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說《說岳全傳》中,岳飛初入汴京參考武狀元時,牛皐于小校場中與倆位小將“私搶狀元”,欲“搶得狀元獻予哥哥”,怎耐牛皐泛力,不僅“搶”不到狀元,反而“險些喪了性命”,幸好岳大哥及時趕到。這倆位小將即“山后楊再興、湖廣羅延慶”是也。這位“山后楊再興”自稱“楊家將”之后,后來在“山東九龍山作亂”,岳元帥領兵“剿寇”又首遇楊再興,大戰(zhàn)三百余合不分勝負,夢中幸得楊景真?zhèn)鳌皻⑹诛怠保诺靡越捣钤倥d,并收為麾下愛將。楊再興隨岳元帥太湖、洞庭“剿寇”、中原抗金,屢建奇功。最后于小商河與金兀術一戰(zhàn),壯烈殉國。北宋末年的“山后”,相當于今山西、河北內(nèi)外長城之間的地區(qū),且“楊家將”先祖楊繼業(yè)系山西代縣人,似乎這位抗金名將楊再興的祖籍在山西。然而小說歸“小說”,歷史上真正的岳飛愛將、抗金名將楊再興,因為《宋史·楊再興傳》只對其生平事跡有所記載,末詳其籍貫和家世。而這位“岳家軍”的“楊統(tǒng)制”到底是何方人氏?目前仍然存在爭議。主要說法有二:一是江西廬陵吉水縣人,祖籍湯陰,與岳元帥本系同鄉(xiāng);二是武崗盆溪(現(xiàn)屬湖南邵陽市轄新寧縣)人。后者雖然相對主流,但其內(nèi)部亦存在爭議:一說武崗盆溪的楊再興并不是岳飛麾下之“統(tǒng)制”楊再興,而是瑤民反賊。因為宋史《楊再興傳》對楊統(tǒng)制的籍貫并無記載,說抗金名將“楊統(tǒng)制”是武崗盆溪人,疑問還是有的;二說武崗盆溪有兩個楊再興,一是瑤人楊再興,父子煽亂被朝庭官兵剿滅并剮于市;二是峒民楊再興,初為曹成賊將,后被岳飛剿獲并收為麾下統(tǒng)制,成為抗金名將,小商河壯烈殉國。三說瑤民判逆楊再興其實就是統(tǒng)制楊再興,因此抗金名將楊再興就是武崗盆溪人。四說曹成賊將楊再興與“岳家軍”的“楊統(tǒng)制”并非同一人,雖然史料對二者籍貫都無明確記載,但“統(tǒng)制楊再興”確實是武崗盆溪人,如此等等。
附錄1:
《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張憲楊再興牛皋傳》
附錄2:
南宋時期著名的四位楊再興
楊憶鴻
楊再興成為家喻戶曉的南宋抗金英雄,這歸功于與岳飛有關的演義。演義小說出于通俗趣味、激勵之目的,對人物原型加以神話般的渲染與虛構,楊再興那千軍難擋、氣吞山河、敵聞膽寒的英雄氣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演義的藝術手法無疑是成功的。小說《說岳全傳》中,楊再興被寫成楊家將的后代,白馬銀槍,武藝高強,和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是同輩,吸人眼球的這一說法卻并不靠譜。
抗金名將楊再興究竟是何方人士,一些資料中眾說紛紜,相關各地時有爭論,對生平事跡也有爭議,古籍留下的資料不多,細節(jié)已無法考證,籍貫就有多種版本“湖南武岡”、“湖南新寧/河南湯陰”、“江西吉水”、 “山西楊家將后代”等說法。通過對現(xiàn)存資料的仔細甄別、疏理可以發(fā)現(xiàn),這涉及南宋時期的四位同名楊再興,包括宋史中的兩位楊再興,都是有根有據(jù)的知名人物。不難理解,楊再興極易重名,岳飛幾十萬將士中有大、小楊再興也不足為奇。南宋時候金人入侵為患,抗金關系到民族存亡,四位楊再興中有三位與抗金有關。本篇從現(xiàn)存資料中把南宋四位名人楊再興的資料一并列出,因有部分爭議,僅供參考。
一、“瑤人”楊再興
楊再興[湖南武岡],?-約1154年,湖南武岡城步人,南宋武岡瑤人首領,苗族,實是農(nóng)民起義頭領。宋建炎紹興年間,因不堪忍受宋廷橫征暴斂,與子正修、正拱等率九十團侗瑤造反,活動于武岡等周圍州縣。紹興四年(1134)被湖南安撫使所俘,但父子被招安后,時有反復。紹興二十五年(1155),正修、正拱兄弟被捕殺,造反失敗。楊再興領導的農(nóng)民軍長期對抗南宋,史料上帶有貶義的“猺人”?!?span style="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line-height: 24px; font-size: 16px;">1】
光緒湖南《新寧縣志》記載,湖南出了兩個同名楊再興,一個是湖南武岡城步造反的楊再興,另一個湖南新寧盆溪的抗金名將楊再興。因年代久遠,老百姓很少能看到正史,多聽民間傳說,以至于將兩人身世混為一談,以訛傳訛。
二、抗金名將楊再興
楊再興[湖南新寧],1104-1140年,南宋著名抗金名將。知名度最高,為岳飛有關的演義、戲劇、評書中楊再興之原型。楊再興戰(zhàn)死二百年后,元朝脫脫(1314-1355蒙族)在宋史楊再興傳中記述,楊再興初為流寇曹成將,紹興二年(1132)岳飛擊破曹成后隨為岳軍統(tǒng)制。紹興十年(1140),金兵十二萬屯河南臨潁,楊再興率三百騎兵遇敵小商橋,殺敵兩千,再興戰(zhàn)死,焚其尸得箭鏃二升【2】。楊再興墓位于河南省臨潁縣小商橋村東,是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史未提出生地,故籍貫有爭議。南宋史學家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151寫岳飛說與再興為“鄉(xiāng)人”,所以演義及后史藉此認為楊再興與岳飛同鄉(xiāng)即河南湯陰人,但湯陰并無楊再興遺跡、祖居傳說或宗譜有關的史料,加上再興在湖南加入曹成部,“湖南新寧說”便占上風,杭州岳飛亭楊再興的雕像銘文正是據(jù)此。
楊再興在岳飛部戰(zhàn)死后,傳說其遺骨、遺甲及軍中指揮所用兩面銅鑼均運回故里,葬于新寧大絹峒,并于復興橋畔建立專祠祭祀。
自宋以來,新寧還建有多處楊公祠,供人們祭祀。明永樂年間,新寧人李敏在任兩廣總督時,就與當?shù)匕傩展餐栀Y修建楊再興祠廟。至今保存完整的新寧安山千秋寨祠,煙村螺絲寨楊公祠,便是楊再興專祠。兩祠建于山頂,高聳入云,氣勢雄偉,常年香火不斷。而祭祀楊公,不能忘記岳飛,所以又專門建了多處岳武穆祠,至今保存完整的,有白沙鎮(zhèn)和高橋鎮(zhèn)煙村的岳武穆祠。
楊年建《楊氏命脈回溯》一書的第388頁記述,抗金名將楊再興有三子政龍、政虎、政伯,屬弘農(nóng)楊氏湖南再思房,是唐末著名的飛山蠻酋長楊再思的后裔。演義不是歷史,不可受之誤導,宋史中的抗金名將楊再興與山西楊家將并無關系。
三、吉水楊再興
楊再興[浙江],約1126-1140,祖籍江西吉水楊家莊,因戰(zhàn)亂隨宋廷南遷臨安,為浙江杭州(錢塘)人。兩浙轉(zhuǎn)運使古杭黃黼為再興長兄楊璿所撰墓志銘記述,再興為南宋著名抗金英烈楊邦乂與劉氏的第三子,紹興庚申(1140)為父報仇從岳飛北伐抗金,未幾而戰(zhàn)死。父子兩代英烈,銘文為他敘述僅數(shù)行,語焉欠詳。其年歲、名氣遠小于名將楊再興,實為岳家軍中十五歲的少年兵。宋末元初的“儒林四杰”之一虞集與楊邦乂五世侄孫廬陵人楊拱辰為好友,他在《道園學古錄》的“跋宋高宗親札賜岳飛”一文中寫道“(岳)飛之裨將楊再興,則邦乂之子也”【3】,此跋所作年代早于元代脫脫編寫宋史十多年,證實楊璿墓志銘中楊再興的記載是正確的。
吉水楊再興屬弘農(nóng)楊氏新昌鴻山房。與名將楊再興對比,年紀偏小,因亦在岳飛軍中抗金戰(zhàn)死,極易被誤為宋史中的名將楊再興。
四、楊家將楊再興
楊再興[山西],生卒不詳,號鐵槍,山西太原人,金兵入侵時為宋軍主帥,曾是山西晉城澤州府君。紹興十八年(1148),領兵北上克復太原至汾州等府,南下收復解州、渭州,封河東路節(jié)度使等職,金正隆六年(1161),金兵南侵,即遭楊再興的激烈抵抗,金兵竄回燕京,再興因功官至中亮大夫,武寧軍節(jié)度使,食邑五百戶【4】。
楊家將楊再興屬弘農(nóng)楊氏新昌房楊家將支,他抗金時間在岳飛死后(1142年),不屬岳家軍也未戰(zhàn)死,顯然非宋史記載的岳家軍統(tǒng)制楊再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