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三十六溇,以吳溇為首。在吳江的版圖上,吳溇雖是彈丸之地,但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頗佳,為方圓二三十里之中心集鎮(zhèn)。近代史上,自清代宣統(tǒng)二年至民國23年,吳溇曾兩次為建制鎮(zhèn)。1865年,吳溇集市因兵燹南遷,在妝橋東西兩端重新興市,后又沿吳溇東港兩岸向南延伸。不出三年,一百多家店鋪,沿街列肆,儼然成市。
記得自己童年時,很多事都混沌懵懂,唯有對吃飲很在意,這大概也是出乎人的本能吧。
吳溇老街眾多店鋪中有七八家是糖果茶食店,其中以王月昌茶食號、元泰南貨號、鄭記茶食號尤為有名。這些店肆均是前店后坊,專門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場所。因此,即使是同類糕點,口味也各有千秋。
六十個春秋荏苒,滄桑巨變。如今吳溇老街已枯萎、蕭落。那些曾輝煌一時的店鋪隨同它的主人一起已不復(fù)存在。有時只能在縈回的夢境中重逢那些曾經(jīng)為我所青睞的茶食糕點。茶食憶,最憶是雪餃。
“雪餃”這個名稱十分形象。所謂的“雪”,是用磨成粉的炒熟的秈米(非用秈米不可),加入綿白糖攪拌均勻而成,其色白而味甜,從視覺的角度稱之為“雪”。餃子的皮是一種“酥”,用面粉和豬油擦成。天冷時,豬油極易凝固,要與面粉擦勻,全靠手臂上的功夫,而且這是制雪餃的工藝的關(guān)鍵點。然后將“酥”捏成坯,裹入細豆沙(煮爛的赤豆水磨后,用紗布袋濾去豆皮,然后用細目布濾出豆沙)做成餃子狀,再放入鐵鍋中用豬油氽熟,撈起后趁熱拌上“雪”(這也是工藝的另一個關(guān)鍵點),就成了雪餃。雪餃以個頭飽滿不脫酥皮,上口酥軟而不粘牙者為佳品。雪餃通體雪白,樸實無華,無彩裝之濃艷,它是食品中的“白素貞”。作為一種食品,它酥軟香甜,男女老少咸宜。
每年,雪餃在月餅落市后亮相,翌年清明節(jié)過后逐漸匿跡,春節(jié)前后為旺銷期。以往,農(nóng)歷正月間,七都的鄉(xiāng)親們外出探親訪友,雪餃、酥糖、大麻餅,成為饋贈親友的“三大主力禮品”,很受大眾歡迎。
一方美食養(yǎng)一方人。舌尖上的享受,沉淀到心坎深處,便成了難忘的記憶,即使人上了歲數(shù),也多了一份情愫上的牽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