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最有感覺的日子,就是漸進式的年味變濃。各地奔波的人們,突圍春運大潮,不顧旅途囧態(tài),只身回家。團聚是不變的旋律,長夜未央,圍坐旺火,看看父母掩不住的的蒼老容顏,似乎你才明白,過年除了團聚,更像是一次有儀式的慢慢別離。
小的時候,多半不理解過年意味著什么,長大了才慢慢體會到,過年更多是對于時間的一種表達。就像,很多中年人,突然對于過年有種特別的焦躁,回家過年也是悲喜交加。父母“老之將死”,即便團聚的歡騰雀躍,卻難以掩飾內(nèi)心的悲凄,這大概是絕大多數(shù)中年人最直接的內(nèi)心獨白。
主流輿論,對于空巢老人的提法很多年了,這種情況并沒有明顯改善,反而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趨勢愈來愈明顯。不少公益廣告,已經(jīng)很直接的替老人們喊話索要溫暖,可是生活本來就很焦灼,子女們的無奈,源于即當兒女也稱父母的尷尬。
在親情的鏈條里,愛的輪回總是指向下一代。這和孝心有無并無關(guān)系,在生活的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每個人對于子女的愛遠大于回饋父母的心。即便深知這套邏輯,還是難以逆流而上,成為父母最愿意看到的場面。
父母活著的時候,你因為太忙,亦或能力有限,沒有太多時間伴隨和物質(zhì)給予,可是父母死了,你仍然要燒一所房子,請他們住進去,闊氣的打牌,幸福的生活。管不管用,似乎并不是你的初衷,只是我們心里一直有一個死結(jié),當我們懂父母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不在。所以,才會有后續(xù)的祭奠和懷念,有時候想想,過年不只是生者對生者的期望,也是生者對故者的遙望。
這個時代里,能對父母“老之將死”有所頓悟的人,還不是生活的絕大多數(shù)。很多人,以夢想為借口,漂泊多年不回家過年,以為登上人生巔峰,父母就開心了。可是,多年后父母離世,回頭尋思,才會越來越理解,父母在不遠游的真正意義。
家是我們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即便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但是在人生這條河流里,學會守望和理解人倫依舊是難以逃脫的范疇。當然,這里更強調(diào)精神上的團聚聚合,而非物質(zhì)禮盒的迎來送往。社會越向前滾動,反而越來越不會溝通和理解。匱乏的感情調(diào)劑和笨拙的情感溝通,促使我們不得不借用物質(zhì)外力去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