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夜,北京南站的候車大廳內(nèi),一個身材瘦小、又困又乏的女孩躺在了座椅上,手中緊緊拽著一個大包裹。
快12點的時候,有人搖醒了她:“起來起來!沒票不準在這過夜!”女孩只好拎起包裹走出車站。午夜的街頭,北風(fēng)呼嘯,行人稀少,雖然路邊就有旅館,但她舍不得住,最后找了一塊冒著熱氣的井蓋蜷縮了一夜……
2014年12月14日,又是一個寒風(fēng)凜冽的冬天,依然是在北京南站附近,“京繡”的第四代傳人梁淑平駕車經(jīng)過,跟記者講起當(dāng)年她為北京刺繡廠送貨時的情景,忍不住淚濕眼角,感慨萬千:“太難了,我們能堅持到今天,真的太難了!”
如今,她在河北定興縣已有八家分廠,在北京有八家門店。最近國務(wù)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定興縣的“京繡”作為傳統(tǒng)美術(shù)類項目入選,梁淑平成為國家級非遺的傳承人。
大美“京繡” 馳名古今
走進梁淑平位于北京程田古玩城的一家門店。墻上掛著全是精美的京繡作品,其中猶以龍袍和佛像最為搶眼:絢麗的色彩、細密的手工、栩栩如生的圖案……每一件都堪稱是獨一無二、美輪美奐的藝術(shù)精品。
據(jù)了解,京繡又稱宮繡,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刺繡工藝,明清時期開始大為興盛,多用于宮廷裝飾、服飾,用料講究、技術(shù)精湛、格調(diào)風(fēng)雅,民間高檔的宮繡大都與皇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京繡面料考究,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繡線則采用天然蠶絲制作。繡好以后的繡片輕、軟,手感舒適,對著光看有細小的毛頭,帶有自然的光澤。顏色搭配均勻,過度靈活。因繡線色彩使用復(fù)雜,可以繡制任何題材的圖案。還有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使用于繡品中,這種“盤金銀繡”,主要用于龍袍的制作,一針一線盡顯皇族氣派,非常符合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shù)?!熬├C”作為“燕京八絕”之一,曾和蘇、湘、顧并稱為中國“四大繡”。
清代,宮中設(shè)“繡花局”,融合了全國各地許多繡種的技法,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清宮刺繡。河北定興縣南大牛村的刺繡是宮繡藝人梁枝(公元1880-1935年)一脈的家傳。據(jù)梁淑平講,她的太爺爺梁枝曾在清朝皇宮為皇上繡龍袍、為文武官繡“補子”。京繡的工藝非常精細,特別耗時,一件龍袍制作下來,8個人差不多得繡上500多天,一個巴掌大的花朵也需要繡上萬針。
梁淑平的家中,至今還珍藏著龍袍小樣、文武官的“補子”等傳家寶。當(dāng)然,最珍貴的傳家寶還是這門京繡的手藝。梁家?guī)状算懹浿嫔系募矣?xùn),將這門手藝代代相傳。梁淑平的爺爺、父親都是京繡高手。目前,她正在培養(yǎng)兒子、兒媳婦和女兒接班。
自幼學(xué)繡 愛不釋手
年過半百的梁淑平出生于河北定興縣的南大牛村。很小的時候,她就天天看著父母刺繡,那時不允許描龍畫鳳,她家主要是為刺繡廠加工花鳥圖案的椅墊、杯墊等,也做很多出口訂單。至今回憶起來,梁淑平還驚嘆自己的天賦:那么小就特別喜歡刺繡,不僅是喜歡那些美麗的圖案,也喜歡看細小的繡花針在閃著光的綢鍛里外上下翻飛,從沒有因重復(fù)和枯燥而厭煩。七、八歲的時候她就經(jīng)常趁著父母不在,偷偷在繡床上來幾針。那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嫻熟地掌握這門手藝,親手繡出最生動、最美麗的圖案?!?/p>
上到初中,因為太醉心于刺繡,她干脆放棄了學(xué)業(yè),專心在家干起來了祖?zhèn)鞯氖炙?。梁淑平介紹說,以前的宮廷“繡娘”都是男的,按照家規(guī),這項技藝也是傳男不傳女,父親不教她就偷偷學(xué),漸漸的她對“京繡”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像繡手指頭、手掌、面目這些比較難的活,有時繡工們都來找她請教。父親看在眼里,終于決定把手藝傳給女兒。
制作京繡的工具看著簡單,四塊木板將布夾緊,再有一根針就夠了,但掌握起來卻并非易事?!斑@針就好多等級,我們'京繡’常用的12號針,兩厘米長,比頭發(fā)絲略粗,一般人拿都拿不住,更別說干活了。而且每一針的要求都非常高,稍一疏忽就毀了整幅作品,過去在宮里這可是要殺頭的?!薄?/p>
完成一件繡品需要打板、打草圖、畫圖、扎眼等十來道工序,每個工序均由手工制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很快,善于學(xué)習(xí)和鉆研的梁淑平就掌握了所有的工序,刺繡水平也大有長進。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自己繡的人物,雖然完全按照圖樣繡的,但總顯得表情呆板,死氣沉沉。為此她琢磨了兩天兩夜,又請教了父母,終于在眼瞼、鼻子等細微之處找到了差別,下次再試,果然有了表情,有了神韻?!?/p>
“刺繡,看著是用手,其實用的是心?!绷菏缙秸f?!?/p>
干了幾十年刺繡,至今她依然保持著少女時代的癡迷和熱情:“我真是太喜歡了,就這么呆在屋里,看著這些東西,心里就美的不行。就是現(xiàn)在讓我拿針繡一整天,我也能坐住,也不嫌煩?!薄?/p>
如今,梁淑平的刺繡廠有繡娘500余人,鼎盛時期曾達到上千人,一個“京繡”加工車間的面積約有200平米,能支90個繡架,供百余名“繡娘”刺繡。身為老板的梁淑平,依然會不時地過來盯著查看,某些圖案的關(guān)鍵部位,如眼睛、手等比較難處理的,她依然會親自上手,一邊操作一邊給繡娘們講里面的技巧。
千難萬難 不舍祖?zhèn)?/strong>
梁家的“京繡”遠近聞名,但是繁瑣的工藝、漫長的制作、頂級的用料,使得繡品的成本很高。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喜歡廉價的時裝、假冒的名牌、便宜而耐用的化纖織物,這種純手工制作、價格昂貴的傳統(tǒng)工藝迎來了最嚴寒的冬天。其實不僅是“京繡”,很多其他的傳統(tǒng)手藝也陷入入不敷出、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北京的幾個刺繡廠相繼倒閉關(guān)門,連山東省有名的“紅葉”牌繡花針都不生產(chǎn)了。這種針梁淑平和她的刺繡廠用了十幾年,是她嘗試使用過的最好用的繡花針,當(dāng)廠家告知她時,梁淑平說,把庫存都給我吧。那一次,她一下子買了整整六大包繡花針,一直用到了今天。眼下這種庫存的針已經(jīng)快用完了。說到這,梁淑平有點惋惜和懷舊:以后怕是買不到那么好用的繡花針了!
在全國刺繡行業(yè)整體低迷、很多同行紛紛改行的情況下,梁淑平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不僅因為她心里由衷的喜歡,更因為有一個信念,就是不能丟了祖宗傳下來的手藝。
最難的時候有多難?梁淑平說,半年多沒有收入,沒有錢給工人們發(fā)工資,眼看著快過年了,怎么辦?她想貸款,可銀行貸不出來,就跟人借高利貸……那段日子,她整夜整夜地失眠,經(jīng)常一個人哭泣。丈夫結(jié)婚前是個手藝不錯的木匠,經(jīng)常外出打工,也能掙點錢。結(jié)婚后跟隨妻子干上刺繡的行當(dāng),結(jié)果卻陷入困境。有一天,他和妻子商量:要不然別干刺繡了,咱改做家具吧。
梁淑平想了想說:“不行,就是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后來,又有人給她建議:你這種純手工制作的刺繡太費事,成本太高,還不如用你家這塊招牌捎帶著做點機繡,能批量生產(chǎn),成本低多了,便宜了自然就好賣了。
這回梁淑平想都沒想就回絕了:不行,攙和著機繡賣,會毀了聲譽,砸了招牌,到時候真正的手繡恐怕也要被人當(dāng)成是假的了。
有很長一段時間,梁淑平去北京送貨時都舍不得住旅館。要不就找個冒熱氣的井蓋湊合一夜,要不就住兩毛六一晚的澡堂子,但要很晚才能進去,因為必須等到洗澡的人都走了,她才能在椅子上趟會兒。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她正在澡堂子外面溜達著等待,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五六十歲的男人跟在自己身后,她心里一驚,急忙快走幾步,那人卻繼續(xù)緊跟。
“當(dāng)時已經(jīng)很晚了,路上也沒啥人,把我嚇的呀,心想這是遇到壞人了。這時我看到路邊有個小旅館,急忙閃了進去,這才躲過了一劫。”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天意,梁淑平最難忘最艱難的日子都發(fā)生在冬天。每次去京送貨,都要先騎二十里地的自行車才能到達火車站,等回來下了火車,再騎自行車回家。有一次回來時,正趕上下大雪,鄉(xiāng)村的夜晚,沒有燈光,看不清道路和房屋,放眼望去除了雪還是雪,家在哪?雪厚路滑,只能推著自行車走,那天,平時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她走了三個多小時。
講到這些過往的艱辛,梁淑平幾度哽咽,她說每次看到電視里演的那些農(nóng)民工,拎著大包小包急沖沖奔火車站的樣子,就覺得那演的就是自己。
峰回路轉(zhuǎn) 喜憂參半
梁淑平和“京繡”的命運,恰如席慕容的那句詩:“長久的等待又算的了什么呢,假如過盡千帆之后,你終于出現(xiàn)?!?/p>
屬于他們的陽光終于出現(xiàn)了。獨一無二、精美絕倫的傳統(tǒng)工藝,業(yè)界良好的信譽和口碑,以及人們對于手工刺繡珍品的了解和熱衷,讓梁淑平和她的刺繡廠走出了冰雪,迎來了春天。
梁淑平最為驕傲的一件事是,現(xiàn)在故宮的婚房刺繡,如喜帳、喜墊、窗簾等都是她家繡制的。印象最深的是制作皇上婚房所用的幔帳,因為故宮的房子都很高大,為了制作這個幔帳,她們特制了一個12米長的繃子,40多個人一塊上手繡。從2001年到2003年,她們整整繡了三年,才全部完成故宮的刺繡任務(wù)。
除了制作龍袍等高檔昂貴的藝術(shù)品,她們也根據(jù)市場需求開始向生活化轉(zhuǎn)變,好多演員、晚會主持人等都找她們制作演出服。這種做工精美、滲透著歷史文化的刺繡服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認可和歡迎。
目前,梁淑平和她的南大牛村刺繡廠越來越有名氣,尤其是“京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接到的訂單更多了。雖然峰回路轉(zhuǎn),眼前一片坦途,但梁淑平還是有自己的隱憂,那就是后繼乏人的問題。
“過去是徒弟入門要跟師傅學(xué)三年,這三年只干活不拿錢。而現(xiàn)在我要帶徒弟,都得先按月給人家錢,就這樣有人還嫌枯燥和麻煩不愿干呢!還有就是這種傳統(tǒng)手藝人的收入還是太低,假如這些人能憑著手藝掙到更多的錢,想必肯學(xué)的人也會多起來吧?!薄?/p>
如何突破這個瓶頸,讓京繡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確實是個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