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生的孩子是沒有社會經(jīng)歷的,他們在保持先天基因的情況之下,面孔中沒有留下任何痕跡。而隨著他們不斷成長,比如社會交往和與人交流逐漸增多,許多習慣動作———包括姿勢、語言和面部表情等等就會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面孔日益表現(xiàn)出性格,不同的生活會在不同人們的臉上顯出相應的留痕。例如,一個人在平時過多地以一種恐懼、睜大著眼的表情來看待世界的話,那么其眼睛周圍的肌肉將逐步在表皮外留下永久的痕跡。其結果是,即使在毫無驚恐的情況下,此人也會顯露出細微的或明顯的憂懼神態(tài)。”
童年丘吉爾照片:有一種潛在的溫和和逐漸變化的敏銳感,童年時期他就有著反映堅定決心的外表。
丘吉爾20歲的照片:性格演變成一個處在溫和與敏銳之間的過渡中的人的模樣,這表明他開始嶄露頭角。
貝拉克博士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左半張臉和右半張臉所反映的信息并不一致,面孔的左右兩個區(qū)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心境和態(tài)度。如果將一個人的面部照片從中間分開,把面孔的右半部和左半部重新合成新照片,就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的面孔絕不是對稱的,并在事實上常常存在明顯的不同,更為重要的是,當分離的部分合并成左對左、右對右的兩張照片面孔時,新合成的這些照片會顯示出具有鮮明對照、性格各異特點的兩個人。而且,大多數(shù)面孔的右半部常常顯出比較愉快、敏感、脆弱或坦率的表情,而左半部常常反映出一個人內心存在的隱晦、嚴厲、冷酷或抑郁等方面的性格。
簡明的解讀面孔的技巧―――劃區(qū)解讀法
貝拉克博士通過臨床實驗,總結出一套簡明的解讀面孔的技巧―――劃區(qū)解讀法,即每次解讀面孔中的某一個部分,包括面孔表皮、肌肉和骨骼的輪廓線,并對此加以分析。一個人最基本的內心情感或習慣性態(tài)度(懷疑或情緒沖動,自信或缺乏自尊,悲觀厭世或樂觀豁達,等等)往往能“凝固”肌肉,使其變成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那種狀態(tài)。這些習慣性的狀態(tài)就變成泄露內情的標記,從而幫助你認識到一個人的真實的性格。
這套解讀面孔的劃區(qū)方法分為幾個步驟:在直接解讀人的面孔時,可憑想象把面孔劃分為若干區(qū)域;在解讀照片時,在照片上輕輕地畫兩條線把面孔分開,或者用一些紙片把面孔劃分成四個基本的區(qū)域。“僅僅是注視某人,只不過要有系統(tǒng)性。”
例如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就能夠用劃區(qū)法來分析,這樣能夠為解讀她那令人費解的迷人微笑提供一個答案。首先必須盡可能準確地在兩眼中間用垂直線將面孔劃分開。
其次用手蓋住她的左區(qū),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的右眼比左眼略小,“這里顯出一種令人難以琢磨的微笑,細微的嘲諷甚至是蔑視的神態(tài)。”此外,她是右半邊嘴部緊繃繃的,貝拉克博士認為這很可能是抑制情欲的一種表現(xiàn)。而當右區(qū)被蓋住時,我們會看到明顯的對比情況:左眼露出憂郁的微笑,嘴的左半部是松弛、柔和的。最后用手分別蓋住上區(qū)和下區(qū),她突出的下眼皮使她的凝視神態(tài)增強,柔弱無力、向后削的下巴與豐滿、圓潤的面頰結合傳達出某種肉欲之情,等等。柔弱的下巴通常與缺乏自制力、不夠堅強和信心不足有關,這體現(xiàn)出一種對異性的魅惑力。
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自身周圍圍起一道無形的墻,把我們自己與他人隔絕起來,同時別人也如此同我們隔開,這是令人悲哀的,有時是悲慘的。如果你反復做出努力,直至把觀察和解讀你遇到的人的面孔變成你的一種習慣,那么你不由自主地就突破了你與他們之間的種種障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