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道 研究人員警告說,神經學家在實驗室中培育人腦塊和在某些情況下把人腦組織移植到動物體內的行為可能跨越了倫理界限。
據英國《衛(wèi)報》網站10月21日報道,培育微型腦或“腦類器官”已經成為現代神經學最熱門的領域之一。這些組織塊是由干細胞培育而來的,雖然它們只有豌豆大小,但有些組織已經產生了自發(fā)的腦電波,類似于早產兒的腦電波。
許多科學家認為,類器官使科學家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究活體人腦,從而有可能改變醫(yī)學。但這類研究是有爭議性的,因為尚不清楚它在什么情況下可能越過人體試驗的界限。
21日研究人員將告訴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神經學家年會,稱從事類器官研究的一些科學家“危險地接近”跨越倫理界線,還有一些人可能已經在實驗室中培育出有知覺的人腦塊。
位于加州圣迭戈的綠色神經學實驗室主任埃蘭·奧哈永說:“即便存在類器官有知覺的可能性,我們就可能越過這個界限。我們不希望人們進行可能有損害的研究?!?/p>
由于研究活體人腦存在明顯困難,類器官被認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展。它們一直被用來研究精神分裂癥和自閉癥,以及為什么有些嬰兒在子宮里感染寨卡病毒后會罹患小腦癥。研究人員希望利用類器官研究從阿爾茨海默氏癥到帕金森氏癥的一系列腦病以及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眼病。
但在芝加哥的神經學學會會議上做陳述時,奧哈永及其同事安·拉姆和保羅·曾提出,必須進行檢查以確保腦類器官不會遭受痛苦。他說:“我們已經在類器官中看到類似于發(fā)育中動物的生物活動。”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大腦類器官”發(fā)育出豐富多樣的組織,從腦皮質神經元到視網膜細胞。生長了8個月的類器官形成了它們自己的神經元網絡,這些網絡有活力,對光線有反應。在圣迭戈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弗雷德·蓋奇領導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把人腦類器官移植到老鼠大腦中,發(fā)現它們與老鼠的血液供應連接起來,并萌生了新的聯(lián)系。
奧哈永希望資助機構凍結所有旨在把人腦類器官移植到動物體內的研究,以及其他有可能讓類器官變得有知覺的研究。他開發(fā)了計算機模型,他認為這些模型有助于識別何時可能出現知覺,但他還說,該領域“急需”做更多的工作。
在英國,研究人員已經被禁止研究超過14天的捐贈胚胎。施加這一限制是為了保護發(fā)育中的人體免受痛苦,但一些科學家希望延長這一時間限制。
2018年,一群科學家、律師、倫理學家和哲學家呼吁就人腦類器官進行一場倫理辯論。包括加州斯坦福大學法律和生物科學中心主任漢克·格里利在內的研究報告作者說,類器官還沒有復雜到足以立即引起人們的擔憂,但該開始討論指導方針了。
格里利說,說到類器官,沒有單一的倫理界限。他說:“我確信,他們認為我們還沒有達到格雷戈爾·薩姆薩的狀態(tài),也就是某個人一覺醒來發(fā)現自己變成一個類器官?!备窭赘隊枴に_姆薩是卡夫卡小說《變形記》的主人公,他一覺醒來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但他補充說:“如果這意味著感知或對事物作出反應的可能性,我覺得很有可能?!?/p>
格里利認為,如果類器官能夠感知和對可能導致疼痛的刺激作出反應,這種擔憂就會變得較為嚴重。他說:“如果我們有理由相信類器官對這種刺激產生一種厭惡反應,即它‘感到疼痛’,這就變得更重要了。我對是否有人達到或接近那一點深感懷疑?!?/p>
蓋奇說:“我認為,提出科學中的倫理問題永遠不會為時過早,這樣就能通過有創(chuàng)見的對話來指導科學研究和決策。”(編譯/王海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