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里面的幾個故事談“人心”是怎么被自己迷惑影響的:
第一個故事:
有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個孩子的走路形態(tài),就像偷斧子的;看看臉色也不對,像偷斧子的;說話,也像偷斧子的;動作態(tài)度無論干什么沒有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山谷里掘地,找到了自己那把丟失斧子。然后再見到他鄰居家的孩子,現(xiàn)在卻感覺動作態(tài)度沒有一點像偷斧子的人了。
第二個故事:
一個人家有一棵枯死了的梧桐樹,他的鄰居老人說枯死了的梧桐樹不吉祥,于是那個人惶恐地把梧桐樹砍倒了。鄰居家的老人于是請求要這棵樹當柴燒。那個人很不高興,說:“鄰居家的老人原來僅僅是想要我這棵樹當柴燒,才故意說不吉祥教我砍倒樹的。他和我是鄰居,卻這樣陰險!”
第三個故事:
白公勝恩思慮謀亂,走路都在想問題,回家后站在那里還在思考,他倒拄著的馬棰,棰針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不知道。鄭國人聽到這事后說:“連下巴都忘了,還會有什么不忘掉呢?”
意念明顯地傾注于某一點時,他走路碰到了樹樁或地坑,腦袋撞到了樹干,自己也覺察不到。
第四個故事:
過去齊國有個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賣金子的地方,趁機拿了金子就走。后來被官吏抓到了他,問道:“人都在那兒,你為什么要拿別人的金子呢?”他卻說:“我拿金子的時候,看不見人,只看見了金子?!?br>
《列子》里面的故事,總是不給出結論,讓讀者自己去悟,自己去思考。每個人站在的角度不同理解就會有差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