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一些提起便愁眉不展,說不清愛恨糾纏的關系?比方說和你的父母?你的愛人?你的孩子?……
提到這段關系,或者關系中的這個人,你都忍不住憤懣不平:“ta為什么這樣對我?ta怎么可以這樣對我?我真的是很恨ta啊……”
在這憤怒的背后,看似是兩個成年人之間的沖突,但是隨著咨詢工作開展越久,就越會發(fā)現(xiàn),這些愛恨交纏的關系,本質上,其實都是兩個“孩子”的戰(zhàn)爭。
兩個,心理上的孩子。
小桃講起她的母親的時候,看似麻木的表情里,夾雜著極具攻擊性的憤怒:“我有的時候會想,她怎么不死了呢……她根本就不愛我,她從來就沒有愛過我……我為什么要出生在這個家庭,為什么要攤上這樣一個媽……”。
如今已過30歲的小桃,在一家大型國企擔任文職工作。在這看似安穩(wěn)的背后,小桃的內心卻并不安穩(wěn),甚至可以說是兵荒馬亂:30幾歲了,從來沒有談過男朋友;好朋友的數(shù)量為零;有社交恐懼,幾乎不去參加任何聚會活動;厭世情緒強烈,對任何事情對提不起興趣……
小桃把自己的處境,全部歸罪于自己的母親,她認為,母親對自己的暴躁、苛責、抱怨等,是這一切的源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小桃?guī)缀醪慌c母親共處一室、幾乎回避所有和母親單獨相處的時機、不滿的時候也會頂撞母親、等等,與此同時,她的母親,則會指責她不孝順、不懂事、“良心被狗吃了”。
在小桃與母親的關系中,戰(zhàn)爭的硝煙未曾間斷,而且這兩年,還有持續(xù)上升的趨勢。
小桃的推斷,其實不無道理,她確實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了太多來自母親的錯誤對待。
在小桃的記憶里,母親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夸過自己;而且經(jīng)常是一有什么不滿,就將怒氣發(fā)泄在她的身上,挨頓罵是輕的,很多時候也會遭到母親的抽打;“你怎么這么沒用、我怎么能生下來你這么個蠢玩意”,是母親對小桃最常見的評價……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有點類似我們作畫的過程,孩子是宣紙,家長是畫筆,父母親的人格是這幅畫的創(chuàng)意。
一對人格健康的父母,會帶給孩子很多愛,也會不失規(guī)則的建立,所以畫筆呈現(xiàn)出來的,將會是一幅靈動活潑而又不逾矩的彩繪,這就是孩子的人生底色。
而一對人格不太健康的父母,會給孩子很多忽視或者傷害,那么孩子的這張宣紙上就會呈現(xiàn)出一幅漏洞百出的破敗慘象,而孩子的人生,也注定要對這幅畫不斷縫縫補補。
小桃的母親,給小桃營造的世界,就是一個四處危機四伏、不斷被人挑剔、自己毫無價值的世界,這些對世界的認知,伴隨著小桃長大。
雖然早已斗轉星移,三十載歲月倏忽而過,但小桃心中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從來沒有變化過,在她成人的外表下,其實安住一個惶惶不安、充滿憤怒、時刻恐懼的小女孩。
也正是這個曾經(jīng)被挑剔的小女孩兒,一直試圖去反抗母親的暴力,釋放積滿心中的憤怒。
在小桃眼中,母親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是一個不配做母親的人。我們暫且把這些評價,稱為母親的A面。
母親的B面,則是在小桃的心理咨詢師眼中,它這樣呈現(xiàn)的:一個從小就被送人的棄嬰、貧窮的家庭經(jīng)常讓自己吃不飽飯、找了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做老公的可憐女人。
由于重男輕女,小桃的母親在她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人了,而收養(yǎng)她的家庭,養(yǎng)父母是一對殘疾人,沒有能力生育孩子,同樣也沒有過多的財力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小桃母親還沒有上完小學,就中途輟學了,幫著父母做農(nóng)活,換生計。
讓我們把故事暫時停一停,來感受一下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九、十歲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在這個養(yǎng)父母雙雙殘疾的家庭里,自己成了主要勞動力,別的孩子都能讀書,她卻只能去田里干活,可能還會被同齡的孩子罵“野孩子”……想想看,這樣一個孩子,內心該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
內心充滿恨,對親生父母拋棄自己的恨;心里也充滿委屈,別的孩子都能讀書,自己卻只能下地干活的委屈;或許,還有一點不服輸?shù)男膽B(tài),想著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對嗎?
事實上,小桃母親,也確實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某種命運,至少在她自己看來,嫁給一個有穩(wěn)定工作的城里人,就是人生中勝利的一大步??尚√夷赣H不清楚的是,這看似不錯的婚姻,實際上是一顆地雷,隱藏了更深隱患。
親密關系的創(chuàng)傷,其實可以通過親密關系修復。如果小桃母親,找到一個很愛她,全情接納她的男性做丈夫,或許她從小拋棄和被忽略的所帶來的人格缺陷,會慢慢生長完整。
但遺憾的是,小桃母親卻找了一個常年與她異地、還有無數(shù)花邊新聞的男性做先生,這樣的遭遇,只會讓她童年的創(chuàng)傷雪上加霜,憤怒、委屈都隨之成為幾何級數(shù)字暴增。
一個人的憤怒和委屈如果不發(fā)泄出來,就會轉向內部攻擊,大多數(shù)的結果就是變成嚴重的抑郁癥,最糟糕的可能就是自殺。
不過,小桃母親沒有把這些情緒留在體內,她選擇向外發(fā)泄,她唯一擁有的發(fā)泄對象,就是她的孩子——小桃。
小桃母親大概也知道,其實小桃真的沒有做錯什么,但是她的心智就是忍不住去朝她傾瀉自己的憤怒和委屈。
小桃母親的潛意識里,對親生父母的恨意,連綿不絕,當她把這些恨意都甩給小桃的時候,小桃實際上扮演了她的親生父母的角色,去承接了這些恨意。
也就是說,這場沖突中,小桃母親是一個孩子,而童年的小桃,無辜地成了她母親的母親。
盡管小桃也明白,母親有她自己的經(jīng)歷和局限,但是她不明白的是,“她為什么明明沒有辦法做一個好母親,卻還偏偏要生我?”
其實,小桃很可能誤解了她的母親,她的母親或許從來就不知道,自己不會成為一個好母親。
換句話說,很多成年人大概都沒有意識到,其實自己的內殼里,住著一個渴望被愛被安撫的孩子。
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派,關于個體心理發(fā)展,有一個名詞叫做“固著”,它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在某個心理發(fā)展階段,如果得到過度的滿足,或者由于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受挫,那么這個人的心理特征,很可能就不再發(fā)展了,而是停留在相應的嬰幼兒早期。
在佛洛依德看來,一個孩子在出生到一歲這個階段,屬于“口欲期”階段,形成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依賴與分離”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被母親正確地對待,這個孩子就會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是可信任的,母親是愛自己的,那么這個孩子就可以學會很自由地依賴和很自由的分離(斷奶),ta獨立的人格就會打下良好的根基。
但是如果這個孩子沒有被很好的對待,比方說像小桃母親一樣遭遇到被拋棄,那么這個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機,而且潛意識會一直渴望與父母的鏈接,那么她的人格可能就會固著在這個階段。
也就是說,在她余生,她與親密關系中的人,可能都在試圖尋找早年去父母的鏈接,所以就會建立一種相對比較病態(tài)的“依賴共生關系”。
當小桃的父親,沒有辦法滿足小桃母親對依賴共生關系的渴求時,她便把這種關系的渴望移植到了小桃身上。而且,她從童年習得的對愛的表達,就是“苛責”、“鄙夷”等方式,所以她把這些方式也都復制在了小桃的身上。
小桃這位已年滿60的母親,大概從來都不曾知道,她的內心里其實住的是一個不滿一歲的小孩兒,而她的女兒小桃,也因為她的人格特征,心理年齡停留在了童年早期。
硝煙彌漫和沖突升級的戰(zhàn)場上,實際上,就是這樣兩個孩子,在打得頭破血流。
在關系中,每當“受傷的小孩”出現(xiàn)時你的反應是什么?后來你是怎么處理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