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黃蓉與洪七公的緣份始于一只雞,一只偷來的肥大公雞。
“黃蓉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nèi)臟洗剝干凈,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镜靡粫?,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濕泥干透,剝?nèi)ジ赡?,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
也正是這股香味,機緣巧合的召來了九指神丐洪七公,然后郭靖方習得降龍十八掌,為其之后的“俠之大者”成就揮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說明了什么?
1、女人,會做雞是多么的重要?。?/span>
2、自古就有這種說法:留住男人的心就是要留住他的胃!
雖然查先生在小說中并未詳細描述此叫花雞的做法,但從其描述:“那乞丐大喜,夾手奪過,風卷殘云地吃得干干凈凈,一面吃,一面不住贊美:‘妙極,妙極,連我叫化祖宗,也整治不出這般了不起的叫化雞。'中大抵可以推斷出,黃蓉這只雞做的并不一般。若只是尋常街頭酒肆的做法,又何以讓見多識廣嘗盡天下美味的洪七公甘心以成名絕學降龍十八掌答謝呢?
試問,如果當時黃蓉做的不是叫花雞,而是一盤肯德基全家桶,金庸筆下歷史的車輪又會駛向何方呢?
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吃遍神州大地的七公斷不會以十八掌相贈郭靖了,頂多也就教他十巴掌吧。
原因很簡單,你給我做的是濫大街的地攤菜,我也就只能教你黑虎掏心了。
所以,面對郭靖如喝稀粥一樣大碗灌著黃蓉精心熬制的荷葉筍尖櫻桃湯,洪七公只能送他一句話:
“牛嚼牡丹,可惜,可惜?!?/span>
同樣是雞,不同的做法,風味口感卻截然不同。這大概也是東方美食與西方快餐最大的區(qū)別。
西方料理,材料精確到克,時間精確到秒,烹飪流程嚴苛到只要認得字就能做出一樣味道的雞,手藝可以在全球復制??系码u全球九千多家連鎖店,能保證每家店每天做出來的每只吮指原味雞味道都別無二致。
但中華廚藝不一樣。
簡單一道菜,放多少醬油?少許。
放多少鹽?兩勺。
放多少大料?適量。
這條魚煎多久?中火煎至雙面略帶金黃。
少許是多少?適量是多少?勺子是多?。恐谢鹗嵌啻螅柯詭Ы瘘S是多黃?
沒人告訴你。
淮揚菜系中的獅子頭,以剁肉為例,噠噠噠一陣猛剁,剁粗了肉下鍋會散,剁細了肉沒嚼勁。
到底剁多久?拇指和食指一捻,全憑感覺。
獅子頭進鍋,蓋上鍋蓋,閉上眼睛開個小差,琢磨著時間該到了,起鍋,火候正好。
你說這個感覺怎么教?冥想怎么教?不可言,只能悟。
這也是祖?zhèn)鲝N藝,靠的是冥想和天賦。
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炸雞?
從食材上說,原因很簡單,沒有大量可供烹飪的食用油,和沒有規(guī)模養(yǎng)殖的雞。
傳統(tǒng)上講,油是有“葷油”和“素油”之分的。“葷油”就是從動物身上提煉出來的,產(chǎn)生的年代要早于素油,畢竟早在150萬年前,元謀人已經(jīng)掌握了燒烤技巧,從工藝上講,收集點油也不算難事。但限于當時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及技術條件,想整兩鼎油來炸個雞翅的同學們基本可以洗洗睡了。
戰(zhàn)國以前,做菜和做點心,都是使用各種動物油。素油的產(chǎn)生始于漢代,那時僅有搗果為油的榨油工藝雛形,且油質(zhì)不敢保證,即使那時的人對油大部分也只是用來涂在絲織品上,但大豆油、芝麻油和菜籽油已經(jīng)進入廚房了。
真正意義的油炸食品始于六朝,也就是三國那會兒。宋代沈括作《夢溪筆談》里對這是有記載的,只是對最終的成品評價不高。而且據(jù)記載,素油做出的食品,甚至連一向以饕餮著稱的南方人也吃不慣。
南北朝時,咸甜粽子、糖膠糯米通、炸油條等都已大量見于市面了。到了明朝萬歷年間,發(fā)生了一件廣大吃貨們喜聞樂見奔走相告的大事,美洲的花生傳入我國了。自此,花生油正式在神州大地扎根落戶,中華烹飪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但若提起油炸食品,世界范圍內(nèi)幾乎無人可與國人比肩。
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油炸食品見于周代八珍中的兩珍:“淳熬”和“炮豚”。
“淳熬”是一種烙飯,用旱稻(香粳米)煮熟后,拌上炸肉醬,用豬油煎起來吃,近似今天湖北特產(chǎn)煎豆皮。
“炮豚”是燒燉乳豬或羊羔。做法是用紅棗釀乳豬或羊羔,先炮熟,剝凈炭殼,沾上濕米粉,用豬油炸到金黃色,再加香料,用文火燉將一頭小豬殺死后,掏去內(nèi)臟,以棗填滿其腹腔,用蘆葦把小豬纏裹起來,再涂一層帶草的泥,放在猛火中燒,這種方法古時候稱作“炮”。炮畢,剝?nèi)ツ喟?,將手洗凈,揉搓掉燒制時豬體表面形成的皺皮,然后用稻米粉調(diào)制成糊狀,涂遍小豬的全身(類似于今天的掛糊),再投入盛有動物油的小鼎(動物油必須埋沒豬身),將小鼎放入盛水的大鍋中,大鍋的水面不能高出小鼎的邊沿,以免水溢入鼎中。用火燒熬三天三夜后,將小豬取出,用肉醬、醋等調(diào)和而食。
這特么就是水煮油炸叫化豬好不好!
相比之下,叫化雞和炸雞簡直弱爆了有沒有?
而在神州大地,真正成為大眾飲食的炸雞最早出現(xiàn)于90年代末的臺灣。
在中國臺灣的夜市,最受歡迎的不是西式快餐美食,而是一個個美食排檔中新鮮出爐的臺灣大雞排。
在臺灣夜市這一當?shù)靥赜械奈幕瘓D景中,炸雞已脫離了單純的肉食性炸物,而在小吃界被賦與新的定位。在夜市中,炸雞演變成為極具地方特色的大雞排。豐潤多汁的雞肉,配上特制的調(diào)料,在油里炸得金燦燦的,唇齒留香,讓人百吃不膩,迅速攻占大街小巷,成為臺灣最普遍的小吃之一。
說起韓國的美食,通常人們想到的多是拌飯、泡菜、烤肉,然而近些年隨著韓劇的流行,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啤酒配炸雞。
啤酒配炸雞,正如煎餅配大蔥,豬肉燉粉條,油條豆腐腦,營養(yǎng)學上并不見得搭配的多么科學,但若名字朗朗上口,搭配味道還說的過去,再加上一點或流行或浪漫元素,成為食品中的鳳凰傳奇也并非難事。
比如,《來自星星的你》里的千頌伊那一句:“初雪天,怎么能沒有炸雞和啤酒”。
20世紀60年代初期,韓國養(yǎng)雞業(yè)正式形成后,雞肉成為大眾飲食。食用油1971年普及后,“炸雞”開始落戶大小市場。20世紀70年代開始風靡韓國的生啤也為“炸雞熱”推波助瀾。涼爽的啤酒和油膩的炸雞成為夢幻組合。炸雞分為整雞和雞塊兩種。韓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日本引進壓力炸鍋后,出現(xiàn)了裹著面衣加入調(diào)料的“肯德基式炸雞”。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韓式炸雞連鎖店正式亮相。調(diào)味炸雞、BBQ炸雞、醬油炸雞、蒜蓉炸雞、燒烤味炸雞等新穎獨特的烹飪方式陸續(xù)登場,從而使炸雞成為韓國代表性飲食。
提起油炸食品在日本的發(fā)展,諸君可能要先揮把辛酸淚。
歷史上的日本是個比較貧窮落后的島國,據(jù)記載,在飛鳥時代,天皇禁止人民吃牛、馬、狗、猴、雞;奈良時代又禁止殺牛、馬,逐漸到了平安時代人民更養(yǎng)成飲食偏素的習慣,肉食逐漸淡出了人民的視野;平安時代(中國的唐宋時期)的人每天只吃兩頓飯,那時的主食是米飯,并且只有貴族和富戶才能吃得上,老百姓仍以五谷果腹。即便是貴族,日常飲食中也是以大米飯或者稀飯佐以魚、蘿卜、蕪菁等。直到明治維新后才逐漸恢復肉食。自8世紀佛教傳入日本以后,全國崇佛,就連武士當時都很少吃肉。以此觀之,油炸食品的普及,大概是日本近代的事情了。
長時間的食物短缺,導致日本人們對食品有強烈的感情,再加上大和民族獨特的匠人精神,體現(xiàn)在食物上則是對食品的精雕細琢,比如說天婦羅。
天婦羅是日式料理中的油炸食品,用面粉、雞蛋與水和成漿,將新鮮的魚蝦和時令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調(diào)成的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天婦羅不是某個具體菜肴的名稱,而是對油炸食品的總稱,具體的種類則有蔬菜天婦羅、海鮮天婦羅、什錦天婦羅等。
天婦羅的烹制方法中最為關鍵的是面糊的制作。天婦羅以雞蛋面糊為最多,調(diào)好的面糊叫天婦羅衣,做面衣用的是面筋少的面粉。這種面糊做出來的天婦羅掛面薄而脆,夏季調(diào)面糊的水最好是冰水,用料極是講究,所以天雪羅也是四大日本料理之一。
比較典型的一道美食是炸楓葉,當然,浪漫的日本人起的名字也很浪漫:楓葉天婦羅,逼格很高有沒有。
但說到底也就是炸樹葉么!
為什么炸雞在中國并不是非常流行?
中國飲食素有“味”是靈魂之說。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調(diào)味品,不同的調(diào)制手法,不同的調(diào)味大師,都可引領食物到達更加美味的境界。
由于西式的炸雞不僅需要按照配方配料,就連油的溫度,炸雞的時間,也都要嚴格依規(guī)范行事,全世界的西式炸雞味道幾乎都是一樣的。
所以,炸雞,并不是一只傳統(tǒng)的中國雞最合適的歸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