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木耳
來源產(chǎn)地
為臍衣科植物石耳的地衣體。四季可采,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備用。生于裸露的巖石上,尤喜生在硅質(zhì)巖上。分布于黑龍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江西、湖北、西藏等地。別名石耳、巖菇、臍衣、石壁花、地耳。
性味功效
《飲片新參》王一仁
石木耳
形色:色灰白微黑,形如木耳。
性味:甘涼滑。
功能:清肺養(yǎng)陰,治勞咳吐血。
分量:一錢至三錢。
用法:生用。
禁忌:中寒泄瀉者忌用。
《嶺南采藥錄》蕭步丹
性瀉火,亦能止瀉,山蔬中佳品也。
《本草綱目拾遺》
群芳譜:石耳,一名靈芝,生天臺(tái)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徼諸山石巖上,遠(yuǎn)望如煙,廬山亦有之。狀如地耳,山僧采暴饋遠(yuǎn),洗去沙土,作茹,勝于木耳。
粵志:韶陽諸洞多石耳,其生必于青石。當(dāng)大雪后,石滋潤,微見日色,則石生耳。大者成片如苔蘚碧色,望之如煙,亦微有蒂,大小朵朵如花,烹之面青紫如芙蓉,每當(dāng)昧爽擷取則肥厚,見日漸薄,亦微化為水。凡香蕈感陰濕之氣而成,善發(fā)冷氣,多和生姜食乃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無毒,多食飫人,能潤肌童顏,在木耳、地耳之上。
南粵瑣記;凡青石以烈日輒出汗,汗凝結(jié)則成石耳。青為木氣故生耳,若白石則否?;蛟?,此亦蕈之類,厚者蕈,薄者耳?;蛟?,凡乳床必因石脈而出,不自頑石出,其在陰洞者為乳床,在陽巖者為石耳。石耳之美,見稱于伊尹,其言曰:漢上石耳,蓋上古已珍之矣。
性寒,或曰平,味甘腴,無毒。 藥性考石耳寒平,石崖懸珥,氣并靈芝。久食色美,益精悅神,至老不毀。瀉血脫肛,灰服愈矣。 名勝志安吉州梅溪石門中產(chǎn)石耳,食之止熱。
時(shí)珍曰: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采曝饋遠(yuǎn)。洗去沙土,作茹勝于木耳,佳品也。
《 本草綱目》
【氣味】甘,平,無毒。
穎曰:冷。段成式曰:熱。
【主治】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饑,大小便少(吳瑞)。 明目益精(時(shí)珍)。
【歸經(jīng)】
肺;心;胃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注意】脾胃虛寒者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