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齊家文化的那些事、那些人
朱霖
作為土生土長的臨夏人,對齊家文化并不陌生,但唯有這一次,使我對齊家文化有了更直觀地了解。
這是一次小小的活動——由甘肅省文化研究會主辦,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廣河縣文化館承辦的“齊家文化故里行”大型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州各縣市的30多名齊家文化工作者、文學愛好者、文化工作者、熱心公益事業(yè)的人士,他們齊聚廣河縣,參觀齊家文化博物館、齊家坪和半山遺址,共話齊家文化的博大與精深。
這是一本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書——由馬志勇、唐士乾先生主編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近120多篇各種題材的文章,記載著州內外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關于齊家文化研究的不同論述,以及有關大禹文化的詩詞歌賦、傳說故事。細細翻閱,無不為臨夏歷史文化的博大而欣喜、為他們的見識所折服。
我應邀參加2018年4月26日的“齊家文化故里行”大型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如此近距離地接觸齊家文化,接觸與齊家文化有關的人和事,是第一次。這個第一次,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驚訝,更多的還有感動,感動于自己的家鄉(xiāng)有如此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感動于有這么多的文化工作者和愛心人士,默默無聞地為挖掘齊家文化、發(fā)揚光大齊家文化精神做著許多鮮為人知的事。一整天的采風活動,最觸動我靈魂的還是有關齊家文化的一些人、一些事,我想在這里為他們記上幾筆,也算是為齊家文化的傳播與挖掘盡一個文化人應盡的微薄之力。
凡是考古學界里的人,一提起齊家文化,最先想到的,就是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民國時期,安特生應邀來到中國后,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南仰韶文化遺址、馬家窯遺址、辛店遺址、半山遺址、齊家坪遺址等,均是中國史前史上極為重大的發(fā)現(xiàn)。齊家文化因1924年安特生首次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發(fā)現(xiàn)而得名。安特生的貢獻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史學家意識到考古是了解中國古史的必由之路,尤其是田野考古。因而對安特生贊譽為“仰韶文化之父”,“偉大的發(fā)現(xiàn),了不起的學者”。在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里,對他作了濃墨重彩地介紹,在齊家坪遺址和半山遺址,也留下了一個世紀前他探究科學的足印。那日,駐足他當年考古的模擬畫像前,不由地對這位考古學家不辭勞苦、跋山涉水、獻身考古事業(yè)的精神心生敬仰之情。
如果把探究歷史的鏡頭從遠古時代拉到上世紀,再移到今天,為了將齊家文化這一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存挖掘好、保護好、傳播好,臨夏州、廣河縣政府及身邊所熟悉和不熟悉的一些文化工作者為此做著不懈地努力。
齊家文化博物館建成于2007年并實行免費開放,自開館以來,累計接待觀眾達86萬人(次)以上,2011年被甘肅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2015年新建的齊家文化博物館,占地面積達14538平方米,分為發(fā)現(xiàn)齊家、走進齊家、精彩齊家、輝煌齊家4個展廳,分別陳列著齊家文化陶器、玉器、銅器、骨器、石器等不同等級的文物480余件,并復原了齊家坪、武威皇娘娘臺等齊家文化場景12處,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以齊家文化命名的專題博物館,它的建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目光,為進一步加大對齊家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利用工作力度、提升齊家文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供了一個極好的平臺。在這里,我不得不為建成此館而付出努力的州、縣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的人們表達一份敬佩之意。
一個思路的形成,一個舉措的落地,一定會帶動一個地域的文化和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因為齊家文化的發(fā)掘,齊家文化博物館的建成,越來越多地為齊家文化奔波的人們,使得被定為國家貧困縣的廣河正在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和了解,它已經(jīng)和正在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廣河因齊家文化而聞名,齊家文化也正在因廣河而走向世界舞臺。
因為,在這里,有一批土生土長的文化人正在關注著它、謳歌著它,為它而奔波。
在這次活動中,給我影響較深的是馬俊華先生,他早年擔任過臨夏回中校長、州教育局局長,致力于臨夏教育事業(yè)。退休后,他鐘情于考古學研究,特別對齊家文化情有獨鐘,著有《大夏滄?!贰洱R家文化的發(fā)現(xiàn)與特征《大夏古城——華夏第一城》等文章。如今,雖年已古稀,但精神矍鑠,精力充沛。在采風活動座談會上,當談起齊家文化的淵源時,仍是滔滔不絕,很有見地,為與會者所贊同。
馬志勇,原臨夏州志辦主任,長期搞史書研究和志書編纂工作,多有建樹。退休后仍筆耕不輟,孜孜不倦地陶醉于齊家文化的研究工作,是《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主編之一,他的作品《廣河川是大禹的故鄉(xiāng),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華夏文明與齊家文化》《大夏部落的水崇拜——臨夏彩陶的新解讀》等收錄進此書,對齊家文化的研究很深。
唐士乾,廣河縣文廣局局長,多年來,一直為齊家文化的傳播盡職盡責,修建齊家文化博物館、恢復齊家坪遺址和展覽廳,籌辦齊家文化研討會,與馬志勇一起主編《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并撰寫收錄了《正本清源說齊家》等文章,他熱心籌辦諸如“齊家文化故里行”大型創(chuàng)作采風活動等各種官方和民間的活動。他因齊家文化的保護傳承、學術研究而在臨夏小有名氣,但筆者見他,還是第一次。在座談會上、在半山遺址旁,在齊家遺址展覽廳院內他親自種植的綠松前,他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有關齊家文化研究工作的點點滴滴。正如他的網(wǎng)名“追夢人”,他為家鄉(xiāng)的燦爛文化而自豪,也正在為廣河的美好明天而追逐著一個美麗的夢。
在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我曾在新聞界工作時的幾位同事:
王曉元,在新聞戰(zhàn)線上走過了30多年,熱愛古文化研究,寫過《尋古踏幽訪齊家》《沉默的半山文化》等文章,去年調任到臨夏州文聯(lián)調研員崗位上后,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專注于臨夏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他借助在新聞單位工作時間長、人脈廣等優(yōu)勢,極力組織籌辦的“青年杯齊家文化網(wǎng)絡征文大獎賽活動”,他與我州新媒體聯(lián)手開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此次采風活動,他也是熱心組織者之一。據(jù)介紹,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聘任他為理事兼宣教部部長,他和唐士乾同志一起,在八坊十三巷一處院落的二層小樓上設立了齊家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同時還開辦了河州書社,旨在讓更多南來北往的游人了解齊家文化和臨夏歷史文化。
馬守璞,這位臨夏新聞戰(zhàn)線上的一名“老兵”,現(xiàn)為中國臨夏網(wǎng)站長。在繁忙的新聞業(yè)務工作之余,他一直鐘情于對齊家文化的研究,喜歡閱讀古文化書籍,參加有關學術會議,曾有《華夏文明發(fā)源于齊家文化——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易華》《羌人故里 大禹故鄉(xiāng)》等文章在《民族日報》刊發(fā)。
還有我們《民族日報》的同事,他們在組織和團結了一大批文學愛好者、文化工作者,為臨夏古文化建設鼓與呼。為傳播河州文化工作做著一個新聞人應該做的事……
這就是我眼中的齊家文化,我所了解的齊家文化的那些人、那些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