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地圖
齊國故城模型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殉馬坑,現存今山東淄博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
殉葬車馬
淄博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藏品
圖源:國家文物局
輔首
戰(zhàn)國陶罐
齊國故城3號排水口遺址
齊文化猶如一本厚重的古籍,穿越了時間的長河,綿延至今。
山東淄博是齊文化發(fā)祥地,是春秋五霸之首齊國的都城,云集了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晏嬰等名君賢相。
淄博臨淄,八百載周代齊都,先秦時期中國最大、最富庶的工商業(yè)都市之一,數以百計的遺址遺跡,數以萬計的可移動文物......被稱為“地下博物館”。
臨淄在東漢以前一直是全國最大、最富庶的工商業(yè)都市之一。春秋齊桓公時,臨淄居民就有四萬余戶,人口二十多萬;戰(zhàn)國齊宣王時期,臨淄居民多達七萬余戶,常住人口保守估計也在五六十萬以上;到西漢初年,臨淄十萬戶,人口過百萬,人物眾盛而居民富足,每天“市租千金”,被稱為“全國最富庶的地方”。
漢朝有“五都”的稱號,臨淄是其中之一(成都、邯鄲、南陽、洛陽),因此有“西有長安,東有臨淄”的稱譽。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
臨淄最重要的遺跡,在今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是先秦國都遺址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遺址之一。
據文獻記載臨淄城有城門13座,現已探明11座。齊國故城遺址分大城與小城兩部分,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
大城為平民所居,建于西周時期;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是國君居住和官吏辦公的宮城,建于戰(zhàn)國、西漢時期。城內分區(qū)功能集中,規(guī)劃有序。
宮殿區(qū)在小城北部,遺址主要保存有桓公臺和10號宮殿遺址。桓公臺為宮殿區(qū)的中心建筑,是整個齊國故城的制高點,唐長慶年間建齊桓公和管子廟于其上,故名桓公臺。10號宮殿遺址則是“一鳴驚人”、“無鹽娘娘”、“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故事的發(fā)生地,是戰(zhàn)國時期齊王宮的一個標志性建筑。
手工業(yè)區(qū)在大城內,尤以中部分布最為密集,目前發(fā)現主要冶鐵鑄鐵遺址19處、煉銅鑄銅遺址8處、鑄錢遺址7處、鑄鏡遺址4處、制骨遺址5處;大型墓葬區(qū)分布在大城的東北部,今河崖頭村一帶。其中5號墓殉馬坑,殉馬在600匹以上,相當于葬了一個小諸侯國的全部力量,墓主經考證為齊景公。
主要的商業(yè)區(qū)——“莊、岳之間”,在大城北部偏東區(qū)域,即大城的兩條南北大道與兩條東西大道相交叉形成的“井”字形區(qū)域,這一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貿興盛、人口稠密,是齊國“國市”所在、齊都臨淄城內最大的商業(yè)中心。
成語“摩肩接踵”、“揮汗如雨”等主要是形容此處的商業(yè)繁華。
另外,小城外西南方1公里有齊威王與田忌賽馬、齊景公與晏子論和同之地——遄臺;小城西和西南有世界最早的官辦學府——稷下學宮遺址;大城西部,小城西門外有一代賢相、廉潔奉公的楷?!虌牍收约瓣虌脍?;大城東南部韶院村有春秋時期孔圣人聽齊韶后盛贊“盡善盡美”的孔子聞韶處;大城東門外有孟子見齊宣王論“與民同樂”的雪宮臺;故城西北10公里處有齊王園囿中的高臺建筑——梧臺等。
齊國都城建筑特色
從齊故城建筑營造方式看,大規(guī)模宮室和高臺建筑的興建,是齊國都城建筑中的主要特征。高臺建筑具有雄偉壯觀、防洪防潮、空氣清新的優(yōu)點,故得到當時統(tǒng)治者的青睞。
所謂高臺建筑一般是在城市夯筑高數十米或十幾米的土臺若干座,上面建造殿堂屋宇。由于齊國國力強大、統(tǒng)治者崇尚侈糜,因而齊國的高臺建筑具有規(guī)模宏偉而且裝飾富麗堂皇的特點。
從建筑結構上來看,齊國的建筑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屬于比較典型的木構架體系。這種結構方式,創(chuàng)造出了與這種結構相適應的各種平面與外觀造型。
這種木結構建筑,有一個顯著特征,同時也是最大的特點,即“墻倒屋不塌”,其奧妙就在于它是一個由柱子和梁架組合成的彈性框架結構。這種框架結構采用的是梯卯技術,把梁、柱和其它木構件科學地組合成一體,具有極強的整體性和柔韌性,能夠承受包括地震、大風等強大水平外力的沖擊。
從建筑的平面組合和外觀造型看,雖多數采用對稱方式,以強調中軸線的重要性,但為了滿足建筑功能和藝術的要求,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多樣化風格。
淄博市人文地圖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齊都鎮(zhèn)張皇路
開放時間:夏季08:00-17:30,冬季08:00-17:00(周一至周日)
門票價格:35元/人
*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以官方實際披露為準。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即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于1961年3月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180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