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遣大將王賁率領(lǐng)滅亡齊國,自春秋以來近500年的紛亂局面,華夏大地再次歸于一統(tǒng)。
比較有意思的是,秦滅六國后并沒有對六國王室斬盡殺絕,雖然有部分國君和貴族為秦始皇嬴政下令處死,但是還有相當(dāng)部分的六國貴族投靠了秦國,秦始皇也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只是將六國王室遷徙到別的地方,以防他們復(fù)國。
秦始皇畫像
例如,秦國滅韓國后,將韓國王室貴族遷徙到下邑,滅趙后將趙國王室貴族遷徙到現(xiàn)在的四川廣元,滅亡楚國后則將楚國王室貴族遷徙到隴西。
秦始皇沒有對六國王室鬼斬盡殺絕,其實有兩個原因。
一. 六國王室在其國家仍有相當(dāng)?shù)挠绊懥Γ瑪乇M殺絕會引起六國之人的仇恨和反抗。
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立國久遠(yuǎn),國祚最短的韓、趙、魏也有近200年的歷史,最長的楚國、燕國、齊國則立國近800年,秦始皇剛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六國的王室王貴在六國民眾仍有相當(dāng)部分的影響力,仍得民心,特別是南方的楚國,在楚國滅亡后,楚人一度想復(fù)國,并奉楚國王室后裔為楚王。
所以,在秦始皇滅亡六國后沒有對六國王室貴族趕盡殺絕,正是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
二. 六國王室貴族與秦國王室貴族有親戚關(guān)系,秦國要留下他們祭祀祖先宗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及之前的夏、商、西周,是宗法制形成、鼎盛、衰弱、消亡的時代,在宗法制沒有徹底消亡時期,各國征戰(zhàn)都保留一個原則,那就是滅其國,但是保留其王室貴族以祭祀其祖先宗廟。
西周初年,周王分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宋國,封舜的后代媯滿于陳國,封夏的后代于杞國,周王分封他們的目的正是為了讓其祭祀其宗廟。
另外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xiàn)象,那就七國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血緣關(guān)系。
周初分封的國家
秦國王室與趙國王室都是飛廉(蜚廉)后裔。
秦國的開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后,趙國國君則是嬴姓趙氏,其始祖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后,就是說趙國王室的祖先與秦國王室的祖先都是名將飛廉(蜚廉)后裔的后裔。
韓國王室姬姓韓氏,魏國王室姬姓魏氏,燕國王室姬姓
韓國開國始祖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后代,而晉國的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fā)之子,周成王的弟弟,也就是說韓國王室是武王姬發(fā)的后代。
魏國王室的開國始祖是畢公高的后代畢萬,而畢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
燕國王室的立國始祖燕召公姬奭則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之子。
韓、魏、燕三國的始祖都是周文王,是不是很驚奇?
楚國王室是顓頊帝的后裔。
顓頊帝雕像
楚國王室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后裔,他們的直系先祖則是季連,而季連是黃帝的七世孫、昌意的六世孫、顓頊的五世孫、稱的玄孫、老童的曾孫、吳回(祝融)的孫子、陸終的第六子。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這里的帝高陽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趙國和秦國的祖先飛廉(蜚廉)是黃帝孫子顓頊的后裔。
此外,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公亶父則是軒轅黃帝第16世孫,就是說姬姓的韓國王室、魏國王室、燕國王室、秦國王室、趙國王室、楚國王室都是軒轅黃帝的后裔。
軒轅黃帝畫像
而齊國祖先姜太公,姜姓呂氏,是炎帝的后裔。
在太史公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到:
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也就是說姜子牙為炎帝神農(nóng)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
而田氏齊國的先祖田和則是陳國貴族陳完的后裔,陳國王室媯姓陳氏,是虞舜的后裔,而虞舜則為軒轅黃帝的九世孫。
是不是很神奇,戰(zhàn)國七雄中的六雄秦、楚、燕、韓、趙、魏的祖先都是軒轅黃帝,而田氏齊國的先祖也是軒轅黃帝,姜氏齊國的祖先則是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
炎帝畫像
所以說,秦滅六國,不對六國趕盡殺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擁有同一個祖先——軒轅黃帝。
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這句話可不是瞎說的,而是有著明確的歷史依據(jù)的。
所以,秦滅六國其實是一家人在爭奪霸權(quán),秦國不過是拳頭最大的一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