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我之前對蘇州東山的認知,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書本。
喜歡看蘇州作家車前子的書,幾年前看了他的《茶墨相》。“回憶里,往日美好,是二十年前在紫金庵喝碧螺春。可惜剛喝第二泡,外地來的小說家一定要我陪他去看泥塑,等回來再喝,茶味已過,就像眼睜睜看著鄰家少女老了,卻一點忙也幫不上。”紫金庵的泥塑彩繪羅漢有名,是“天下羅漢二堂半”里的一堂,害得車前子先生連喝碧螺春都耽誤了。這次本來想去紫金庵觀賞彩繪羅漢,卻遇上周圍道路整修,只得留待日后。
說起碧螺春,今年買了洞庭東山小葉種的明前碧螺春,喝來香氣綿密回甘悠長。賣家殷殷囑咐,碧螺春嬌嫩,一定要用七八十攝氏度的溫水,先注水,后投茶。懂茶的朋友告訴我,碧螺春之好首先在水土。東山在太湖邊,空氣濕潤,茶樹既需要陽光又怕暴曬,碧螺春茶樹間生于枇杷、楊梅等果樹下,不僅環(huán)境相宜,而且獨具花果之香。
2.
吳中區(qū)舊稱“吳縣”,到這里不能不去看香山建筑雕刻的代表作雕花樓。吳縣香山以營造宮式建筑著稱,香山建筑雕刻工匠在江南素稱“香山幫”“。香山幫”鼻祖、北京故宮的設計者蒯祥正是吳縣人。雕花樓原是上海“棉紗大王”金錫之的私家宅園,由香山幫著名匠人陳桂芳設計。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好意頭和口彩,富貴人家尤其講究。走進雕花樓,還未進大門,就發(fā)現(xiàn)地面的彩石圖案十分特別,并非常見的花朵或錢幣。后來看了資料,才知道花瓶里插的是戟,三支戟加上邊上的樂器笙,討的是“平升三級”的口彩。大門對面的照墻上有磚雕的“鴻禧”二字,有開門見喜之意。大門上的青銅雕飾拉手上的菊花瓣、如意和古錢幣喻示錢財。大廳門檻上嵌有蝙蝠形的銷眼,這叫“腳踏有福”。整幢雕花樓的主廳稱為“鳳凰廳”,因為廳內(nèi)共雕有86對鳳凰,在吳方言里,八六”與“百樂”諧音,喻示著“百年快樂”。廳堂的四根“柱子頂端雕的烏紗帽的帽翅,則象征“回頭有官”。磚雕門樓上坊雕的是“八仙上壽圖”;中坊刻著五對鹿,“鹿”即是“祿”,十只鹿也代表“成雙成對”和“十全十美”;下坊是“郭子儀拜壽”。我上二樓參觀的時候,正好聽到一個導游站在門樓下說,屋脊兩邊灰白色的魚,身體是魚形頭卻是龍頭,意思是鯉魚已經(jīng)躍過龍門,完成了魚龍之變。仔細看果然是這樣,中國古建筑的形制、細節(jié)里,不知有多少不露聲色的文化在其中。
雕花樓大廳的門窗上雕的是二十四孝圖,包頭梁上雕刻《三國演義》故事,后廳的大梁和軒梁上則以《西廂記》與之呼應。妙的是雕花樓的建筑又混雜著許多西式元素。走馬廊的雕花檐柱是希臘科林式的,欄桿上的鑄鐵欄板上的字樣分明是篆體的“延年益壽”,風格卻是歐洲洛可可式,欄檐部裝飾的是巴洛克花環(huán)。二樓房梁上有彩繪萬年青聚寶盆,窗、廊、柱皆有精美的雕花。丫環(huán)房緊臨小姐房,房內(nèi)有專門的熨燙桌,桌上的老式熨斗帶著細長的木柄,看著很像《張萱搗練圖》里的那一把。主人臥室里都是紅木雕花家具,少爺?shù)臅繀s布置得頗有民國風貌,沙發(fā)是西式的,山墻上的彩色窗欞當年從法國進口而來,七彩的玻璃將陽光映入窗內(nèi),讓人想起教堂里的花玻璃。
雕花樓的潑天富貴里不乏雅致。雕花樓前樓大廳堂名為“仰蘧精舍”,“蘧”是“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的蘧伯玉。書廳的櫥門上刻有甲骨文和行草隸篆書體的銘文,紅木架子上嵌著的大理石,方方都有題名。其中有一方題著“水田蒼溟”,看上去儼然一幅天成的水墨。二樓客廳中央懸掛著“春在樓”的牌匾,這是雕花樓的原名,取“向陽門第春常在”之意。主人的書房叫“牧心軒”。北側(cè)花園有兩個門,上方分別刻有“吟風”和“聽雨”。園內(nèi)有巨大的古紫薇、含笑和檀香梅,還有一棵江南難得一見的孩兒蓮。據(jù)記載這孩兒蓮是清代東山的翁天章從云南攜回故里的??上Я虏皇腔?,欣賞不到它纖巧紅潤的花朵。
3.
看過了雕花樓的奇巧精致,再去逛陸巷古村,另有一番江南宅邸和園林的味道。
陸巷古村位于太湖東山后山,同西山遙遙相望,有“太湖第一古村落”之稱。村口牌坊的石柱上“山與人相見,天將水共浮”的楹聯(lián),將古村的地理位置概括得確切又詩意。
陸巷保存完整,供游客參觀的明清建筑布局大致相同,一般以中軸線為準繩,自外而內(nèi)次第為照墻、門廳、轎廳、大廳、樓廳、界墻。王氏是陸巷的望族。明朝宰相王鏊就出生在陸巷,古村主干道紫石街上,矗立著呈品字排列的三座復建古牌樓。這些牌樓是為紀念王鏊連中解元、會元和探花而立的。古村中部的惠和堂是王鏊的故居。
惠和堂造得極為講究,大廳房梁用的是楠木,每處廳堂都有草架、軒廊,是典型的明清官宦宅地建筑。
懷古堂則是王家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宗族議事堂。院墻上的磚刻浮雕刻的是八百里太湖勝景,庭前有紋龍銅香爐。祠堂大廳取名為“聚仙廳”,廳中懸掛王鏊身著朝服的彩色畫像。
遂高堂原是王鏊胞弟王銓的宅邸,也是陸巷古村中最古老的一幢明朝古建筑。王銓舉人出身,卻不愿為官隱于鄉(xiāng)間。當時在京城任職的王鏊寫給他的信中,有一句“輸與伊人一著高”,這便是遂高堂名字的由來。兄弟二人都可謂高人,只是各有各的隱身之處。
懷德堂原是王鏊后裔的舊宅,如今成了陸巷古村社區(qū)民俗收藏館的一部分。宅院里假山小橋,現(xiàn)任堂主搜集來的各種古物點綴其中。
寶儉堂與粹和堂是葉氏后裔的故居。寶儉堂始建于宋代,是南宋左宰相、文學家兼詞人葉夢得故居。2001年,一對蘇州夫婦買下了荒廢多年的寶儉堂,花數(shù)千萬匯集蘇州園林各項造園技法,將其重新修繕布置,如今的寶儉堂呈現(xiàn)的是明代官宦私家園林的格局。在我看來,這真是頂級的花錢方式了。粹和堂原為葉家閑暇之余用來撫琴焚香的“棋樂仙館”。遺憾的是走到門口,只見木門上用白色粉筆寫著“私人住宅,請勿參觀”,一叢足有二三十個花球的繡球在小巷里靜靜開著。
幾座古宅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小巧玲瓏的花園。懷古堂的花園名為“粒園”,懷德堂的“尺園”更袖珍。寶儉堂的花園是“夢園”,院子里花木扶疏,走在水池的曲橋上,池里的錦鯉聽到人的腳步聲,立即成群結(jié)隊游過來,嗒嗒”浮上水“面。西式建筑的花園一般在屋前,呈半開放式,以籬笆和花草將宅院與公共地界分開,營造出建筑物的層次和景深。中式的花園則是后花園,是賞花聽曲,退而思之的隱秘空間。
梅雨時節(jié),江南老宅子悶濕的缺點暴露無疑,但一走到后花園,看著水池子里的蓮花和枝頭的梔子、石榴和凌霄,頓時一陣清涼。商業(yè)氣息不濃的陸巷古村同樣給我這種閑適感。青石的河埠頭,木柱黑瓦的“寒谷渡”幾乎讓我產(chǎn)生了一種幻覺,仿佛可以穿越回去,走水路去趕考。
這一程在東山吃的幾頓飯也值得一記。洞庭飯店是蘇州老字號,一進門就看到墻上掛著的本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菜單,發(fā)黃的紙頁浸透著老底子的生活味。清蒸白魚隱隱有銀光,醬油河蝦十分入味,一盤荷塘小炒素白清美,藕塊、馬蹄和雞頭米,都是名列“水八仙”的菜蔬,果然是東山才有這樣的手筆。我在上海點的“荷塘月色”,除了藕片就是荷蘭豆、木耳和紅蘿卜,顏色倒是繽紛,就是不知與荷塘有何關系。雕花樓賓館早餐的老湯面也好。餐廳名叫“水榭”,長廊外有個水池。中式園林里的一碗蘇式面,是這個尚未熱起來的夏日早晨至美的開始。夏季湯面的澆頭是時鮮的蝦仁、蝦子和蝦腦,湯底也香醇,菜單上介紹是豬骨、整雞和鱔骨熬制而成。在陸巷古村里吃的是農(nóng)家樂,絲瓜毛豆里的絲瓜有久違了的清甜,白蝦、銀魚炒蛋和昂刺魚莼菜湯,恐怕是日后也會懷想的湖鮮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