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姓氏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已和古代有了不少區(qū)別,如今我們的姓氏大多是隨父輩的姓,然而在古代卻不一定是這樣,比如孔子和他的老爹叔梁紇,一個是單字姓,一個卻是雙字姓,這是為何呢?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對姓氏做出了較大的改革,而在此之前,其實“姓”和“氏”是兩個概念,當一個家族逐漸繁衍壯大之后,子孫的聚居地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分散,這時各地的子孫就會給自己取一個“氏”(一般以封地或官職的名字為氏),這樣就可以區(qū)分是主脈和旁支。比如趙國的廉頗,他屬于和秦始皇一樣的嬴姓(秦國、趙國的祖先是同一位),但由于是廉氏,所以一般以“廉頗”稱呼他。
秦朝之前還有一個傳統(tǒng),叫做“五世親盡”,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指貴族的爵位最只能繼承五代人,第六代人開始就會降一級。這樣會使得貴族的人數(shù)大大增加,所以后世改變了爵位繼承制度,比如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一般爵位是一代人降一級,直到成為普通人,可以理解為“一世親盡”。
孔子其實是“子”姓“孔”氏,他的祖先是商朝的后裔,他的祖先是商朝名臣微子啟的弟弟微仲,所以他們這一脈繼承的是商朝王族姓——子。
那么孔子的孔氏是怎么來的呢?其實來源于他的六代祖孔父嘉,自他之后,子孫都以孔為姓,然而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時,卻只繼承了“子”姓,并未繼承“孔”氏,而是選擇了把自己的字改為姓,于是取名“叔梁紇”。
秦朝之前的姓氏在固定性上其實不今天要低很多,叔梁紇原本有九女一子,唯一的兒子還是瘸子,于是他帶著孔母顏徵在去尼丘山上求子,最后終于生下了健康的老二,因為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所以取名“孔丘”,這就是孔子氏與名的由來。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除了秦國之外的六國貴族都成了平民,于是秦始皇改變了姓氏制度:“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之后,原本同時擁有姓與氏的人們只得擁有一個姓氏,孔子的后代選擇了影響力較大的“孔氏”,而放棄了流傳下來的“子姓”和孔子父親的“叔梁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