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九年(1870年),江寧練了四營新兵,規(guī)定每天操演兩次,內容包括洋槍、抬炮、長矛,且每月二十五日進行一次校閱。因天氣原因,七月校閱改期。二十六日,校閱完畢,馬新貽同平時一樣,由督標中軍副將喻吉三、替總督傳令的武巡捕葉化龍和兩三名侍衛(wèi)護送步行回總督府。當一行人到達偏門時,一個中年人用馬新貽老家山東荷澤口吻,喊道:“大帥!”接著跪下,雙手捧封信,高舉過頭。
馬新貽認識他,一見就問:“你還沒有回去?”
“回大帥的話,盤纏用完了。今天特來求大帥。”
“不是給過你兩次了嗎?”馬新貽有些不耐煩。
正當那人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時,這時右邊又有人大聲喊道:“大帥伸冤!”接著也跪下。
馬新貽回頭一看,那人突然從衣襟拔出一把短刀,左手抓住馬新貽手臂,右手迅速將刀插入其右胸。
“扎著了!”馬新貽大叫一聲后倒地。于是,喻吉三、葉化龍等人一擁而上,將刺客和告狀的山東人綁了起來。同時,把馬新貽抬回上房,尋醫(yī)急救。很快,將軍魁玉、署理藩司孫衣言、臬司梅啟照以及學政殷兆鏞等人,趕到督署。只見馬新貽無法說話,僅剩一口氣。醫(yī)生來了之后,看到已刺中要害,都搖搖頭。等到次日中午,馬新貽死了。
這就是轟動晚清朝野的“刺馬案”。
堂堂一個封疆重吏、朝廷一品大員,于光天化日之下居然遇刺殞命,猶如一個晴空霹靂,不僅滿朝百官驚愕,也令皇室震怒。原本朝野還關注天津教案,瞬間聚焦于該突發(fā)事件!
一
馬新貽,字轂山,號燕門,別號鐵舫,謚號端敏,山東菏澤人,進士出身。二十七歲出任安徽太和知縣,二十年間先后出任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撫、閩浙總督等職。四十七歲時,馬接替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
就任兩江總督不久,馬新貽又被命為“通商事務大臣”,執(zhí)掌南洋通商事務,達到其政治生涯的最高點。上任之初,即奏明所辦事宜,據(jù)《清實錄》載:“最要者六條,日:培養(yǎng)民生以辦善后;修筑運堤以宣防河務,清查官虧以講求吏治;選擇將才以整頓綠營;酌留水師以聯(lián)絡江防;洛守條約以辦理洋務?!逼鋵?,他在江蘇的所作所為,基本圍繞此六條。
赴任不久,就有宿遷商民呈訴狀:水旱兩關擾累;而蔣壩民又呈訴訴:淮關差役需索。于是,馬新貽隨即上奏,曰:“灑州壩,應照舊案,專查黃豆餅片、芝麻、鐵貨、藥材、煎堿、口口大宗,其余無論何項貨物,淮關巡役概不得過問。又宿遷旱關,本非舊例,應請裁撤,以蘇民困”(《清實錄》),“照舊例,專收水關,以順輿情”(《(同治)續(xù)纂江寧府志》)。很快就解決了關卡亂收費問題。
同治五年,江北發(fā)生水患,南逃的百姓越來越多,經(jīng)常以租牛開荒種地,但是之后收成也來越少,出現(xiàn)大批荒蕪的良田。為此,馬新貽一邊賑濟災民,一邊上奏朝廷,稱:“開墾荒田為善后要務?!睘榱死习傩盏拈L久之計,還制定了墾荒條例八條:“一、招墾荒田、啟征宜寬予年限;二、未墾荒田,有主無主均宜清匣;三、無主荒田,方可由官方招墾;四、墾戶不論土著異籍,皆準認墾;五、墾荒之戶宜曲體恤;六、認墾田,宜令鄉(xiāng)董地保轉報;七、外來兵勇,不宜墾荒?!保ú坦诼寰帯肚宕甙倜藗鳌罚?/p>
朝廷著照所請。通過這八條,解決了荒田有主、無主之分,使土著、客民(異籍農民)一體認墾、同等相待,政府又對墾荒之田啟征緩以年限。這樣一來,既解決了良田荒蕪現(xiàn)象,還安置了逃亡的難民,對恢復農業(yè)生產起到積極作用。
同治八年六月,馬新貽嚴懲了勾結滋事的游勇劉建洪等,并借機大力整頓江蘇的吏治。
與此同時,馬新貽還大力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據(jù)《(同治)續(xù)纂江寧府志》載:同治八年,馬新貽“傷軍需局,會同保甲局,收買民房,照歷屆定案給價,東自西牌坊,西抵奎星閣,南至河干北界官街,經(jīng)營并建為外監(jiān)試、外供給、外巡庫諸官公館(九年春,竣工)”。同治九年,還建上江二縣學于舊址”,“高嗜重建縣學”。又“傷道員桂篙慶監(jiān)造上元、江寧縣學、文廟”。
當時新疆戰(zhàn)事吃緊,各省總督得為甘軍籌晌,馬新貽也不例外。據(jù)《清實錄》載:同治七年八月,因左宗棠奏請以“各海關六城洋稅內湊拔銀一百萬兩”。清政府“著曾國藩、馬新貽、丁日昌于江海關拔銀五十萬兩”。于是,于同治九年五月,馬新貽在總督府里設立專門為甘肅籌備軍餉的“甘捐局”。
不過,這還不是馬新貽在江蘇時的最令人注目的“政績”,而操辦軍務。
首先,安定軍心。當時由于水災減征,兵晌一時難以按時籌齊,據(jù)《清實錄》載:馬新貽奏請“截留江北漕八千六百六十石”,平均撥給各省標兵。
其次,整頓新軍。同治八年,馬新貽擬《酌調額設兵添給津貼立營操演》一折,據(jù)《(同治)續(xù)纂江寧府志》載:他在奏折中指出不可用額兵的原因:“一則差役太多,分汛則畸零之數(shù);一則口糧太少,而應募皆老弱之人”。因此提出“增晌練兵之法”:“營兵中共挑出二千人,立為新兵四營,均于省城擇地駐扎,其在省外者,惟徐州鎮(zhèn)標。包稱精勁,挑出一千人立為徐防新兵左右二營,嚴申紀律,優(yōu)給口糧,伸成勁旅?!蓖瑫r,“酌留淮陽水師數(shù)營,分汛揚州至清江之運河及里下河、高寶諸湖,伸與長江水師聯(lián)絡”。又據(jù)《清實錄》載:同治九年提出“與其江皖以上戒嚴,不如分兵下堵”御敵之策,加上因江寧知縣莫祥芝請求,“浚北河口,挑筑沙洲汗、大壩,藉助防軍兵勇”。
以上只是列舉了馬新貽就任兩江總督時的一些政績,實際上,他任職的地方,包括皖、浙、閩、蘇、贛五省,這是太平軍、捻軍活動頻繁之地,也是湘淮軍的主戰(zhàn)場。一介書生的馬新貽,能夠于戰(zhàn)亂中少受貶黜,屹立不倒,背后自有清廷力挺。因此,深諳內情的王闿運一語點出其中的玄機:“新貽起家牧令,雖在兵間,然無殊勛特績。數(shù)年之間,致位督撫,竟代國藩總督兩江重地,亦必有為之張目,隱以抗湘淮諸帥者?!?/p>
二
我們來看看“刺馬案”里的另一位主角—張汶祥。
張汶祥刺馬之前,是一名無聞之輩,有關他生平事跡的材料也就很少,現(xiàn)據(jù)審案奏折及一些史料筆記的材料,而史料筆記則以金天羽《天放樓續(xù)文言》和張相文《南園叢稿》為代表,將其一生事略作大概介紹:
張汶祥,河南南陽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折變家產,進了一批氈帽,販到浙江寧波賣,之后定居于那里,以放印子錢(高利貸)為生,之后開了一間小押店。當時從事這一行當?shù)?,基本都是土豪官吏地痞流氓或者與之有密切相關的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太平軍攻克寧波,張汶祥加入太平軍,在侍王李世賢部充后營護軍,先后轉戰(zhàn)安徽、江西、廣東、福建等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張汶祥所在的太平軍攻克福建,但是當時洪秀全已經(jīng)去世,連天京也失守。張汶祥看到太平軍勢力已衰,于同年十二月趁機逃出,并投靠到清軍提督黃少春部,獻上破太平軍的計謀,只可惜無人作保,黃少春不相信他,就沒有留他。于是,張汶祥去福建當兵勇,混口飯吃,不久就返回寧波,還繼續(xù)開小押店,并和南田海盜暗中交往,為他們銷贓。同治六年,他將小押店搬遷至湖州新市,由于搶了當?shù)睾缽姷仡^蛇的一些生意,多次遭到敲詐勒索,最后血本無歸。之后,張汶祥居無定所,往來于江浙之間,直到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因行刺兩江總督馬新貽而被捕,次年二月十五日,于江寧被以凌遲處死。
三
“刺馬案”案發(fā)三天后,清廷諭令江寧將軍魁玉督同司道審理,九月一日,張之洞從兄張之萬赴金陵,與魁玉會審,馬新貽部屬袁保慶等人要求嚴刑問訊,張之萬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而瘐死,誰負其咎拒之。”起初刺客只供姓名,不說緣由,直至“熬審”四個月后才有供詞。據(jù)《清實錄》載,張之萬與魁玉一起上奏說:“兇犯張汶祥曾從發(fā)、捻,復通海盜,因馬新貽前在浙撫任內,剿辦南田海盜,戮伊伙黨甚多。又因伊妻羅氏為吳炳燮誘逃,曾于馬新貽閱邊至寧波時,攔輿呈控,未準審理,該犯心懷忿恨。適在逃海盜龍啟云等復指使,張汶祥為同伙報仇,即為自己泄恨,張汶祥被激允許。……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隨從混進督署,突出行兇,再三質訊,矢口不移其供,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二十六日卯刻,前督臣馬新貽在署右箭道演武廳校射,向準應課武弁,隨帶役夫,并許眾人出入觀看。至已刻,馬新貽校畢,從演武廳后步行由西南角回署。張汶祥在角門外傍南立待.適有前督臣同鄉(xiāng)武生王成鎮(zhèn)跪道求幫,既經(jīng)武巡撫葉化龍等攔問,馬新貽仍向前走,甫至西角門口,張汶樣既拔身帶小刀,乘眾不備,口內呼冤,用小刀猛力撲戳,至傷前總督臣馬新貽右肋下.前督臣被傷聲喊,差弁方秉仁上前,立將兇犯張汶樣拿?。熊姼睂⒂骷勑?,督同差弁將該犯捆縛,馬新貽求治無效,至次日身故?!?/p>
實際上,案情原本很簡單,但是一個跑江湖的能直接進入總督校場刺死朝廷一品大員,加上經(jīng)過四個多月審訊,卻得出如此簡單的供詞,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都以為該案沒那么簡單。迫于輿論,慈禧只好諭令曾國藩由直隸回任兩江復查,并派刑部尚書鄭敦謹?shù)惹巴暇彙?/p>
于是,曾國藩抵達江寧府后,不審案,每天只是閱讀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表面如此,實際上,他早已暗中派出部下彭玉麟、趙烈文、吳汝綸等進行調查。很快調查結果出來了,其中有兩個說法很重要:
第一,張汶祥原為河南光州人,曾與好友曹二虎、石錦標加入捻軍,張因有功升任頭目。馬新貽做合肥知縣時,曾辦團練與捻軍對抗。一次被張文祥等人活捉,張借馬新貽的關系降清,并私下與馬結為兄弟。張文祥被馬新貽收編后,任職營官,由其統(tǒng)領收編的山字營。山字營屢立戰(zhàn)功,使馬得以不斷升遷。馬升為安徽布政使時,曹二虎將妻子接到馬府居住。馬見二虎之妻貌美,起歹心、騙奸。張知情后告知二虎,張、曹以為馬新貽行為不端,于是密謀報復。誰知馬派曹去壽春鎮(zhèn)領取軍火,同時派人密告該鎮(zhèn)總兵徐周,稱曹二虎“通捻”,命徐立為捕殺。曹二虎被殺,張文祥逃脫,誓為二虎報仇,最終復仇成功。
第二,馬新貽是回人,其父為山東菏澤回民之首,與甘肅回王有聯(lián)系。馬與太平軍、捻軍作戰(zhàn),多得回民資助,故屢立功、升遷快。馬對回王一直尋機報答。馬有一親兵徐義,原與張文祥一起投靠于李世賢部。李兵敗后徐義降清,成為馬的親兵。一次,徐義與張相見,閑聊時徐告知張馬新貽與回人的關系,并說西北回王想出兵南下,馬為內應,事成后讓馬新貽統(tǒng)管江浙。二人以為馬新貽暗通回王,之后馬又下令取締私營店鋪,張文祥斷了生計,就為國除害、為己泄憤,行刺馬新貽。
到了這里,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動機就有:
第一,暗通海盜,挾仇報復;第二,馬見色忘友,忘恩負義,張為友復仇;第三,馬暗通回部,得罪張,張以衛(wèi)清室中原、泄私憤而刺馬。
但是,這樣的結論,還是和前一次一樣平淡無奇,太像有意在隱瞞什么。
很快,傳言又再次四起。有的傳言丁日昌因馬新貽查辦其子,托請不入,就雇人報復。也有傳其實與曾國藩與朝廷的權力之爭有關……
實際上,此時壓力最大的要算曾國藩了,因為當時民間流傳最廣的要數(shù)張汶祥很有可能是受湘軍高層指使鏟除威脅。這個湘軍高層是誰?不就是曾國藩他自己嗎?
傳言說的是有板有眼:同治七年,慈禧太后召見馬新貽,密旨馬新貽調查湘軍攻陷天京后太平天國金銀財寶的去向。馬新貽執(zhí)行密旨,可能得罪了湘軍高層。太平天國經(jīng)營十余年,且建立了“圣庫制度”,除了各種糧餉外,據(jù)說天王府有無數(shù)金銀財府寶,其他王府、將軍府也有很多珍奇玩物。曾國荃攻陷天京后,放縱湘軍搶掠近一個星期,還放了一把大火,燒了幾天幾夜。于是,民間紛紛猜測湘軍都中飽私囊,大車小輛向湖南老家運送財物。幾年時間里,湘軍子弟搶購土地遍及湘鄂。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恭親王有些看不順眼,慈禧心中也不痛快。要知道,當時的湘軍,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實力迅速膨脹,鎮(zhèn)壓太平天國后,民間就傳言曾國藩有野心,實際上其屬下早就慫恿他謀取帝位。這樣一來,慈禧能睡得安穩(wěn)嗎?為此,她選擇了馬新貽去“制約”曾國藩。湘軍被裁撤后,江南地區(qū)的黑勢力逐漸擴大,散兵游勇又與黑勢力結合,早已成為社會一大公害。在懲治散兵游勇方面,馬新貽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的,特別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稱的袁保慶為營務處總管,抓到為害百姓、違法的散兵游勇隨即就地正法。當時這些散兵游勇和黑惡勢力對他恨之入骨。曾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的郭柏蔭對其孫郭公鐸說:“張汶詳行刺有幕后慫恿者,應是這一類人物,最初有意制造流言的,也是他們?!备甙萦以凇洞恬R案與湘軍》中載:“刺馬案,終清之亡,迄莫詳其真相,實則馬之死,死于湘軍之囂張氣勢。”可見,曾國藩很難洗清“刺馬案”背后的主謀身份。
于是,“刺馬案”結果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馬新貽被刺死,案情原本簡單,只是發(fā)生的時間恰好碰上朝廷正在密查太平天國藏寶之謎及湘軍在南京的其他劣跡這個節(jié)骨眼上。曾國藩或許不是主謀,但主謀是湘軍中的重要人物逐漸被“坐實”了,且案發(fā)后,曾國藩也有可能清楚誰是背后主謀,但形勢迫使他不能對外公布案件真相。
第二,馬新貽被刺死,案情原本簡單,而曾國藩查了很久卻和原來調查結果差不多,他怕人不服,就拖延時間,誰知民間卻認為他心里有鬼,不敢及時公布案情結果,是藏有私心。
不過,說實在的,馬新貽生前在江南著手整頓社會秩序、調查財富分配,確實觸犯了湘軍的利益?,F(xiàn)在他死了,受益最大的還是曾國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