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文在這里
建安的尾聲系列目錄(1-6章)
建安的尾聲(八)逍遙津之戰(zhàn)(上)孫權為什么如此熱衷攻打合肥
建安的尾聲(九)逍遙津之戰(zhàn)(中)曹操為何讓素有間隙的將領攜手作戰(zhàn)?其實是高明的領導藝術。
建安的尾聲(十)逍遙津之戰(zhàn)(下)孫權是如何被張遼揍成孫十萬的
建安的尾聲(十二)巴西之戰(zhàn)。張飛大戰(zhàn)瓦口的真實地點探秘,張郃敗戰(zhàn)升遷之謎。
建安的尾聲(十四)立儲之爭,大名鼎鼎的曹植為何輸給貌似平庸的曹丕?
建安的尾聲(十五)下辯之戰(zhàn)。漢中三策奠定天下大勢,曹家千里駒一戰(zhàn)成名。
建安的尾聲(十六)馬鳴閣、廣石之戰(zhàn)。大名鼎鼎的陽平關究竟在哪?
建安的尾聲(十七)許昌、南陽之亂。曹操西征為何到了長安就停滯不前了?
夏侯淵突然戰(zhàn)死讓曹操始料未及,本來漢中局勢一片大好,劉備連戰(zhàn)連敗,為何形勢卻急轉直下呢?
原來就在曹仁平定宛城之亂的同時,劉備突然變招,打了夏侯淵一個措手不及,而這正是整場大戰(zhàn)的轉折點。
219年春天,劉備帶領主力部隊南下,渡過沔水后,通過一條小路翻越米倉山,出其不意地插入漢中盆地,出現在夏侯淵大軍的左翼。
同時命高詳率少量兵力留守陽平關,目的應該是維持己方糧道的暢通。
這一舉動讓夏侯淵大吃一驚,他從未預料到會有這種情況。
在陽平關以西的山區(qū)地帶,沔水河谷的南岸是非常險峻的,直到今天都沒有大路可走,因此金牛道是修筑在稍微平緩一些的北岸的,而今天的108國道京昆線同樣是位于北岸。
這就是之前夏侯淵對南線沒有加強防守的主要原因,正常情況下大軍不太可能以這個方式突入漢中盆地。
不過有一點他沒想到,那就是劉備的軍隊中有不少巴蜀當地人,他們比中原人更加擅長山地作戰(zhàn)。另外,張飛在這方面經驗也很豐富,當初擊敗張郃的瓦口之戰(zhàn)他就采用了類似的方式。因此這才把夏侯淵眼中的不可能變?yōu)榱丝赡堋?/span>
劉備大軍在殺出米倉山后最終駐扎在漢中盆地西南角的定軍山。
定軍山是米倉山支脈,由十二座山峰組成,諸峰一字排開,延綿二十余里,因此也稱為“十二連珠”,其中最高的第三座山峰就是定軍山。
而定軍山北部由于獨特的地質構造,完全沒有丘陵地帶,是一片廣闊的平原,直抵沔水南岸,而這也是劉備為夏侯淵預設好的戰(zhàn)場。
夏侯淵作戰(zhàn)勇不可當,從不會膽怯。按照他的性格,一旦得知劉備已經占據定軍山,就一定會率軍來爭。
定軍山是這一帶的制高點,易守難攻,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這叫險形。
另一方面,劉備大軍翻越米倉山小路而來,進易退難,所以這也可以算是掛形。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孫子兵法地形第十)
也就是說,定軍山為一個既是險形又是掛形的地點。
對于險形,就要先占據制高點以逸待勞;而對于掛形,必須出其不意一擊制勝。劉備此次搶占定軍山的行動可謂深得兵法之要,一舉扭轉了之前的不利局面。
那么策劃這次行動的究竟是誰呢?這一點史料中的記載略有些混亂,讓我們大概梳理一下。
按曹操的觀點,似乎是以法正為主,他認為劉備沒有這個本事。
而按照裴松之的注解,他又覺得這是曹操打了敗仗所以故意嘴硬,劉備作為一代雄主肯定也不是吃素的,只不過是法正先提出來罷了。
除此之外,按照黃權傳記的說法,他也在其中出謀劃策,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歷史中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羅生門,現在我們就來試著探究一下真相。
首先曹操說劉備身后肯定是有高人指點,這一點是大體沒錯的,他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平庸。比如后來夷陵之戰(zhàn)期間命黃權分兵江北就是個昏招,而之前下辯之戰(zhàn)中叫張飛分兵固山同樣是一大敗筆,這兩次都可以確定是劉備指揮的。
不過這倒不是說裴松之的觀點就沒有道理了,因為他所說劉備具備這個能力,指的是大戰(zhàn)略層面,而不是具體的戰(zhàn)術層面。
也就是說,裴松之認為法正提出的漢中三策是劉備肯定能想到的,而并不是指搶占定軍山這件事。
而曹操應該具體指的是法正在定軍山之戰(zhàn)中的表現,雙方所指或許不太一樣,因此這并不矛盾。
至于黃權,他本身也具有相當高的軍事水平,對于漢中的重要意義他就和法正有類似的理解,而且之前奪回巴西也是他的謀劃。
但這也不能說明是黃權獨自為劉備謀劃全局的。當時黃權的官職是護軍,護軍是有統(tǒng)率軍隊的權力的。在同一時間段,曹真就以征蜀護軍之職領兵出戰(zhàn),而之前劉璋也命李嚴為護軍率兵在綿竹抵抗劉備。
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三國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由此可見,黃權除了出謀劃策以外,在劉備手下還有一定的兵權,三國志說“皆權本謀”,或許是指他深度參與了漢中之戰(zhàn)的全過程,但并未說就是他一人之功。
劉備手下應該是有一支參謀團隊的,法正和黃權都是其中的主要成員?;蛟S在定軍山之戰(zhàn)的臨場指揮中,法正占主導作用,但整個作戰(zhàn)計劃的制定,應該是參謀團集體智慧的結晶,而并非出自某一人。
不過在劉備大軍屯兵定軍山的同時,三國志中又出現了奇怪的記載,說劉備同時還駐扎在興勢,而且這還并非孤證,在劉備和法正的傳記中都有同樣的記載。
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三國志蜀書龐統(tǒng)法正傳第七)
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第二)
這個興勢莫非是指的興勢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種可能性。
興勢山其實并不在定軍山附近,而遠在二百多里之外的漢中盆地東北部(今陜西洋縣北),和定軍山幾乎是一個對角線。它扼守著儻駱道和子午道的南端出口,后來王平就是在這里擊退曹爽大軍的。
那么劉備為何要分兵去占據興勢山呢,難道是打算阻擋曹軍從儻駱道或者子午道前來增援嗎?
我想這種可能性太低了,因為當時褒斜棧道已經快要修復完畢了,僅僅兩三個月后曹操大軍就可以走褒斜道南下了,堵住東面的儻駱道和子午道并不能起到阻止曹軍增援的目的,反而還會因為與主力部隊脫節(jié)而被夏侯淵抄了后路。這樣的安排毫無意義而且會白白折損兵力。
其實這個問題在宋代已經得到了初步解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直接將興勢二字去掉,說劉備只駐扎在定軍山。這說明司馬光也不認可劉備曾分兵于興勢山這一說法。
備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營于定軍山。(資治通鑒漢紀第六十)
此外按照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記載,最初劉備傳記是寫作定軍山勢的,和法正傳統(tǒng)一變成定軍興勢是后來的事了,這其實很可能是古書在流傳抄寫中出現的訛誤。
另一方面,法正傳中的興勢可能指的也不是興勢山,而是在定軍山大張旗鼓地筑營之意,這也與吸引夏侯淵來戰(zhàn)的目的相吻合。總之,這場戰(zhàn)役從頭到尾和興勢山就沒什么關系。
此時夏侯淵心中也是焦急萬分,之前他所做的部署都是為了針對劉備屯兵陽平關的,但現在劉備已經變招了,他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
首先夏侯淵的主力駐扎在浕水以東的平原地區(qū)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甚至還有一定的危險,因為劉備主力已經到了他的側翼,隨時可能會切斷他與大本營南鄭之間的補給線。
另一方面,屯兵廣石的張郃也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因為他本來是為了保護大軍右翼,但現在劉備肯定不會從那個方向來進攻了。
這是夏侯淵在開始獨當一面后從未遇到過的嚴峻考驗。之前的對手無論馬超、韓遂還是宋建都是些不入流的角色,而現在面臨的巨大壓力對他來說還是頭一次。
之前夏侯淵的連戰(zhàn)連捷是一柄雙刃劍,既給了他強大的自信,又讓他失去了敬畏之心,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盲目自信是致命的。
其實此時的局勢已經不是夏侯淵能夠獨自面對的了,他最正確的做法就是放下所謂的自尊,立即退回南鄭,并保護好褒谷口的安全,等待曹操支援。
畢竟劉備是傾囊而出,選擇暫避鋒芒的話曹操也會理解他的,到時候雙方就是拼消耗了,這要穩(wěn)妥得多。不過驕傲的夏侯淵肯定不會采用這么保守的策略。
當然稍微激進一點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因為劉備主力已經轉移到定軍山了,那么陽平關自然空虛,此時夏侯淵可以嘗試一下突襲陽平關,一旦成功的話就可以威脅到劉備的糧道,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陽平關是不能丟的,而現在劉備在沔水南岸,要回援并不容易,那樣的話左右為難的就是劉備了。
事實上這種策略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因為后來曹真只率了一支偏師就擊敗了陽平關的高詳,夏侯淵完全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是之前那個有勇有謀的夏侯淵,這種圍魏救趙之計一定是信手拈來,幾年前在略陽一帶擊敗韓遂時就是這么打的。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面對強敵之時冷靜下來,反而會在重壓下使出昏招,夏侯淵就是這樣,他已經逐漸喪失理智了。在他看來,認為曹操既然把漢中交給自己,那就絕對不容有失。
此時他的眼中已經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只有一心求戰(zhàn),而且是一場正面對決。敵據險形不可攻?在我夏侯淵這里沒什么不可能的,我什么時候怕過!
哎,當初曹操的諄諄告誡全部拋在腦后了?!盀閷斢星尤鯐r”,金玉良言啊!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先撤,這一點也不丟人。曹操就是怕他一沖動把自己搭進去,果然一語成讖。
夏侯淵很快做出了新的部署,他率領主力部隊南渡沔水來與劉備爭奪定軍山,駐扎在定軍山北側的平原上。
山北水南為陰,此時夏侯淵所處的地形也極為不利。
兵法有言:軍貴陽而賤陰。處于大山北側陽光便會被山勢所阻擋,此時仰望山頂上的敵軍大營,一股泰山壓頂之感立刻就會撲面而來,這在氣勢上就已經輸了。
劉備居高陽嚴陣以待,夏侯淵卻終日處于對方的陰影下,焉有不敗之理?他已經一步一步走上了絕路。
善戰(zhàn)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當你發(fā)現始終被對手牽著鼻子走的時候,就一定要萬分警惕了,否則很快會栽大跟頭。
雖然夏侯淵的魯莽決定讓他已經瀕臨失敗,但作為大軍主帥,即使戰(zhàn)敗的話個人生命安全還是大概率可以保障的。然而他在進入戰(zhàn)場后做出的部署則更加糟糕。
雙方對陣于定軍山北麓,因此夏侯淵陣地的南側防線是主要交戰(zhàn)地點,他親自負責南側的防務,而張郃已經從廣石撤回,夏侯淵命他負責東側的防守,作用就是保護糧道。
可惜理想和現實往往有很大差異,這個看似穩(wěn)妥的布置最終為夏侯淵之死埋下了伏筆。
三國名將系列在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這里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