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三個節(jié)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jié)。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jié)氣)以后,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民間有句諺語,“立秋之日涼風至”。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jié)氣,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xiàn)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雖說立秋以后,天氣總的趨勢是逐漸涼爽,但并不意味著氣溫會馬上降下來,人們還會經歷一段高溫潮熱的苦夏。此時暑氣還未消退,養(yǎng)生要注意清熱解暑,小心“陰暑”傷身。
由于夏季暑熱濕盛,人體的毛孔是張開的,如果突然受涼,毛孔便會驟然關閉,時間長后會引起排汗機能遲鈍從而中暑。立秋前后,天氣依然十分炎熱,許多家庭和公共場所都有空調,而且溫度調得很低,長期在空調房中就會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fā)“陰暑”。另外,立秋時節(jié),遇到臺風降雨,突然降溫,受到陰寒之氣侵襲,也是誘發(fā)中陰暑的原因之一。所以,立秋時節(jié)養(yǎng)生要以清暑養(yǎng)心為主,不可過于貪涼。
秋季養(yǎng)生不能離開“收、養(yǎng)”這一原則。也就是說,秋天養(yǎng)生一定要把保養(yǎng)體內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夏秋之交,晝夜溫差大,氣溫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發(fā)的“多事之秋”。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飲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yǎng)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
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yōu)殛幨⒌臅r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xiàn)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yǎng)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yǎng)收為原則。
這一時節(jié)的飲食,應當延續(xù)暑天的習慣,平時可以多吃些薏仁粥、荷葉粥、涼拌苦瓜等消暑健脾的食物。但要注意,經過一個長夏后,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少吃西瓜、梨等性味寒涼的食物,多食可能傷及脾胃。
立秋是初秋向中秋轉變的階段,季節(jié)轉換,濕氣加重,早晚溫差變大,哮喘、鼻炎等過敏性疾病、風濕關節(jié)病、心腦血管等疾病容易發(fā)作,應當注意天氣變化,盡早預防。
立秋前后,天氣仍然酷熱難擋,暑氣旺盛,最容易傷心,不少人出現(xiàn)了煩躁、失眠、惡心想吐的情況。如果出現(xiàn)這種狀況,可以每天用10克山梔、20-30克百合泡茶。百合潤肺清心,梔子清心除煩,睡眠不好的,在此基礎上加點酸棗仁;如果光是胃口不好,可以用扁豆大麥泡茶,清暑運脾開胃;但如果表現(xiàn)為每天昏昏沉沉,又沒有到中暑的程度,胃口不好,惡心想吐,這種情況以小孩、老年人居多,建議服用防暑健脾化濕開胃的飲品,如用佩蘭泡茶。
立秋時節(jié)保養(yǎng)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多吃祛濕熱的食物或藥物。祛濕的藥物最常用的莫過于香薷了?!侗静菥V目》稱:“世醫(y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span>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神農本草經》也把茯苓列為上品,稱其“久服安魂養(yǎng)神,不饑延年”。除此之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三是忌食生冷食物。盡管立秋后天氣尚熱,但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已慢慢增長,過食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應避免進食西瓜、香瓜等寒涼瓜果。
另外,可采用穴位按摩的養(yǎng)生方法。立秋期間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3穴每天按100次,也不失為一種腸胃“避暑”的好辦法。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