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太守霍揚碑
運城,
古稱河?xùn)|,
歷史厚重,人文薈萃,
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其中歷代碑刻,
林林總總,名冠山右。
清代金石學(xué)家葉昌熾所著《語石》載:
“大抵晉碑皆萃于蒲、絳、澤、潞四屬”。
蒲、絳兩州,
均屬今運城市。
清代山西巡撫胡聘之所輯《山右石刻叢編》,
共收錄山西北魏至元碑文720通,
涉及河?xùn)|277通,
占比32%。
1997年出版的
《三晉石刻總目·運城地區(qū)卷》,
收錄各類石刻達4200余通。
這些碑刻,
或典藏于文物館所、寺觀祠廟,
或散布于城郊鄉(xiāng)野;
或載功頌德,或證史記事,
或規(guī)勸戒勉,或書法高妙,
具有重要歷史研究
和書法藝術(shù)價值者不可勝數(shù)。
▲展覽現(xiàn)場
12月5日,
第四屆山西文博會隆重開幕之際,
運城博物館分會場舉辦
石之語——運城碑刻精品拓片展
該展覽展出了漢代至元代
38通精品碑刻拓片,
既有歌頌事主生平的德行陳述,
又有造福生民的勒石記事,
也有約束自省的諄諄勸誡,
更不乏唐玄宗李隆基、
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
以及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名家真跡。
本次展覽共有四個篇章:
頌德篇
記事篇
規(guī)戒篇
書法篇
力求從政治經(jīng)濟、立德立言、
文學(xué)藝術(shù)等方面,
向觀眾娓娓訴說古河?xùn)|的前塵往事。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內(nèi)容
第一單元 頌德篇
《后漢書·竇章傳》:“貴人早卒,帝追思之無已,詔史官樹碑頌德?!焙笕怂彀延浭瞿橙嘶蚰骋恢卮髿v史事件功績的碑,稱為頌德碑。
我國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功德碑是公元前209年李斯所寫的歌頌秦始皇功績的刻石。自西漢末年開始,鑒于光宗耀祖、澤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會風尚,立碑歌功頌德之風就興盛不衰。沒有地位尊卑貴賤之分,凡有功于民、澤被蒼生者,莫不樹碑立傳。或立于廟祠,或立于古冢。碑文內(nèi)容或頌揚封建帝王的文治武功,或贊美達官貴人的豐功偉績,或謳歌社會賢達的傳統(tǒng)美德,或贊頌大自然的造福天下,不一而足。涉及人物形象豐滿,令人欽敬,涉及事件具體翔實,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及很高的人文歷史價值。
▲展覽現(xiàn)場
第二單元 記事篇
《禮記·文王世子》曰:“是故圣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弊詵|漢始,伴隨著刻碑風氣的盛行,記事碑因人因時因地因事應(yīng)運而生。
凡城池、宮室、祠廟、寺觀、學(xué)校、戲臺、亭堂樓閣等建筑的創(chuàng)建、修葺或重修,道路、橋梁、水井、溝渠等設(shè)施的修筑與開鑿,乃至騷人墨客的風雅之事,地震、荒旱、水火、瘟疫等天災(zāi)人禍,莫不刻碑以記之。碑文多為親歷者所述、所記,或一事一文,簡短精悍,或數(shù)事雜糅,長篇詳述,可補史志記載之不足,可糾史志記載之偏額,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展覽現(xiàn)場
第三單元 規(guī)戒篇
規(guī),有法度也。戒,警也。規(guī)戒,意謂規(guī)勸告誡。規(guī)戒碑是用于告誡人們自束自約,規(guī)范行為的碑刻。其中有封建帝王為了維護國家秩序所御制的敕文,或置于衙署,或砌于學(xué)宮、廟堂,以儆勵官民恪守。也有宗族家長為約束子弟所制的訓(xùn)語,或書之座右,或砌于廳堂,以警示后代遵行。
這類碑刻雖為數(shù)不多,但字字句句如晨鐘暮鼓,提醒世人修身養(yǎng)性,奉公守法,廉政為民,勤儉持家。去莠取精,古為今用,對于構(gòu)建現(xiàn)代和諧社會仍有積極意義。
▲展覽現(xiàn)場
第四單元 書法篇
古代碑刻上的文字多由當時書法名家或高手所書,能工巧匠鐫刻,其中具有書法藝術(shù)價值的,被稱為“碑刻書法”。在古代書家墨跡多已失傳的情況下,其留下的碑刻文字便彌加珍貴,成為后世了解、研究、臨摹其書法的寶貴實物資料。
與墨跡相比,碑刻書法難以表現(xiàn)書家用筆用墨的提按、輕重、徐急、濃淡、干濕等藝術(shù)技巧,但又有著別樣的藝術(shù)特性。風雨的浸蝕,碑面的風化剝落,賦予碑刻一種滄桑感、殘缺美,拓片的黑如膠漆,淡若薄紗,乍濃乍淡,產(chǎn)生了墨跡所不能有的意趣、感染力。一張張拓片各有風情,它們不僅真實記錄了漢字的發(fā)展,也留給后人以美的藝術(shù)享受。
▲展覽現(xiàn)場
看!這些珍罕的歷史印記
皇帝真跡
一、唐玄宗御書裴光庭碑敕
刻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現(xiàn)存聞喜縣禮元鎮(zhèn)裴柏村裴晉公祠。碑已殘,現(xiàn)存上半截,殘高120厘米,寬135厘米,厚43厘米。碑陽為唐玄宗命張九齡撰裴光庭神道碑的敕文,碑陰為詩人張九齡奉敕所撰“裴光庭神道碑文”,均為唐玄宗御書。
裴光庭(675—733年),河?xùn)|聞喜人,玄宗朝宰相。碑文概述了裴光庭之家世及生平事跡,史料價值很高。其書法運筆瀟灑,自然飄逸,雋麗遒勁,更具藝術(shù)欣賞價值?!渡轿魍ㄖ尽そ鹗洝吩u此敕為唐玄宗的“得意之筆”。
二、汾陰二圣配饗銘
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101年)立,現(xiàn)存萬榮縣后土祠。宋真宗趙恒御制御書并篆額。碑方首,高100厘米,寬148厘米。額篆“汾陰二圣配饗之銘”,碑身由5石組成,均高235厘米,通寬703厘米,形體高大,猶若照壁,俗稱“蕭墻碑”。
二圣,是宋真宗對太祖趙匡胤和太宗趙光義的尊稱。此碑首先闡述了宋真宗躬親汾陰祭祀后土的動機,“答厚德,告成功”。之后,盛贊了“二圣”的功德,太祖“挹讓以開國,征伐以濟民”,太宗“武戡定而不殺,文經(jīng)緯而化成”。最后,記述了躬親祀土并配饗二圣的經(jīng)過與目的,“居安思危,無忘于齋栗,守成如始,常冀于和平?!?/p>
文博山西相關(guān)文章
▼
三、大觀圣作碑
宋大觀二年(1108年)立,原立安邑縣文廟,現(xiàn)存鹽湖區(qū)博物館。宋徽宗趙佶撰文并書寫。蔡京題額,李時雍勾勒上石,安邑知縣戚昕立石。碑圓首龜趺。首高126厘米,寬127厘米,正書題額“大觀圣作之碑”。身高275厘米,寬120厘米。
碑文內(nèi)容是北宋末年宋徽宗頒行的“八行”取士法。以“孝、悌、忠、知、睦、姻、恤、任”為八行;“不孝、不悌、不忠、不知、不睦、不姻、不恤、不任”為八刑,以八行八刑為選士、入學(xué)、取才、升官、降職的標準,并對八行八刑作了較為詳細的闡釋。碑文書法瘦硬挺拔,盡顯宋徽宗瘦金書風采。
文采風流
四、司馬沂墓表
宋嘉佑五年(1060年)立,現(xiàn)存夏縣司馬光塋祠。王安石撰文,雷簡夫書,楊南仲篆額,曹知白??獭1?、趺佚,身高193厘米,寬96厘米。碑文楷書。
司馬沂,夏縣涑水鄉(xiāng)高堠里人,司馬光從父,未仕,“幼孝謹,父兄悉以家事付之,能儉勤以成其家?!惫仕抉R光請王安石為之作文以記其事。書者雷簡夫,宗法柳公權(quán),所書追魏碑斬釘截鐵之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jié)體嚴緊。清《山西通志·金石記》評此碑:“簡夫書純用柳法,南仲博通古籀,皆一時選也。”
五、司馬溫公神道碑
原立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蘇軾奉敕撰文并書,玉冊官王璠奉敕摹刻。紹圣初,為章惇、蔡卞等毀。碑高175厘米,寬86—89厘米,厚26厘米。
金皇統(tǒng)九年(1149年),夏縣令王庭直在一棵杏樹下發(fā)現(xiàn)原碑殘石,據(jù)原拓片文字,縮小摹寫重刻,立為四石,俗稱“杏花碑”。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孫安又將文字加深重刊?,F(xiàn)存夏縣司馬光塋祠。
碑文記述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和為人。撰文者蘇軾,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清人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評此碑“文即宏肆,琳瑯其音,書法端瑾,大存晉唐遺法,文忠第一妙跡也?!?/p>
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shù)名碑
六、密云太守霍揚碑
北魏景明五年(504年)刻石,現(xiàn)存臨猗縣博物館。碑身首一石,高197厘米,寬90厘米。額正中線刻座佛一尊,下鑿一圓穿,額篆“密云太守霍揚之碑”。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其為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shù)名碑。
碑文魏碑體,記述了霍揚的生平事跡。霍揚,字榮祖,河?xùn)|猗氏人,北魏時密云太守。此碑的主要價值在于書法,《臨晉縣志》云:“通篇僅十余字漫漶,余皆神采煥發(fā),筆法遒古,酷似陸涼之爨使君碑?!?/p>
文博山西相關(guān)文章
▼
七、譙郡太守曹恪碑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十月立,原存鹽湖區(qū)陶村鎮(zhèn)石碑莊,現(xiàn)存山西省藝術(shù)博物館。通高212厘米。碑身高163厘米,寬74厘米,厚16厘米。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shù)名碑。
碑文楷書,記述了曹恪的家世和生平事跡,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但更被世人看中的是其書法價值。楊震方在《碑帖敘錄》中評其字“頗含隸意而古拙”。近代金石碑帖學(xué)家楊守敬稱“《曹恪碑》用筆如斬釘截鐵,結(jié)體尤古,皆命世之英”。
八、梁州刺史陳茂碑
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刻石,現(xiàn)存臨猗縣卓里鄉(xiāng)陳平莊村。碑高195厘米,寬75厘米,額篆“大隋上開府涼州使君陳公碑”。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shù)名碑。
碑文楷書,有界格,上半部剝落嚴重,下半部存字也不多,但其書法工整,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宋代大文學(xué)家、金石學(xué)家歐陽修在《集古錄》里贊賞其碑“字畫精勁可喜”。清人葉昌熾則認為“隋陳茂碑楷書精妙,不減歐虞”。楊震方在《碑帖敘錄》中也說“其字足與唐歐陽詢抗手”。
九、棲巖道場舍利塔碑
文學(xué)家賀德仁奉敕撰文,無書丹者及立碑年月?,F(xiàn)存永濟市博物館。碑首高107厘米,寬115厘米,額篆“大隋河?xùn)|郡首山棲巖道場舍利塔之碑”。身高203厘米,有收分,上寬98厘米,下寬113厘米。碑體因石質(zhì)斑駁,細點密布如魚子,俗稱“魚子碑”。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shù)名碑。
碑文楷隸,有界格,主要記述修建舍利塔之經(jīng)過,多為梵語,艱澀難懂。其書法以方形魏隸為基礎(chǔ),極得瘦勁之致,結(jié)體嚴謹,遒勁挺拔,乃魏楷向唐楷過渡之佳作?!督鹗途帯贩Q其“筆法縝密高渾”。當代碑帖專家施安昌也認為“觀其書法縝密渾樸,意存高古,為隋碑文之上品”。
十、故益州總管府司馬裴鏡民碑
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刻,現(xiàn)存聞喜縣禮元鎮(zhèn)裴柏村裴晉公祠。史學(xué)家李百藥撰文,書法家殷令名書丹。碑身高170厘米,寬93厘米,額篆“益州總管司馬裴君碑”。1979年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書法藝術(shù)名碑。
碑文有界格,較詳細的敘述了裴鏡民的家世和生平事跡。此碑的更大價值在于書法。《語石》云“裴鏡民碑,白鶴觀碑皆歐褚之流亞”?!督鹗洝份d:“令名與其從子仲容皆以能書擅名一時,而令名遺跡存者惟此碑耳。筆法精妙不減歐、虞,惜不多見?!薄侗麛洝吩u其書法“凝遠處似虞世南,剛健處似歐陽詢,兼有兩家之勝”。
十一、碧落碑
唐總章三年(670年)刻石,現(xiàn)存新絳縣博物館。原立絳州龍興寺,因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觀,故名。圓首方座,高249厘米,寬118厘米。碑陽篆書,有界格。文字奇古,書法妙絕,是我國目前僅存惟一的古文小篆碑刻,歷代金石著作多有收錄和考辯。
碑陰上欄刻于唐開成二年(837年),內(nèi)容為絳州長史李漢考證《碧落碑》系黃國公李譔而非陳惟玉所撰之辯文《黃公記》。下欄刻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內(nèi)容為鄭承規(guī)楷書《碧落碑文》,系碑陽篆書《碧落碑》的釋文。內(nèi)容系韓王元嘉之子李訓(xùn)、李誼、李譔、李諶等為其母房太妃造像祈福。
文博山西相關(guān)文章
▼
運城 博物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