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第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這樣說:“話不說盡有余地,事不做盡有余路,情不散盡有余韻。”
不管是說話、做事,還是處世,都要學(xué)會給自己留余地。
能夠做到這三點,百利而無一害。
話不說盡有余地
所謂“話到嘴邊留三分”,說話要留有余地,不要說得太滿,才能進退自如。
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真理往前一步也會變成謬誤,所以話不要說死,給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曾國藩早年時就犯過這樣的錯誤。眾所周知,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湘軍最終打敗太平軍,成就自己的功名。
曾國藩有一個朋友叫江忠源,在守孝期間沒有按照制度在家,反而出來組織團練。曾國藩聽說后,寫信阻止江忠源,勸他說在丁憂時出來做官,是對長輩的不敬,也不符合禮法。
然而事情也同樣發(fā)生在曾國藩自己身上,當時他正在為母親守孝,未滿三年,卻接到團練的旨意,不得不停止守孝,出來組織團練。
之前曾國藩指責江忠源時振振有詞,如今自己也遇到同樣的境況,曾經(jīng)說出去的話現(xiàn)在又怎能收回,處境豈不兩難?
因此,在自己沒有感同身受時,切記不要把話說死。人的處境和想法會改變,決定也會改變。
很多情況下,我們還會對某件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批判別人的行為。但是等到將來的某天,隨著我們見識的增長,想起自己當初說過的話,會不自覺地為自己臉紅。
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說話都應(yīng)該留有余地,不把話說的太滿。
話不說死,不僅是對別人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不僅是一種穩(wěn)重,更是謙卑。
事不做盡有余路
曾國藩說“事不做絕有余路”,做人要有容人的雅量。
俗話說: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總會遇到有求于他人的事,把事做絕,也等于給自己將來堵上了一條路。
更何況,把人逼到絕路上,對自己也沒有好處,如果對方來個魚死網(wǎng)破,自己也得不償失。
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做人要有容人的雅量,不可一直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
為人謙卑,待人寬容,從做事的角度講,這樣的人必然更容易成功。
含容就是包涵寬容、寬宏大度,能容人、容事、容言。在人際交往中,寬容是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曾國藩是一個能容納別人的人,凡事都給他人留余地。他位極人臣,身邊有很多攀高結(jié)貴的人,他們追求名利,卻又自命清高。
其中一位寫了一篇《不動心說》,意思是即使把我放在美女身邊,我也能不動色心;把我放在頂戴花翎旁,我也不動官心。
李鴻裔見了,便在其后寫到:你對美女和高官都不動心,卻一心想見曾大人。
為此,曾國藩批評李鴻裔:這些人沽名釣譽,為人所不齒,但他們能獲得高官厚祿,靠的正是這些虛名,你如今斷了他們的路,今后豈不是遭人憎恨,也將自己的后路斷送了嗎?
做事不可做絕,給他人留余地的同時,也在給自己留余路。
情不斷盡有余韻
人與人之間,一定會產(chǎn)生矛盾,很多情況下,都是對事不對人,即使到了矛盾無法調(diào)解的時候,也盡量留點情義。
能交往就繼續(xù),即使不能繼續(xù),也沒必要撕破臉皮、割袍斷義。
曾國藩是左宗棠的老師,一直大力提拔他,但左宗棠為人十分傲慢,隨著自己官位的提高,越來越不把曾國藩放在眼里,經(jīng)常出言不遜。
曾國藩也不與他計較,在公事上也沒有為難過他。甚至在左宗棠危難之際,曾國藩還曾伸出援手,救他一把。
曾國藩的大度,也讓左宗棠放下了心中的隔閡,當曾國藩離世時,人們紛紛猜測左宗棠可能不會致祭。而左宗棠卻送來了他的挽聯(lián):“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國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p>
生活不是比賽,無需事事爭個對錯輸贏。做一個和善的人,心態(tài)平和,懂得退讓與示弱。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國學(xué)生活(ID:gxsh789)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