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梅亭】
煙雨樓北側(cè)的寶梅亭,原是“凝碧閣”舊址,知府許瑤光于光緒元年(1875)建。亭內(nèi)陳列清末名將彭玉麟的梅花圖碑刻,以及元代大畫家吳鎮(zhèn)的風(fēng)竹圖石刻,故名寶梅亭。
寶梅亭是一座東進西出的連廊式樓閣,門洞一為葫蘆形,一為花瓶形,寓意走過的人即享福祿平安。亭的西側(cè)有回廊,下面正是魚樂國,小坐片刻,聽一會泉水聲,眺望一下南湖,不失為一種享受。
梅花圖有一豎一橫兩塊碑刻,為光緒元年(1875)三月許瑤光邀請其湖南同鄉(xiāng)兵部尚書彭玉麟來南湖游玩時所作,之后請嘉興秀才鐘沈林將畫刻于石上所得。
橫碑長235厘米,寬100厘米,雖是斷碑,但彭玉麟巧用筆墨,將梅枝畫在縫隙,讓人不易覺察,可謂天衣無縫。
豎碑高154厘米,寬64厘米。光緒三年(1877),彭玉麟重游南湖,得知左上角有一缺口,即補上一個月亮,給這幅梅花圖增添了全新的意境,后人都以唐朝林和靖《山園小梅》中的詩句“暗香浮動月黃昏”來形容。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湖南衡陽人。他出身湘軍, 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擅長畫梅,一生所作不下萬幅。他的梅花圖,既寄情于對昔日戀人的懷念;又借梅詠志,欣賞梅花傲雪斗霜的精神。清代著名學(xué)者俞樾曾稱譽道:咸豐同治以來所有功臣中, 被人信服、無不交口稱贊、且完美的人, 僅彭玉麟一人。
寶梅亭西面內(nèi)壁上還嵌有一幅元代吳鎮(zhèn)的“風(fēng)竹圖”石刻。吳鎮(zhèn),字仲圭,元代四大畫家之一。善畫山水,并擅梅竹。
這幅“風(fēng)竹圖”是許瑤光在同治六年(1867)偶得真跡,請人摹刻上石,并題了詩。畫中風(fēng)中之竹隨風(fēng)飄動,富有動感。吳鎮(zhèn)用濃墨畫成,筆力蒼勁,顯得神采煥發(fā)。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大士閣(觀音閣)】
觀音閣也稱大士閣,是一座二層樓閣,位于寶梅亭東側(cè)。明萬歷十一年(1583)嘉興知府龔勉建造大士閣,供奉觀音,“以奠此一方,今將永藉神庇也”。1937年被日軍炮火炸毀,1986年重建。
觀音閣香火歷來旺盛,其中以農(nóng)歷六月廿四日荷誕日(荷花生日)最為隆重,人們自發(fā),或由商界集資,精心制作各種荷花彩燈到南湖舉行燈會和放燈活動。這一天,禾城百姓便會相約泛舟南湖,賞荷放燈,南湖畔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同時,嘉興還有紀(jì)念嫘祖誕辰的習(xí)俗,觀音閣也曾經(jīng)是嫘祖殿,供奉嫘祖神像。嫘祖為軒轅黃帝的元妃,傳說是她發(fā)明了養(yǎng)蠶繅絲。嘉興歷來是重要的蠶桑產(chǎn)地,每年蠶農(nóng)都要舉行“請蠶花”活動。這天四鄉(xiāng)農(nóng)民紛紛搖船來到煙雨樓敬香祭拜,祈禱蠶花豐盛,以求蠶繭豐收。觀音閣的民俗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相傳,荷誕日是宋室南渡時皇家士族從汴京移植到江南來。傳到江南后,只有嘉興地區(qū)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這個古老節(jié)日。近年來,由于嘉興偏重于端午節(jié)祭奠活動,而本地特有的“荷誕日”則漸漸遠(yuǎn)離了大眾的視線。
觀音閣現(xiàn)已辟為嘉興名勝老照片陳列館,館內(nèi)以南湖勝景、古塔影蹤、小瀛洲風(fēng)光以及古運河風(fēng)情等四個部分,展示舊時南湖、七塔八寺等嘉興名勝風(fēng)光。
【釣鰲磯】
煙雨樓前的石臺上方,“釣鰲磯”三個蒼勁飽滿的大字,隔著荷花池(也稱元寶池)遠(yuǎn)遠(yuǎn)就能看見,非常醒目。明代嘉興知府龔勉所書。
龔勉,號毅所,無錫人,明隆慶進士。明萬歷十年(1582),龔勉重修煙雨樓,增建亭閣,集十二景點,名“瀛洲勝景”,“釣鰲磯”為其中之一景。
“釣鰲”出自《列子·湯問篇》中記載的神話傳說,其意思是“獨占鰲頭”。龔勉建釣鰲磯,是要鼓勵文人志士博取功名,高中狀元,報效國家、榮耀故里,報答父老鄉(xiāng)親。
釣鰲磯建成后,嘉興名士彭輅還寫了一篇《釣鰲磯記》,以姜子牙、韓信和嚴(yán)光(東漢隱士)為例,將“垂釣”所需的釣竿、釣絲、釣鉤、魚餌比喻為足智多謀和文韜武略,希望各位“垂釣者”心懷國家,好學(xué)上進,為國為民做出一番事業(yè)。
龔勉還在釣鰲磯旁掘井一口,井水與南湖相通,湖水不竭,井水不枯,意涵文脈相承,綿延不息。
釣鰲磯建成的第二年,秀水縣舉人朱國祚(朱彝尊的曾祖)于萬歷十一年(1583)中得狀元,當(dāng)?shù)囟颊f這是應(yīng)了釣鰲磯的吉兆。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沈延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汪如洋又相繼高中狀元。此后,釣鰲磯聲名大振,文人名士爭相來此頂禮膜拜,煙雨樓不再僅僅是游覽勝地,更是開創(chuàng)了嘉禾文運,是“一郡文風(fēng)”的象征。
釣鰲磯給南湖,也給煙雨樓增添了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它鼓勵人們樹立和堅持報效國家百姓的遠(yuǎn)大抱負(fù)和志向。
【魚樂國】
魚樂國碑位于煙雨樓北墻外側(cè),為明代文學(xué)家、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書,也是煙雨樓名跡之一。
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時任湖廣學(xué)政的董其昌督學(xué)江南來到嘉興,正逢當(dāng)?shù)厥⑿蟹派┥疲X得嘉興以范蠡湖作為放生湖只是“一泓池水”,建議不如把南湖作為放生湖,于是書寫“魚樂國”三字,同年由嘉興知府車大任刻石立碑。
據(jù)吳藕汀在《煙雨樓史話》中所記:“清順治二年(1645)煙雨樓被清兵所毀,成了瓦礫之場。魚樂國碑石被盜賣給平湖某氏,到康熙重建時,才追回這塊碑石?!?/p>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馬橋)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他能詩文,擅畫山水,書法成就最高,稱雄書壇幾百年。
董其昌與嘉興淵源頗深。明代嘉興項元汴是大收藏家,其藏書樓“天籟閣”的藏品富甲天下。董其昌與項元汴長子項德純知交,經(jīng)常到項家觀看藏品。萬歷二十四年(1596)春,董其昌訪項德純,觀天籟閣藏名家字畫,并作《天籟閣觀畫記》。明崇禎八年(1635),時已81歲高齡的董其昌應(yīng)項家后人之請,作《楷書項墨林墓志銘冊》,詳述項元汴家世和生平,可見董其昌對項氏家族給予他書畫上的幫助,至老心存感激。
這幅《葑涇訪古圖》是董其昌墨色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作于萬歷三十年(1602),畫上的補記為“時同顧侍御自槜李歸,阻雨葑涇,檢古人名跡,興至輒為此圖?!笔钦f他與楓涇人顧際明同游嘉興后回楓涇,因風(fēng)雨滯留而作此畫。
槜李為嘉興特有的李子,果大,色紅香甜,果頂微凹之處,有一形似指甲掐過的痕跡。因此舊時槜李也是嘉興的別稱。
未完待續(x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