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揭開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千年對抗的序幕。此后,富饒文明的中東對野蠻落后的歐洲一直呈進逼之勢,直到一場場颶風似的反攻的到來,這就是十字軍東征。 1171年,塞爾柱土耳其人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他們建立的國家分裂而混亂,同時對基督徒充滿了敵意,使得前去朝圣的西歐人受到較多騷擾,通往圣地之路似乎成為一條絕路。從耶路撒冷回到西歐的基督徒將他們所受的艱苦經歷散布到西歐各地,宣傳穆斯林對圣地和基督徒的迫害,一時間在西歐點燃了狂熱的宗教復仇火焰。 與此同時,隨著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擴張,拜占庭帝國節(jié)節(jié)敗退,幾乎丟失了整個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也危在旦夕。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謝一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向曾經的敵手羅馬教皇和西歐的國王們求援。 這時,西歐發(fā)動一場宗教反擊戰(zhàn)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但還缺少一位煽風點火的人物,而且需要將各方的烏合之眾匯聚成一股力量。教皇烏爾邦以其三寸不爛之舌扮演了這一關鍵性的角色。 烏爾班原名歐德·德·拉尼,1042年出生于一個法國貴族家庭,年輕時受過良好的教育,而出眾的演講技能則是他的特長。憑借著自己的優(yōu)勢,他由修士到副院長到紅衣主教,沿著教階一級一級地往上攀登,1088年當選為羅馬教皇。 當上教皇之后,他曾于1089年組織法蘭克人十字軍攻打穆斯林統(tǒng)治下的西班牙,但效果不顯著。這時,西歐人的宗教熱情持續(xù)高漲,他決定推波助瀾,于1095年離開羅馬前往法國,沿途鼓吹十字軍東征。 1095年9月,他以上帝代理人的身份在法國南部的克萊芒郊外召開了一次宗教會議,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院院長參加。他在會上發(fā)表的演講大概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演講之一了: “不要因為愛家庭而拒絕前往,因為你們應愛上帝勝于愛家庭;不要因為戀故鄉(xiāng)而拒絕前往,因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為有財產而拒絕前往,因為更大的財富在等待著你們。” “死者必將升入天堂,生者倍受上帝恩寵,去分享其榮耀獎賞吧!幸運在向你們招手!” “教民們,那東方的國家,遍地是牛乳、羊奶和蜂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誰到那里不會成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就是‘十字軍’,主會保佑你們無往而不勝!” 這真是一次技術高超的演講。他從耶穌的降生、成長、受洗、在圣地的游行、教導與行善說起,嚴厲的譴責異教徒對圣地的褻瀆,以及對朝圣者的虐侍,利用當時西歐人本身狂熱的信仰,保證只要為圣戰(zhàn)而死均可上天堂、贖罪。而他夸耀東方的繁華富裕,則是充分利用了人在現(xiàn)世的欲望。信仰的激情,對上天堂的期待,加上牛乳、羊奶和蜂蜜的強刺激,滿足了各種各樣的動機,使得他振臂一呼應者云集,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時代很快就開始了。 1096年秋,來自法國、意大利和德意志西部的騎士隊伍從各地分路出發(fā),會聚于君士坦丁堡,向小亞細亞進發(fā),1098年攻占安提阿,1099年攻占耶路撒冷,對當?shù)氐哪滤沽诌M行了屠殺,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就在基督教世界揚眉吐氣的這一年,這位倡導者也離開了塵世,到他的上帝那里報告去了。 在此后,由于各種原因,十字軍東征又進行了許多次,通常說法是八次,但十字軍東征實際上是川流不息,很難用多少次來概括的,直到1291年為止。 十字軍東征無疑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和中東的歷史。首先,它帶來的一次次戰(zhàn)爭和血腥屠殺引起了新的敵意,加劇了兩種文明的矛盾,使得這種矛盾歷經上千年仍然是如此尖銳;而伴隨戰(zhàn)爭加大的是兩個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這給雙方都注入了新的文化,比如現(xiàn)在西歐的語言仍能找到一些來自中東的詞匯;其次,許多西歐的領主在戰(zhàn)爭中破產死亡,或者農奴沒有回歸,這對西歐封建農奴制的衰落起了作用,許多土地收歸國王,加強了王權;而隨著新奇的紡織品、食物、香料流入西歐,加速了貿易活動,意大利商業(yè)城邦熱那亞、威尼斯因此興起,也刺激了西歐人的野心,為后來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埋下了伏筆;十字軍帶回的金銀多于支付戰(zhàn)爭的費用,增加了西歐的貨幣供應,提升了經濟。從歷史來看,西歐在11世紀是個轉折點,之前是漫長的黑暗時代,但從這個世紀開始,在經濟文化多方面呈現(xiàn)出每個世紀都有明顯進步的趨勢(只有14世紀除外),逐漸成為世界文明的領頭羊。這種轉變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十字軍東征也是一個促進因素。 在十字軍東征的鼓動者中,作為超國家的權威和上帝的代理人,烏爾邦二世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僅憑克萊芒郊外那次震懾人心的演說,他就足以躋身于改變了歷史發(fā)展大勢的人物之列。 附:歷次十字軍東征簡介 1099年7月,十字軍擊敗塞爾柱突厥人,攻占耶路撤冷,建立耶路撤冷王國,以及愛德沙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愛德沙,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皇帝康拉德三世因此于1147年發(fā)動第二次東征,在小亞細亞和大馬士革附近遭到慘敗。1187年,埃及蘇丹撒拉丁收復耶路撒冷,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遂于1189年發(fā)動第三次東征,與撒拉丁連番激戰(zhàn),無功而返。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了第四次東征,原計劃攻取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干預下,反而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在巴爾干的大部地區(qū),建立“拉丁帝國”。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和第七次(1248年~1254年)東征的目標均為埃及,第八次(1270年)東征的目標是突尼斯,均告失敗。1291年,十字軍喪失其在東方的最后據(jù)點阿卡,宣布東征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