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國內(nèi)又發(fā)現(xiàn)聽都沒聽說過的生物時,總會讓人忍不住感嘆:中國到底有多么地大物博啊?
比如4月初的一個夜晚,在廣東惠州拍到的一種奇特小鳥,單看名字就讓人覺得,咱們中國真不愧是能寫出《山海經(jīng)》的地方!
4月8日上午,廣東惠州惠東縣的動物保護工作者按照慣例去檢查紅外相機,在其中一個對準了水邊的相機里,看到了這段珍貴的紅外錄像。
就是這種眼睛能“發(fā)光”的鳥
這種生活在水邊的鳥,現(xiàn)在全世界的數(shù)量不足1000只,也是全球最瀕危的30種鳥類之一,晝伏夜出行蹤隱秘,因此非常難以觀測,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就連學名都非常生僻,不看拼音真沒幾個人念得出來。
這就是海南鳽,你猜最后這個字怎么讀?
正確讀音是鳽(jiān),在中文里,這個字是所有鷺科鳥類的通稱。它還是個多音字,讀(qiān)的時候,指代一種名字同樣生僻的小鳥,叫做鹡鸰(jí líng);而讀(zhān)的時候,又代表了一種名叫鹯(zhān)的猛禽。
當然這些全是古文里的用法,現(xiàn)在鳽這個字只用于鷺科,海南鳽就屬于鷺科夜鳽屬的一種鳥,還是一種非常難得一見的鳥。
海南鳽是一種非常敏感和孤僻的鳥類,一旦受到驚擾,就會放棄巢穴和雛鳥,導致繁殖失敗。
海南鳽也是一種非常隱秘和沉默的鳥類,很少被人觀察到。因此,關于海南鳽的科學研究和保護工作都非常困難。
在廣東惠州拍到的這段視頻,清晰地展示了海南鳽的外貌特征和行為特點,讓無數(shù)網(wǎng)友為之驚嘆和贊嘆。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廣東省境內(nèi)發(fā)現(xiàn)海南鳽的蹤跡,為海南鳽的分布范圍增添了一個新的記錄點。
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只灰色的鳥兒在池塘邊跳躍,它有著長長的腿和短短的尾巴,嘴巴細長而彎曲。它的眼睛大而明亮,適應于夜間捕食。它的體型不大,大約有30厘米長。它看起來很警惕,不時地向四周張望。
海南鳽是一種中型涉禽,屬于鸛形目-鷺科-夜鳽屬的鳥類。它的學名是Gorsachius magnificus,還有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鷺、夜游鶴等別名。
成年海南鳽的體長約為54厘米,雌鳥較小。它的羽毛呈暗褐色,通體帶有白色的斑點,部分羽毛有金屬光澤。
它的頭部和冠羽呈灰白色,一條白色“系帶”貫穿頭部,顯得十分機敏。頭部的下側長有白色羽毛。它的嘴為灰色,下嘴基部為黃色。它的虹膜為深褐色,腳為亮黃色。
由于其屬于夜行性鳥類,它眼睛非常大,眼睛特點十分明顯,以保證夜間收集到更多光線。在借助紅外攝像機的觀察下,會發(fā)現(xiàn)其眼睛有很強的聚光能力。
海南鳽這個名字很特別,其中“鳽”這個字很生僻,不過和“鶼(jiān)”這個同音生僻字不同,“鶼”是指一種傳說中的鳥類,雌雄各有一只眼睛,一個翅膀,又稱“比翼鳥”。
海南鳽很適應高山密林和溪流河谷等特殊的生境,并形成了獨特的形態(tài)和行為。長脖子細腿,看起來與鶴有幾分神似,也與鶴科鳥類同樣是涉禽。白天隱藏在密林中,夜間才出來活動和覓食,因此才有了“夜游鶴”這個名字。
這種喜歡孤獨的鳥類,不僅數(shù)量非常稀少,全球不足1000只,甚至比大熊貓還要稀少,而且分布面積也極其狹窄。
海南鳽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海南島和廣東省,也有少量分布在廣西、福建、浙江和安徽等地呈零星分布。
其中,海南是最早發(fā)現(xiàn)海南鳽的地方,也是其主要的氣息地點之一,在這里它們并不遷徙,而其他地方是夏候鳥或旅鳥。由于海南鳽的生活習性非常隱秘,其夜行性及膽小機敏的特性,很難被觀測、研究,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神秘的鳥”。
海南鳽是一種夜行性的捕食高手,它們在白天多數(shù)時間都會躲藏在樹上或樹洞里,只有在夜晚或清晨才會出來活動。
它們有著敏銳的視力和聽力,能夠在黑暗中尋找獵物。它們的嘴像尖刀一樣,尖銳而短小,能夠快速、精準地捕捉和吞咽小魚、蛙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在海南鳽的食譜中,魚類的進食量是最大的,約占總進食量的90%左右。
海南鳽是一種喜歡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中溪流邊的樹上筑巢的鳥類。它們的巢是用樹枝、草葉、苔蘚和羽毛等材料搭建的,形狀像一個碗或一個平臺。
它們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只產(chǎn)一枚蛋,由雌鳥負責孵化,雄鳥負責覓食和保護。孵化期約為30天,雛鳥出殼后約60天就能飛翔。
一只海南鳽的性成熟期約為3-4年,壽命約為15-20年,繁殖能力已經(jīng)這么低了,它還會受到驚擾時放棄巢穴和幼鳥。
海南鳽這種敏感的特性也體現(xiàn)在其鳴叫方面,海南鳽只有在幼鳥乞食期間會大聲歌唱,一旦過了幼年期,海南鳽便會逐漸減少發(fā)聲斌率、聲音大小,直至成年后基本不會發(fā)出聲音。
雖然有時也會發(fā)出咕咕或嘎嘎的聲音,但由于其點小害羞的特性,目前僅有對其聲音的描述,并未找到其鳴叫的影像、音頻資料
海南鳽存在曾經(jīng)是一個謎,它的生存曾經(jīng)是一個夢,它的未來還需要我們的努力。
海南鳽這一物種的發(fā)現(xiàn)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當時一位外國動物學家在海南島五指山采集到了一只成年雄鳥的標本,這是人類第一次見到了這種奇特的鳥類。他將這只標本帶回了歐洲。
但是,由于海南鳽非常難以觀察和研究,長期以來人們對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有人懷疑它是否真實存在。
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人們才在廣西、浙江等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和記錄了海南鳽的蹤跡,證實了它不僅分布在海南島,而且還有其他的分布地。
海南鳽的保護歷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當時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認定為極度瀕危物種。
從此,人們開始了對海南鳽的保護工作,包括在各地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和人工救助項目,開展科學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加強法律法規(guī)和宣傳教育等。
后來它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但長期以來一直行蹤神秘,觀測記錄很少。
在1999年,在廣東始興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有人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只幼鳥的標本,這是自1899年以來第二次在廣東省境內(nèi)見到海南鳽的證據(jù)。
在2005年,在浙江千島湖水庫附近的山林中,有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海南鳽的繁殖地,共有12個巢穴和18只成鳥和幼鳥,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海南鳽繁殖地。
這些發(fā)現(xiàn)都為海南鳽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希望,讓我們對海南鳽的未來又有了些許期望。
海南鳽是一種珍稀而神秘的鳥類,它們是中國獨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
它們在黑暗中閃耀著生命的光芒,在沉寂中傳遞著自然的聲音,在隱秘中展示著魅力的風采。
一只海南鳽在廣西捕食的時候,誤吞了帶著魚鉤魚線的小魚
然而它們現(xiàn)在面臨著嚴峻而復雜的挑戰(zhàn),需要我們的支持和幫助。它們不僅是我們獨有的物種,也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我們應該尊重和保護它們,讓它們能夠在自然界中安全地生存和繁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