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應(yīng)該是崇拜詩仙李白的,從他特別用心書寫的《李白仙詩卷》就能窺見一斑,以致施宜生評論說:“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倍诵愿穸加泻婪爬寺囊幻?,但李白的精神境界蘇軾致死不能企及。
李白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一言不合,就“且放白鹿青崖間”,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且一去不復(fù)返。蘇軾幾度宦海沉浮,茍延殘喘,也舍不得丟棄功名利祿。要說蘇軾的旅行,也就是他升官貶官的遷徙路線圖。
李白寫《行路難》寫了三首,抒發(fā)了李白仕途遭遇挫折后的感慨,反映了李白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獨善其身的矛盾,更反映了李白的豪邁豁達(dá)。而蘇軾書寫《李白〈行路難〉》,是在公元1094年,彼時59歲的蘇軾正在發(fā)配嶺南的路上,心情可想而知是何等的五味雜陳!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想必蘇軾是以此詩激發(fā)自己在官場上的斗志罷!蘇軾就這樣“旅行”著,貶到了英州,再貶惠州,再貶儋州……蘇軾定不以此種人生為樂事,他比李白多了一份堅忍。人生之路,選擇不同,李蘇二人所見風(fēng)景迥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