?(大意,時間過長題目記不太清)。我的回答里面例舉從唐初至民國出律名句不下三二百句。明者自知,此不贅言。感興趣可在本人動態(tài)里一翻即出,實例勝于淺辯。
不過以上所述并非想提請?zhí)釂栒邨壐衤啥挥?。因詩詞一脈并非簡單格律一詞可蔽之,既有靈動,又存機巧,信手拈來者微乎其微。相反,我更想勸的是,先從格律入手,此后熟能生巧,出口成詩。至于“大韻不工”,此乃我輩直追“蓬蒿人”背影之畢生所愿矣。愿望是豐滿的,現(xiàn)實是骨感的。不是一個“難”字可概括。
如排斥太烈,不妨轉為“古體詩”觀想一二。不過,自覺更是難上加難?,F(xiàn)代詩,尤其是韻腳詩或可也去參詳一下?不過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格律詩還是要按格律來的要好一些吧,否則那不叫“格律詩”。
混跡頭條年余,答者實力不及通者百分之一二,更有捧著律書以半瓶水準偏挑出律者而不鍛筆者更巨。呵呵,不必在意,賣技者也,不足為慮。
話不多言,最后,望筆耕不綴,厚積薄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