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嘉有兒女小兒推拿穴位圖

 

攢竹(天門)

【位置】兩眉中點至前發(fā)際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推法:以兩手拇指自兩眉中點交替向上直推至前發(fā)際,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解表,止頭痛,兼鎮(zhèn)靜安神,醒腦開竅。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精神不振,煩躁哭鬧等。

【臨床應(yīng)用】推攢竹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他三法(推眉弓、揉太陽、揉耳后高骨)配合使用。

 

眉弓(坎宮)

【位置】兩眉頭至眉梢成兩橫線。

【操作方法】分推法:以兩拇指面自兩眉頭向兩眉梢分推,稱分推眉弓(分推坎宮)。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解表,止頭痛,兼醒腦明目。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神志異常,目赤痛,近視眼等。

【臨床應(yīng)用】推眉弓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他三法(推攢竹、揉太陽、揉耳后高骨)合用。

 

 

 

          

 

太陽

【位置】兩眉后凹陷中。

【操作方法】揉法:以兩中指或拇指端揉,稱揉太陽。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解表,止頭痛,兼清熱明目。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驚風,目赤痛,近視眼等。

【臨床應(yīng)用】揉太陽為小兒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余三法(推攢竹,推眉弓,揉耳后高骨)合用。 

 

 

耳后高骨(高骨)

【位置】兩耳后,乳突后緣與后發(fā)際交界處。

【操作方法】揉法:以兩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耳后高骨。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疏風解表,止頭痛,兼安神除煩。

【主治】外感發(fā)熱,頭痛,神昏煩躁,驚風等。

【臨床應(yīng)用】揉耳后高骨為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之一,常與其余三法(推攢竹、推眉弓、揉太陽)合用。

 

 

迎香

【位置】兩鼻翼外緣,鼻唇溝凹陷中。

【操作方法】

1. 按揉法:以食、中兩指或兩拇指分別在鼻翼兩旁穴位上按揉,稱按揉迎香。

2.搓摩:以食、中兩指分別在鼻翼兩旁穴位上,作上下搓摩動作,稱黃蜂入洞法。

【次數(shù)】3050次。

【功用】宣肺發(fā)汗,開通鼻竅。

【主治】傷風感冒,發(fā)熱無汗,鼻炎,鼻塞,流涕等。  

【臨床應(yīng)用】按揉法多用于治療感冒發(fā)燒;黃蜂入洞法多用于治療鼻炎。

 

 

 

 

囟門(信風,囟會)

【位置】前發(fā)際正中點直上2寸。

【操作方法】

推法:兩拇指自前發(fā)際中點向該穴輪換推(囟門未閉合時,僅推至邊緣,或沿囟門兩邊緣推),稱推囟門。

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輕揉(未閉合者,不宜用該法),稱揉囟門。

摩法:以全手掌輕摩,稱摩囟門。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升陽舉陷。

【主治】驚風,煩躁,神昏,失眠,頭痛,久瀉,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yīng)用】推及揉法多用于治療神志方面?。荒Ψǘ嘀委熅脼a,脫肛,遺尿等虛證。

 

 

百會

【位置】頭頂前后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

【操作方法】

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稱按揉百會。

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稱摩百會。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升陽舉陷。

【主治】昏厥,眩暈,頭痛,驚風,驚癇,煩躁,失眠,久瀉,遺尿,脫肛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安神定驚首選穴位之一,常與搗小天心,掐十宣等合用。

 

風池

【位置】頸后枕骨下緣,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起始部中間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與食、中兩指分別放在兩穴上拿之,稱拿風池。

【次數(shù)】510次。

【功能】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

【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頸項強痛,眩暈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發(fā)汗作用較強,如再配掐二扇門則發(fā)汗作用更強。

 

 

 

 

 

天柱骨

【位置】頸后,后發(fā)際中點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

推法:以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上向下直推(力度可較大些),稱推天柱骨。

2.擦法:以食、中二指或四指面向下擦,稱擦天柱骨。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降逆止嘔,清熱解表。

【主治】惡心,嘔吐,呃逆,溢奶,發(fā)熱,感冒,項強,驚風,咽痛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降逆止嘔作用明顯,常與揉中脘配合使用。

 

 

 

天突

【位置】胸骨切跡上緣,凹陷正中。

【操作方法】

按揉法:用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天突。

2.捏擠法:用雙手拇食指捏擠本穴,稱捏擠天突。

【次數(shù)】按揉法:1015次;捏擠法:35次。

【功用】理氣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嘔。

【主治】咳喘胸悶,痰壅氣急,惡心嘔吐,咽喉腫痛。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咽喉腫痛時,用捏擠法,如配以捏擠大椎,效果更好。

 

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兩乳頭聯(lián)線中點。

【操作方法】

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稱揉膻中。

推法:①用兩拇指自穴位中點向兩旁分推至乳頭,稱分推膻中(又稱分推胸陰陽);②用食、中兩指自胸骨切跡向下直推至劍突,稱推膻中。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胸悶,吐逆,咳喘,痰鳴。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氣之會穴,為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首選穴。

 

 

 

乳根

【位置】乳頭直下2分。

【操作方法】揉法: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端,或用單手食、中二指分開放在兩穴位上,同時揉動,稱揉乳根。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胸悶,咳喘,胸痛,嘔吐,痰鳴。

【臨床應(yīng)用】該穴主要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多與揉乳旁,推揉膻中,揉天突等合用。

 

 

 

 

乳旁

【位置】乳頭旁開2分。

【操作方法】揉法:用雙手拇指或中指端,或用單手食、中二指分開放在兩穴位上,同時揉動,稱揉乳旁。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寬胸理氣,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痰鳴,胸悶。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常與膻中,乳根等穴配用,治療呼吸系統(tǒng)諸病。

 

 

 

脅肋

【位置】從兩腋下兩脅至天樞處。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破氣化痰,除悶消積。

【主治】胸悶,脅痛,腹脹,痰喘,氣急,疳積,肝脾腫大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專消有形之邪,為消積要穴,常與摩腹配用。本法消導之力較峻烈,故虛弱的小兒慎用。

 

中脘

【位置】肚臍直上4寸。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或手掌揉本穴,稱揉中脘。

2.摩法:用全手掌或食、中、無名、小指面摩本穴,稱摩中脘。

3.推法:用食、中二指自喉向下直推至中脘,稱推中脘。

【次數(shù)】揉及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鐘。

【功用】健脾益氣,消食和胃。

【主治】嘔吐,胃脘疼痛,噯氣,食欲不振,食積,腹脹,泄瀉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消化系統(tǒng)病證常用穴,多與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配合使用;向下推中脘,多用于惡心嘔吐,可與推天柱骨合用。

 

 

 

 

分推腹陰陽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以中脘至臍為中線,用兩手拇指自上而下向兩旁作橫向分推,稱分推腹陰陽。

【次數(shù)】推法:100300

【功用】健脾和中,理氣消食。

【主治】腹脹,腹痛,腹瀉,納少,便秘,疳積,惡心,嘔吐等一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效穴,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配合治療腹瀉;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可以單穴使用,亦可以與其他三法(補脾經(jīng),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

 

摩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稱摩腹。

【次數(shù)】摩法:35分鐘

【功用】健脾和中,理氣消食。

【主治】腹脹,腹痛,腹瀉,納少,便秘,疳積,惡心,嘔吐等一切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效穴,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配合治療腹瀉;本穴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為保健四大手法之一,可以單穴使用,亦可以與其他三法(補脾經(jīng),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

 

 

 

神闕

【位置】肚臍。

【操作方法】

1.揉法:以中指端或掌根揉臍,或用拇指與食中指抓住肚臍抖揉,統(tǒng)稱揉臍。

摩法:以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臍,稱摩臍。

捏擠法:以拇指與食中指抓住肚臍,向里捏擠肚臍,稱捏擠臍。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摩法:35分鐘;捏擠法35次。

 

 

天樞

【位置】臍旁2寸。

【操作方法】

1. 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兩指按揉本穴,稱按揉天樞。

2.一指禪推法:用拇、食指分別按在兩側(cè)穴位上作一指禪推動作。

【次數(shù)】按揉法:100300次;一指禪推法:12分鐘。

【功用】疏調(diào)大腸,理氣消滯。

【主治】腹脹,腹瀉,腹痛,便秘,食積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通調(diào)而偏溫,故治療寒性病證效果較好,常與揉臍、摩腹等穴合用,治療中焦消化系統(tǒng)疾病。

 

 

 

 

丹田

【位置】臍下2.5寸。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手掌根或中指或拇指面揉本穴,稱揉丹田。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本穴,稱摩丹田。

3. 一指禪推法:用拇指面或偏峰一指禪推本穴,稱一指禪推丹田。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摩法:35分鐘。一指禪推法:23分鐘。

【功用】培腎固本,溫補下元。

【主治】慢性腹瀉,虛性腹痛,遺尿,脫肛,疝氣,尿潴留及先天發(fā)育不足諸癥。

【臨床應(yīng)用】在本穴上作一指禪推法為近期的用法,多用于年齡較大的小兒,治療遺尿時,用一指禪推法,效果較明顯。

 

 

 

 

 

肚角

【位置】臍下2寸,旁開2寸處。

【操作方法】

1.拿法:①用雙手拇指與食、中指對拿本穴,稱拿肚角。②用拇指放在肚角穴上,其余四指放在背部與穴位相對處,同時對拿肚角穴,稱拿肚角。

2.按揉法: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肚角。

【次數(shù)】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止腹痛,通大便。

【主治】一切腹痛,便秘,腹脹,食積。

【臨床應(yīng)用】肚角是止腹痛的要穴,拿肚角刺激量較強,不可多拿。本穴常與摩腹,掐揉一窩風合用以治療腹痛;治療便秘時,常與推下七節(jié)骨,摩腹合用。

 

 

 

 

肩井

【位置】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方法】

1.拿法:用拇指與食、中二指對拿肩部筋肉,稱拿肩井。

2.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肩井。

【次數(shù)】拿法:35次;按揉法:3050次。

【功用】宣通氣血,發(fā)汗解表。

【主治】感冒,發(fā)熱,驚厥,上肢活動不利,頸項強痛。

【臨床應(yīng)用】拿肩井多于治療結(jié)束時運用,作為結(jié)束手法,稱總收法;治療感冒發(fā)熱時,常與拿風池,小兒治外感四大手法合用。

 

 

 

 

大椎

【位置】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棘突之間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大椎。

2.捏擠法:用雙手拇、食指同時捏拿起穴位處皮肉,用力向里捏擠,稱捏擠大椎

【次數(shù)】按揉法:2030次。捏擠法:35次。

【功用】清熱利咽,解表發(fā)汗。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咽喉腫痛,項強。

【臨床應(yīng)用】本穴退熱作用較強。捏擠法刺激量較強,多用于治療熱病重證。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兩手拇指,或單手食、中二指端按揉本穴,稱按肺俞。

分推法:用兩手拇指面分別沿肩胛骨內(nèi)緣從上向下作分向推動,稱分推肺俞,又稱分推肩胛骨。

【次數(shù)】按揉法:50100次;分推法:100300次。

【功用】宣肺益氣,止咳化痰。

【主治】咳喘,痰鳴,胸悶,胸痛,感冒,發(fā)熱。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有補肺氣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療肺系虛證,也可與其他具有清宣肺氣作用的穴位合用,以治療肺系實證。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按揉法:以兩手拇指,或單手食、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脾俞。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健脾助運,調(diào)中化濕。

【主治】腹瀉,疳積,納少,嘔吐,黃疸,水腫,慢驚風,四肢無力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用于治療中焦脾胃失調(diào)引起的諸證,常與捏脊,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法合用。

 

 

 

 

腎俞

【位置】第二腰椎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按揉法:以兩手拇指,或單手食、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腎俞。

【次數(shù)】50100次。

【功用】補腎培元。

【主治】久瀉,少腹痛,久病不愈,虛性便秘,下肢痿軟無力,腦癱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有明顯的補腎功用,常與揉丹田,捏脊,補腎經(jīng)等合用,治療小兒先天發(fā)育不足,大病及久病以后體虛等。

 

 

脊柱

【位置】背部,大椎至尾椎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

1.推法:用食、中二指面自大椎推至尾椎,稱推脊柱

2.捏法:用拇指后按,食中二指在前,或用食指屈曲,以中節(jié)橈側(cè)后按,拇指在前,兩手自下而上捏脊柱穴,稱捏脊,一般捏36次,第1~最后1次只捏不提,中間第24次需捏3次提拉皮肉1次(腰以上不提),捏后可分別在心、肝、脾、肺、腎俞穴上點按23次,再輕輕搓摩背部數(shù)下。

【次數(shù)】推法100300次。捏法:36次。

【功用】推法:清熱導滯;捏法:調(diào)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jīng)絡(luò),培元氣,強身體。

【主治】疳積,厭食,腹瀉,便秘,腹痛,夜啼,煩躁,發(fā)熱,遺尿,驚風,慢性咳喘,脫肛等。

【臨床應(yīng)用】捏脊為小兒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補脾經(jīng)、摩腹、按揉足三里)合用,本法亦可單獨用于保健。捏脊是治療小兒消化系統(tǒng)諸病的首選法,其主要有調(diào)和脾胃功能的作用。

 

 

 

 

 

 

七節(jié)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末端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分別稱推上七節(jié)骨或推下七節(jié)骨。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推上七節(jié)骨:溫陽固澀止瀉;推下七節(jié)骨:瀉熱導滯通便。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yīng)用】推上七節(jié)骨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摩腹,揉臍,揉龜尾)合用治療腹瀉。用本法治療便秘、食積時,常與摩腹,退六腑,按弦走搓摩等合用。

 

 

龜 尾

【位置】尾椎骨末端。

【操作方法】

1.揉法:以拇指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

2.旋推法:用拇指面旋推本穴,稱旋推龜尾。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疏調(diào)腸腑,司調(diào)二便。

【主治】腹瀉,便秘,脫肛,遺尿,痢疾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作用比較平和,重在調(diào)和。本法為治瀉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摩腹,揉臍,推上七節(jié)骨)合用治療腹瀉。用本法治療便秘時,常配以推下七節(jié)骨,摩腹,拿肚角等法。

 

 

 

 

 

脾經(jīng)

【位置】拇指橈側(cè)緣從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橈側(cè)緣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稱補脾經(jīng);離心方向推稱清脾經(jīng);來回推法稱調(diào)脾經(jīng)。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補脾經(jīng):健脾和胃,補益氣血;清脾經(jīng):清熱利濕,消食導滯;調(diào)脾經(jīng):調(diào)和脾胃。

【主治】腹瀉,疳積,厭食,便秘,嘔吐,黃疸,痢疾等。

【臨床應(yīng)用】補脾經(jīng)為小兒保健四大手法之一,故常與其他三法(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用于小兒基礎(chǔ)保健。本穴為治療小兒脾胃功能失調(diào)最常用手法之一,常與摩腹,揉中脘,運內(nèi)八卦,揉板門等合用。

 

 

肝經(jīng)

【位置】食指羅紋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為補肝經(jīng);離心方向推為清肝經(jīng)。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平肝息風,瀉火除煩。

【主治】煩躁不安,驚風,夜啼,癲癇,發(fā)熱,口苦,咽干,目赤等。

【臨床應(yīng)用】在臨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補,若需補時,以補腎經(jīng)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療熱性病及神志異常方面的病,常與清心經(jīng),揉百會,搗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心經(jīng)

【位置】中指羅紋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為補心經(jīng);離心方向推為清心經(jīng)?!尽敬螖?shù)】100300次。

【功用】清心退熱,鎮(zhèn)驚除煩。

【主治】高熱神昏,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短赤,驚惕不安,夜啼,失眠等。

【臨床應(yīng)用】在臨床上本穴宜清不宜補,需補時,以補脾經(jīng)代之,本穴主要用于治療熱性及神志異常病,常與清肝經(jīng),清小腸,搗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 

 

 

肺經(jīng)

【位置】無名指羅紋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稱補肺經(jīng),離心方向推稱清肺經(jīng)。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氣固表。

【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悶,虛汗等。

【臨床應(yīng)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療呼吸系統(tǒng)諸病,常與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腎經(jīng)

【位置】小指末節(jié)。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離心方向推稱補腎陽;向心方向推稱補腎陰。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補腎益腦,溫補下元。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腹瀉,遺尿,尿多,尿頻,虛咳,虛喘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宜補不宜瀉,需瀉時,以清小腸代之。本法主要用于治療大病,久病及先天不足諸癥,常與補脾經(jīng),捏脊,揉二人上馬合用。

 

 

 

大腸

【位置】食指橈側(cè)緣,從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用拇指橈側(cè)緣,或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推稱補大腸;離心方向推稱清大腸。

【次數(shù)】100500次。

【功用】補法:溫中固脫,澀腸止瀉;清法:清熱利濕,瀉里導滯。

【主治】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虛證時,用補法,多與補脾經(jīng),揉臍,捏脊等合用。治療實證時,用清法,常與清脾經(jīng),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等合用。 

 

 

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cè)緣,從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橈側(cè)緣或指面,或用食、中二指面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向直推稱補小腸,離心方向直推稱清小腸。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熱利尿。

【主治】小便短赤,口舌生瘡,尿閉,水瀉,發(fā)熱,煩躁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宜清不宜補,需補時,用補腎經(jīng)代之。用本法清熱時,多與清心經(jīng),清肝經(jīng),清天河水合用。用本法利尿時,多與揉丹田,推箕門合用。

 

 

 

 

 

 

 

腎頂

【位置】小指頂端。

【操作方法】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本穴,稱揉腎頂。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多汗等一切汗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汗證效穴,常與補肺經(jīng),補腎經(jīng),補脾經(jīng)合用。

 

 

 

 

 

 

腎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方法】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稱揉腎紋。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熱明目,解瘀散結(jié)。

【主治】目赤腫痛,鵝口瘡,熱毒內(nèi)陷,瘀結(jié)不散。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目疾要穴,常與清肝經(jīng),清天河水,推六腑等合用。

 

 

 

四逢穴

【位置】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方法】

掐揉法:用拇指甲逐個掐揉本穴(可掐一次揉三次),稱掐揉四逢穴。

 

推法:用拇指面逐個縱向上下來回直推本穴,或使患兒四指并攏,在穴位上橫向來回直推,稱推四逢穴。

 

【次數(shù)】掐揉法:35次(掐一次揉三次為掐揉1次)。推法:縱推為3050次,橫推為100300次。

【功用】理中行氣,化積消脹,退熱除煩。

【主治】疳積,腹脹,厭食,咳喘,慢驚風,口唇破裂,發(fā)熱,煩躁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是治療疳積的要穴,可以單穴使用,亦可以與推脾經(jīng),捏脊,摩腹配合使用,可用三棱針點刺本穴后用力擠出粘液或血水,稱刺積法。亦可用刀割破本穴位皮膚后擠血水,稱割積法。無論針刺,或刀割都應(yīng)嚴格消毒。

 

 

 

 

掌小橫紋

【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側(cè)掌紋頭。

【操作方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本穴,稱按揉掌小橫紋。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清熱散結(jié),寬胸宣肺,化痰止咳。

【主治】痰熱咳喘,胸悶氣促,口舌生瘡,頓咳流涎。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治療肺熱咳喘之主穴,治療百日咳效果較好,常與清肺經(jīng),揉膻中,分推肩胛骨,揉肺俞等法配合運用。

 

 

 

 

 

 

板門

【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稱揉板門。

2.運法:用拇指或中指端運本穴,稱運板門。

3.推法:用中指或拇指面推本穴,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來回推,稱清板門。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調(diào)理氣機。

【主治】食欲不振,食積不化,腹脹,腹瀉,胃痛,嘔吐,噯氣,咳嗽,氣喘,咽痛,發(fā)熱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助消化的效穴,常與捏脊,按弦走搓摩,摩腹,揉中脘等配合運用。板門推向橫紋主升,主治腹瀉;橫紋推向板門主降,主治嘔吐。

 

 

 

 

 

內(nèi)勞宮

【位置】掌心,屈指時,中指、無名指端之間。

【操作方法】

1.揉法:用中指端揉本穴,稱揉內(nèi)勞宮。

2.運法:用中指或拇指端自小指根掐運起,經(jīng)掌小橫紋沿手掌尺側(cè)緣,過小天心至本穴,稱運內(nèi)勞宮,也稱水底撈明月,操作時可滴上幾滴涼水,并用口吹氣,以加強手法作用。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運法:10-30

【功法】清熱除煩

【主治】發(fā)熱、煩渴、口瘡、齒齦糜爛、虛熱、多夢、盜汗等。

【臨床應(yīng)用】揉內(nèi)勞宮善清心經(jīng)實熱,常配以清心經(jīng)、清天河水、推脊柱等。水底撈明月善清陰虛內(nèi)熱,常配以清天河水,揉二人上馬等。

 

 

內(nèi)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2/3長為半徑,所作的圓周即為本穴,(在此圓周上從小魚際開始分布成八個卦位,依次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調(diào)理氣機,消食化痰。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納呆,腹脹嘔吐等。

【臨床應(yīng)用】該穴善長調(diào)理中上焦氣機,虛實證均可選用本穴。該穴常作為配穴使用,在作為配穴用于手法處方中時,其穴除發(fā)揮調(diào)理氣機的作用之外,還能起到調(diào)和及加強其他手法的作用。

 

 

 

 

小天心

【位置】小天心交接處凹陷中。

【操作方法】

揉法:用中指或拇指端揉本穴,稱揉小天心。

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小天心。

3.搗法:用中指端或屈曲的食指指間關(guān)節(jié)搗本穴,稱搗小天心。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搗法:100300次。

【功用】鎮(zhèn)靜安神,醒腦開竅,清熱除煩。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嗜睡,精神萎靡,小便短赤,斜視,目腫痛,發(fā)熱等。

【臨床應(yīng)用】搗小天心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用快而重的搗法有興奮作用,用慢而輕的搗法有抑制作用,常與清心經(jīng),清肝經(jīng),摩百會,掐老龍等配合使用。

 

 

 

 

 

 

 

 

 

 

 

 

 

 

脾腎

【位置】手掌面,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邊緣成一弧形曲線。

【操作方法】運法:用拇指或中指端自拇指根沿手掌邊緣,經(jīng)板門,魚際交運至小指根,稱運土入水,反向運稱運水入土。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運土入水:清熱化濕,利尿止瀉。運水入土: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主治】納呆,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痢疾,小便赤澀等。

【臨床應(yīng)用】運土入水屬清瀉法,可治療新病,實證。運水入土屬調(diào)補法,可治療久病,虛證。

 

 

總筋(總位,總心,內(nèi)窩風)

【操作方法】

1.揉法: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本穴,稱揉總筋。

2.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總筋。

【次數(shù)】揉法:100300次。掐法:35次。

【功用】清心瀉熱,散結(jié)止痙。

【主治】驚風,抽搐,夜啼,口舌生瘡,發(fā)熱煩躁,潮熱,牙痛等。

【臨床應(yīng)用】用本穴治療熱性病時,多用揉法,可配以清心經(jīng)、清天河水、清小腸等;用之治療神志異常時,多用掐法,可配以掐十宣、揉百會、搗魚際交等。

 

 

分手陰陽

【位置】手掌面,掌后橫紋處,近拇指端為陽池,近小指端為陰池。

【操作方法】推法:用兩手拇指面自總筋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平衡陰陽,調(diào)理氣血,行滯消食,化痰散結(jié)。

【主治】寒熱往來,久病不愈,發(fā)病有定時,腹瀉,腹脹,痢疾,嘔吐,食積,煩躁不安,痰涎壅盛等。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實熱證時,陰池宜重分,或獨取陰池;治療虛寒證時,陽池宜重分,或獨取陽池。合陰陽能化痰散結(jié),多用于治療咳喘諸證。

 

 

 

 

 

 

 

 

 

 

 

合手陰陽

【位置】手掌面,掌后橫紋處,近拇指端為陽池,近小指端為陰池。

【操作方法】自兩旁向總筋合推,稱合手陰陽。

【次數(shù)】100300次。

【功用】平衡陰陽,調(diào)理氣血,行滯消食,化痰散結(jié)。

【主治】寒熱往來,久病不愈,發(fā)病有定時,腹瀉,腹脹,痢疾,嘔吐,食積,煩躁不安,痰涎壅盛等。

【臨床應(yīng)用】治療實熱證時,陰池宜重分,或獨取陰池;治療虛寒證時,陽池宜重分,或獨取陽池。合陰陽能化痰散結(jié),多用于治療咳喘諸證。

 

 

 

十宣(十王)

【位置】十指尖指甲內(nèi)赤白肉際處。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十宣。

【次數(shù)】35次。

【功用】醒神開竅。

【主治】驚風,高熱,昏厥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療神志病的重證,多與掐老龍,掐魚際交,揉百會等合用,遇高熱驚厥時,可用三棱針刺破本穴放血。

 

 

 

老龍

【位置】中指根正中點后1分處。

【操作方法】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老龍。

【次數(shù)】35次。

【功用】醒神開竅。

【主治】驚風,昏厥,抽搐。

【臨床應(yīng)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常治療神志方面的急、重證,多與掐十宣,掐左右端正,按百會等合用。

 

 

 

端正(左、右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兩側(cè)赤白肉際處,橈側(cè)稱左端正,尺側(cè)稱右端正。

【操作方法】

1.掐法:用拇指甲掐本穴,稱掐端正。

2.揉法:用拇指端揉本穴,稱揉端正。

【次數(shù)】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五指節(jié)

【位置】手背,第一至第五指第一指間關(guān)節(jié)橫紋處。

【操作方法】

1.掐或掐揉法:用拇指甲逐個掐本穴,或掐后繼以揉(可掐13次)稱揉或掐揉五指節(jié)。

2.揉搓法:拇指放在穴位上,食指放在掌面與穴位相對處,兩指面逐個相對揉搓本穴,稱揉搓五指節(jié)。

【次數(shù)】掐(掐揉)法:35次。揉搓法:3050次。

【功用】安神鎮(zhèn)驚,化痰通竅,降逆止咳。

【主治】驚風,驚惕不安,喉中痰鳴,抽搐,夜啼,不寐,煩躁哭鬧,吐涎,咳嗽痰多等。

【臨床應(yīng)用】掐五指節(jié)主要用于神志異常時的重癥急救。多與掐老龍,掐十宣,揉百會等合用。

 

 

 

 

 

 

 

 

 

 

 

 

 

 

 

二扇門

【位置】手背,中指掌指關(guān)節(jié)兩側(cè)凹陷中。

【操作方法】

1.掐法:用兩拇指甲掐本穴,稱掐二扇門。

2.揉法:用單手食、中兩指端,或兩拇指橈側(cè)偏峰按揉本穴(宜重而快),稱揉二扇門。

【次數(shù)】掐法:35次。揉法:3050次。

【功用】發(fā)汗解表,定驚安神。

【主治】身熱無汗,受寒身痛,驚風抽搐,昏厥等。  

【臨床應(yīng)用】本穴為發(fā)汗的特效穴,可與拿風池,推三關(guān)合用。用于治療驚風抽搐等證時,可與掐五指節(jié),掐老龍等合用。

 

 

 

嘉有兒女讓天下媽媽成為健康使者,愿中華兒女遠離抗生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兒推拿中最常用的穴匯匯總,媽媽們快收藏了!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腹、臍、天樞、丹田、肚角
小兒推拿(xin)
小兒推拿操作必看精華
小兒推拿基本技能
小兒推拿常用穴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