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朱廣思,碩士,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協(xié)會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地看過雞走路?其實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雞走路的時候是一抖一抖的,腦袋一突一突的。就像這樣↓↓↓
不僅雞是這么走路,鴿子也是↓↓↓
它們這么走路不累嗎?事實上,不僅雞和鴿子是這么走路,孔雀和鵪鶉也是,只是這兩種鳥見到的機會可能少一些。
實際上,這是鳥類特有的走路姿勢,除了雞形目之外,鴿形目、鶴形目等我們能看到的鳥類,基本都是這樣的。因為孔雀和鵪鶉屬于雞形目,跟雞算近親,所以走路姿勢自然也是相似的。
那么問題來了,鳥類為啥要這樣“不走尋常路”?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鳥類的脖子比人類復雜
鳥類的上肢進化成了翅膀,平時都收著,所以并不能像很多其他動物那樣用上肢來捕捉獵物。為了能準確捕到獵物,也為了能和爪子配合,鳥類的頸椎比哺乳動物長得多。
人類和長頸鹿的頸椎都是七節(jié)骨頭,但是鳥類則有13到25塊。很多看似脖子很短的鳥,它們的脖子都比人類的復雜得多。比如說企鵝看著胖胖的跟沒脖子一樣,實際上頸椎是非常長的,一直延伸到雙翼的位置。
由于頸椎太長又太靈活,鳥類走路姿勢就會受到影響,腦袋和身體并不能“步調(diào)一致”,因此總是腦袋先走,然后身子跟過去。
不?;文X袋,只為不撞樹
有些人發(fā)現(xiàn),蒙住眼的鴿子就不會這么走路了,所以這個走路姿勢跟眼睛有關(guān)!大部分鳥類的聽覺和嗅覺都不太發(fā)達(貓頭鷹那樣的夜行性鳥類除外),味覺甚至幾乎沒有,所以感知外界基本靠眼睛看。所以,鳥類也是自然界中少數(shù)擁有彩色視覺的動物。
由于我們沒抓到鴿子,所以拿它代替一下!大多數(shù)鳥類的眼珠子比較大,不能轉(zhuǎn)動,而且鳥類的倆眼睛都在側(cè)面,進而正前方的東西有時候就看不到了。如果想驗證一下也很簡單,吃雞的時候可以別急著吃雞頭,先觀察它的眼珠。
“你瞅啥?”
哺乳動物也有眼睛長在兩邊的,比如說兔子,有時候跑得太快就容易撞樹,“守株待兔”的典故也源于此。
盡管鳥類沒有蝙蝠那樣的回聲定位,我們也很難看到有鳥飛著飛著傻傻地撞到樹上,因為它們感知障礙物主要依靠的還是眼睛。
動物的眼睛視網(wǎng)膜上,有一塊對圖像最敏感的地方,叫中央窩(中央凹),這里充滿了能識別顏色的視錐細胞,圖像聚焦在這里的時候才看得最清楚,其他地方感受性很低,所以我們會靠轉(zhuǎn)動眼珠來看清東西,如果是轉(zhuǎn)動眼珠還看不清才會轉(zhuǎn)動脖子。
對于飛行中的鳥來說,它們不但要看遠近,還要看高低。所以大部分鳥的眼中有兩個中央窩。它們在走路的時候,由于不能轉(zhuǎn)眼珠,就需要不斷晃動腦袋,來看清事物。
家養(yǎng)的雞不會飛,但它們的祖先是會飛的,所以也就保留了這個習性。此外,雞等鳥類的頭部還有防抖功能,能讓自己看到的圖像相對平穩(wěn),而不總是劇烈抖動的樣子。
鳥類的眼睛還有這么大的區(qū)別
事實上鳥類也有少數(shù)會轉(zhuǎn)眼珠的,比如說鴿子和其他少數(shù)鳥類。那鴿子為什么還要搖頭晃腦呢?是因為它們的眼底只有一個中央窩,所以不晃晃脖子也是看不清楚東西的。如果鴿子的眼睛過于復雜,那么對大腦容量的要求也會提高,腦袋太重的話可能就飛不動了!
像貓頭鷹那樣特殊的鳥類,眼睛類似圓柱體,這就完全無法轉(zhuǎn)動了,所以貓頭鷹的脖子非常靈活,可以實現(xiàn)270度旋轉(zhuǎn),這樣即使不能轉(zhuǎn)動眼珠也不是什么太大問題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