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證(陽虛)--必見寒象
陽證(陰虛)--必見熱象
陰虛----發(fā)熱 陽虛----怕冷
血虛----發(fā)燥 氣虛----無力
陽盛則熱,陰盛則寒
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陽虛易生寒濕,陰虛易生濕熱
表、實、熱證屬于陽證,里、虛、寒證屬于陰證。
陰證多指里證的虛寒證,陽證多指里證的實熱證。
寒者熱之:指寒性的疾病,用溫熱的方藥治療。
熱者寒之:指熱證要用寒涼的方藥治療。根據表、里、虛、實之不同,表熱證用辛涼解表,疏散風熱;里熱證,實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虛者則用甘涼養(yǎng)陰透熱或滋陰清熱等法。
虛則補之:指久病體虛的病人,用補的手法治療。
實則瀉之:對實證應采用瀉除的治療方法。
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遲者為寒證;
面色赤,惡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者為熱證
表寒證
主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疼痛明顯,無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質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浮緊。凡頭痛身熱。惡寒怕風。項強腰痛。骨節(jié)煩疼者。惡寒畏寒,尿清便溏。
A風寒束表證(風寒表證)
臨床表現:惡寒甚,或發(fā)熱,無汗,氣喘,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B風襲表疏證(表虛寒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頭痛,自汗惡風,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疏散風邪,和營解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
里寒證
陽虛陰盛
主證: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熱飲,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治則:溫中祛寒
常用方劑:附子理中湯
表熱證
主證: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濁涕,口渴。舌質稍紅,苔薄白不潤,脈浮數。
治則:辛涼解表。
常用方劑:銀翹散。
里熱證
主證:發(fā)熱,不惡寒,煩躁不安,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咳痰黃稠,腹痛喜涼,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則:清熱法。
常用方劑:白虎湯等。
表虛證
主證:表證而惡風,惡寒有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浮而無力。
治則: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表。
常用方劑:桂枝湯。
證見汗出不止,怕風畏寒,精神倦怠,脈濡軟無力。治宜益氣固表止汗,用玉屏風散、牡蠣散等方。
里虛證
見不面:虛證鑒別表
表實證
主證:發(fā)熱、惡寒、身痛、無汗。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浮有力。
治則:辛溫解表。
常用方劑:麻黃湯。
里實證
半表半里證
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脹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不思飲食,目眩。舌尖紅,苔黃白相兼,脈弦。
治則:和解表里。
常用方劑:小柴胡湯。
由于感受熱邪所形成的實熱證,與機體陰液虧損或機能亢進所致的虛熱證,其臨床表現及治則都是不盡相同的。見下表
實熱證與虛熱證的鑒別
實 熱 證
虛 熱 證
發(fā)病急,病程短
發(fā)病緩慢,病程長
高熱,怕熱,大汗出
低熱,骨蒸潮熱,盜汗
神昏譫語,甚則發(fā)狂
五心煩熱,失眠多夢
煩渴引飲
口干,但飲不多
咳吐黃稠痰、膿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帶血絲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黃、量少
面紅目赤
兩顴緋紅
舌紅,苔黃厚
舌紅,少苔或無苔
脈洪數
脈細數
熱邪熾盛
陰液虧耗,虛損內呈
多由熱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機能亢進所致
治以清熱瀉火
治以滋陰清熱
(一)虛證
虛證的形成,或因體質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傷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襲損傷正氣等原因而致“精氣奪則虛”。
主證: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大便溏瀉,小便頻數失禁,舌少苔或無苔,脈虛無力等。
臨床上由于氣、血、陰、陽不足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由于臟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臟腑的虛證(如肺氣虛、心血虛、肝陰虛、脾氣虛、腎陽虛等)。下面列表說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證候及治則。臟腑的虛證在臟腑辨證中討論。
從下表可以看出:氣虛和陽虛,屬陽氣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癥狀,但二者又有區(qū)別,氣虛是虛而無“寒象”,陽虛是虛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脈遲等。血虛和陰虛屬陰液不足,故臨床表現相似而都有消瘦,頭暈,心悸、失眠等癥狀,但二者又有區(qū)別,血虛是虛而無“熱象”,陰虛是陰液虧損不能約束陽氣而導致陽亢,故為虛而有“熱象”――低熱或潮熱,口干,咽燥等。
虛證鑒別表(氣虛、血虛、陰虛、陽虛)
分類
共同證侯
不同證侯
治則
常用方劑
氣虛
面色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納少,舌淡胖,脈無力
氣短,乏力動則氣急等癥明顯,脈虛無力
氣虛是虛而無“寒象”
益氣
四君子湯等
陽虛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遲
陽虛是虛而有“寒象” ――怕冷
補陽
腎氣丸、參茸丸等
血虛
消瘦,頭暈,目眩,失眠,心悸,脈細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質淡,脈細弱無力 。血虛是虛而無“熱象”
養(yǎng)血
四物湯等
陰虛
低熱或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盜汗,舌紅絳,質瘦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 。陰虛是虛而有“熱象”
滋陰
六味地黃丸等
(二)實證
實證的形成,或是由病人體質素壯,因外邪侵襲而暴病,或是因臟腑氣血機能障礙引起體內的某些病理產物,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濕凝聚、蟲積、食滯等。
臨床表現由于病邪的性質及其侵犯的臟腑不同而呈現不同證候,其特點是邪氣盛,正氣衰,正邪相爭處于激烈階段。常見癥狀為高熱,面紅,煩躁,譫妄,聲高氣粗,腹脹滿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腫塊,水腫,食滯,蟲積,舌苔厚膩,脈實有力等。
治則;瀉實攻邪是治療實證的主法,所謂“實則瀉之”。但瀉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氣、活血化瘀、消導和驅蟲等不同的瀉法用于不同病邪產生的各種實證,將在有關章節(jié)中討論。
辨證虛證與實證可從下面幾方面考慮:從發(fā)病時間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屬實證,舊病、久病或病程長的多屬虛證;從病因上,外感多屬實證,內傷多屬虛證;從體質上,年青體壯者多屬實證,年老體弱者多屬虛證;從臨床癥狀與體征上,參考下表鑒別。
表3-5 虛證與實證鑒別表
癥 狀 與體 征
治則
虛證
面色白、蒼白、萎黃無華
神疲乏力
聲低懶言
隱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脈虛無力
補虛
實證
面紅
煩躁譫語
聲高氣粗
劇痛拒按
舌紅苔黃厚膩
脈實有力
瀉實
氣虛和陽虛的共同癥候是:面色白或萎黃精神萎靡,身疲乏力,聲低懶言,自汗,納少,舌淡胖,脈無力。不同的是氣虛者動輒氣短,乏力懶言、動則氣急等癥明顯,脈虛無力。治則益氣,常用四君子湯等。陽虛者: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遲。治則補陽,常用腎氣丸、參茸丸等。
氣虛:
臨床表現:
氣虛病證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wèi)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yǎng),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yǎng)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帥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泛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征象。
1.肺氣虛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調水道。肺氣虛,則其主宣降、司呼吸、調節(jié)水液代謝、抵御外邪的作用就會減弱,出現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于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2.腎氣虛
腎居腰府,藏精氣,司二陰開合。精氣充五臟而上榮于腦髓。腎氣虧虛,失于榮養(yǎng),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腎不納氣,則呼吸淺促,呼多吸少。
3.脾氣虛
脾居中焦,主運化、司升清、統(tǒng)血行。脾氣虛弱,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乏源,癥見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4.心氣虛
心主血脈,藏神明。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yǎng)神,故見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5.陽(氣)虛
氣虛可見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癥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辨證施治:
1.肺氣虛
證候;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于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
治則:補益肺氣。主方:四君子湯合玉屏風散。
方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防風等。
2.腎氣虛
(1)一般腎氣虛證證候;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
治則:補腎益氣。主方:腎氣丸加減。
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黨參、白術。
(2)腎氣不固證證候;除一般腎氣虛證外,還有小便頻數清長,或余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月經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滑胎者。
治則:補腎固澀。主方:腎氣丸加減,或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
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等。
(3)腎不納氣證證候;在腎氣不固基礎上,見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短,動則喘甚者。
治則:補腎納氣。主方:七味都氣丸加參附龍牡等。
方藥:五味子、熟地、丹皮、澤瀉、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絲子、附子、人參、龍骨、牡蠣、蛤蚧、冬蟲夏草、海龍、海馬等
3.脾氣虛
(1)一般脾氣虛證證候: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
治則:健脾益氣。主方:六君子湯。
方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法半夏、陳皮。
(2)中氣下陷證證候: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見少氣乏力,聲低懶言,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弱。治則:補中益氣。
主方:補中益氣湯。
方藥:黃芪、人參、白術、甘草、升麻、柴胡、當歸、枳殼、法半夏、陳皮。
(3)脾不統(tǒng)血證候:多見于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治則:補脾攝血。
主方:歸脾湯。
方藥:黃芪、當歸、元肉、木香、遠志、酸棗仁、生姜、大棗、黨參、白術、甘草、阿膠等。
4.心氣虛
證候: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
治則:補益心氣。主方:四君子湯,養(yǎng)心湯。方藥:黨參、茯苓、白術、甘草、黃芪、遠志、當歸、柏子仁、酸棗仁等。
5.陽(氣)虛
證候:面色晄白,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神疲乏力,甚則暈厥。陽虛除氣虛癥狀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脈沉緩或遲而無力,舌質胖淡舌苔白。
治則:補陽益氣。主方:參附湯。方藥:人參、附子、黃芪等。
陽虛:
臨床表現:
1.畏寒怕冷,四肢不溫 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癥狀。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內環(huán)境就會處于一種“寒冷”狀態(tài)。
2.腹瀉、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古人對此現象的產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飯,胃就好比是煮飯的鍋子,而陽氣就好比是煮飯用的火,沒有“火”,米就無法煮成“飯”。所以當陽氣不足時,則進入胃中的食物也就無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從腸道排出。
3.精神不振 陽氣不足,細胞的生命活動衰退,所以表現為萎靡懶動。
4.胖大舌,是陽虛的典型舌像。舌淡而胖,或有齒痕 體內水分的消耗與代謝,取決于陽氣的蒸騰作用。如果陽氣衰微,對水液蒸騰消耗不足,則多余水分蓄積體內,導致舌體胖大。舌體胖大,受牙齒擠壓而出現齒痕。
5.脈象沉細 陽氣不足,不能鼓動脈管,所以脈象沉細無力。
五臟陽虛:
心陽虛。兼見心悸心慌,心胸憋悶疼痛,失眠多夢,心神不寧。
肝陽虛。兼見頭暈目眩,兩脅不舒,乳房脹痛,情緒抑郁。
脾陽虛(又稱脾胃虛寒)。癥見食欲減退、腹脹、胃痛而喜溫喜按、四肢不溫、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惡心呃逆,噯腐吞酸,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
腎陽虛。兼見腰膝酸軟,小便頻數或癃閉不通,陽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陽虛??人詺舛蹋粑鼰o力,聲低懶言,痰如白沫。
辨證施治:
補陽的中藥很多,用于保健的常用中藥,可選用鹿茸、海狗腎、冬蟲夏草、肉蓯蓉、補骨脂、杜仲、菟絲子、沙苑子、懷牛膝、芡實、覆盆子、仙茅、仙靈脾、丁香等。可選用適合自己的補陽保健藥方。
腎陽虛: 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全鹿丸等;
脾陽虛弱:可選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湯加減:本方能甘溫補中,益氣散寒。
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黃芪12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飴糖30克(兌服)、甘草10克。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
(苓桂術甘湯加減:本方能健腫益氣,溫陽化飲。
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術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黃芪12克、甘草10克。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
(實脾飲加減:本方能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茯苓15克、白術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樸10克、
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牛膝l0克。
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溫服。
加減: 脘腹冷痛,手足不溫者:小建中湯加減 + 蜀椒6克、廣木香10克 (溫中散寒 行氣化濕)
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短少,伴氣短乏力者:
實脾飲加減 + 黃芪15克、黨參10克(益氣溫中)
若嘔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脹滿者:苓桂術甘湯加減 + 厚樸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氣溫胃))
脾腎兩虛:可選用濟生腎氣丸等。
血虛:
定義:
血液虧虛,血的營養(yǎng)和滋潤功能減退,以致臟腑百脈、形體器官失養(yǎng)的病理變化。 指體內陰血虧損的病理現象??捎墒а^多,或久病陰血虛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氣與血有密切關系,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
血虛主癥:為面色萎黃.眩暈.心悸.失眠.脈虛細等。血虛至痛,多見于婦女。
病因:
血虛:是血液失常的一種表現,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養(yǎng)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引起血虛的原因很多,現分述如下:
失血過多:因外傷失血過多、月經過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虛證。由于出血過多,日久則導致瘀血內阻,脈絡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響新血的生成,繼而加重血虛。
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饑飽不調,嗜食偏食,營養(yǎng)不良等原因,均可導致脾胃損傷,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足,而導致血虛。
慢性消耗:勞作過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氣,或大汗、嘔吐下利等耗傷陽氣陰液;勞力過度易耗傷氣血,久之則氣虛血虧;勞心太過,易使陰血暗耗,心血虧虛等,均可導致血虛。
臨床表現:
血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它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對全身各臟腑組織起著營養(yǎng)作用。如果由于各種原因引起氣血虧虛則可出現一系列的病證。主要可歸納為臟腑失于濡養(yǎng)、血不載氣兩方面引起的病證。
臟腑失于濡養(yǎng):一般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干燥、頭發(fā)枯焦,以及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
血不載氣:中醫(y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血虛,氣無以附,遂因之而虛,故血虛常伴隨氣虛,病人不僅有血虛的癥狀,而且還有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氣虛狀。
(1)臟腑失于濡養(yǎng)
臟腑失于濡養(yǎng)一般表現為面色蒼白,唇色爪甲淡白無華,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皮膚干燥,頭發(fā)枯焦,以及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
臨床上血虛主要表現:在心肝二臟。心血不足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榮則面色無華,眩暈耳鳴,兩目干澀,視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養(yǎng)筋脈,則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肌肉顫動。
(2)血不載氣
中醫(yī)認為,血為氣之母,氣賴血以附,血載氣以行。血虛,氣無以附,遂因之而虛,故血虛常伴隨氣虛,病人不僅有血虛的癥狀,而且還有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氣虛癥狀。
臨床常見血虛而致氣虛的慢性失血證。特別是在大失血情況下,氣隨血亡而脫,此時氣脫反而成為主要矛盾。大氣下陷則出現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氣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
治療方法:
中醫(yī)治療血虛的原則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腎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jié),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
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
方藥: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2)益氣生血
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進精化為血,則以氣為動力。“血氣俱要,而補氣在補血之先;陰陽并需,而養(yǎng)陽在滋陰之上。”在臨床用藥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
方劑: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yǎng)血之藥,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臟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時,腎中之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熙、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所以,中醫(yī)有“生血根本在于腎”。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
方劑: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藥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4)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并循環(huán)全身。精髓化血,稟于先天,而養(yǎng)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匯于沖脈——血海,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虛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yǎng)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
方劑: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醫(yī)認為,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象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絡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
方劑: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茵陳蒿湯、五味消毒飲、清營湯、清瘟敗毒飲等。常用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大黃、紫草、茵陳、半枝蓮等。臨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
(6)補鐵生血
鐵是血紅蛋白的組成成分,血紅蛋白參與氧的運輸和存儲。由于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細胞生成的需要而發(fā)生的貧血稱為缺鐵性貧血,一般會在持續(xù)缺鐵3~5個月時發(fā)生。補充鐵劑,一定要與餐共食或餐后服用,可以降低鐵質對腸胃到的刺激性,同時食物中的蛋白質,更可以提高鐵質的吸收率,可服用含有乳酸亞鐵的補鐵制劑,如果能夠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或果汁服用,吸收率會更佳。
缺鐵性貧血和營養(yǎng)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可選用劉貴珍編創(chuàng)的內養(yǎng)功、強壯功、保健功和行步功,以及簡化太極拳。
養(yǎng)血中藥方:
①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②黃芪50g,大棗10枚,當歸9g,枸杞子9g。水煎服。
③人參6g,大棗10枚,水煎服。治失血性貧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虛脫和身體虛弱。
④熟地12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6g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麥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湯,再煮雞、鴨血湯,放調料。用于缺鐵性貧血陰虛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烏12g,黃精12g,靈磁石30g,代赭石30g,麥飯石30g,大棗5枚,水煎服。適用于缺鐵性貧血。
⑦黃芪30g,當歸12g,水煎服。用于氣血兩虧型的貧血。
中成藥:
①八珍丸: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組成,具有氣血雙補的作用,對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失血性貧血引起的形體瘦弱、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動輒氣促等氣血不足的癥狀尤為適宜,久服無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人參養(yǎng)榮丸:由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甘草、熟地黃、當歸、白芍、肉桂、陳皮、五味子、遠志、生姜、大棗組成,具有補益氣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兼有失眠癥者。
③歸脾湯:由人參、黃芪、白術、茯神、甘草、當歸、龍眼肉(桂圓肉)、酸棗仁、遠志、木香、生姜、大棗組成,具有補脾養(yǎng)心,益氣生血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④七寶美髯丹:由何首烏、茯苓、牛膝、枸杞子、當歸、菟絲子、補骨脂組成,具有滋補肝腎,補血烏發(fā)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屬肝腎陰虛者。
⑤龜鹿二仙膠:由龜板、鹿角、人參、枸杞子組成,具有補陰填精,益腎壯陽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屬腎虛精虧者。
⑥河車大造丸:由紫河車、熟地、杜仲、天冬、麥冬、龜板、黃柏、牛膝組成,具有補腎填精,滋陰瀉火的作用,適用于貧血屬陰虛內熱者。
血虛體質如何養(yǎng)護:
飲食調養(yǎng) 平時常吃補血養(yǎng)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
藥補調養(yǎng) 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阿膠等。用這些中藥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如當歸羊肉湯、四物雞湯(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燉雞湯)等,均有很好的養(yǎng)血效果。
眼睛調養(yǎng) 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認為“久視傷血”,所以血虛體質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yǎng),防止因為過度用眼而耗傷身體的氣血。
預防: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飲食有節(jié),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則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斷。所以,補血必須先健脾胃,脾胃強健則生化之源不絕。
方藥:四君子湯、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
(2)益氣生血
臨床用藥時,依據“氣能生血”,常在補血藥中,配以益氣之品。
方劑: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常用的補氣藥有黃芪、人參、黨參、白術、黃精、山藥、大棗等;配以養(yǎng)血之藥,如當歸、白芍、阿膠、熟地等。
(3)補腎生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中醫(yī)有“生血根本在于腎”。臨床上,治血虛,必當補腎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
方劑菟:絲子飲、二仙丹等。常用補腎藥有鹿茸、鹿角膠、阿膠、龜板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附子、肉桂、首烏、熟地、枸杞子、紫河車等。
(4)祛瘀生血
無論脾胃所化之營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須通過經脈和髓道進行釋放和傳輸,并循環(huán)全身。精髓化血,稟于先天,而養(yǎng)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臟六腑之精,亦賴經脈輸送,匯于沖脈——血海,與腎之大絡相會以滋腎,以營骨髓。如氣血瘀阻,脈道不通,就會造成骨髓乏養(yǎng)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無由。
方劑:桃紅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活血化瘀藥,如當歸、川芎、丹參、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醫(yī)認為,不管內傷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熱之氣最易耗血傷陰。再者,象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內陷,下及肝腎,可直接造成精髓虧乏,以致生血無源。內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絡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熱解毒。
方劑:犀角地黃湯、三黃石膏湯、茵陳蒿湯、五味消毒飲、清營湯、清瘟敗毒飲等。常用清熱解毒藥有蒲公英、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大黃、紫草、茵陳、半枝蓮等。臨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等。
陰虛:
定義:
陰分不足,津血虧損,滋潤、榮養(yǎng)不夠的病理變化;因陰不制陽,也可出現陽相對亢盛的虛性機能亢奮的病理變化。
指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屬陰,故稱陰虛,多見于勞損久病或熱病之后而致陰液內耗的患者。由于陰虛不能制火.火熾則灼傷陰液而更虛,兩者?;ハ嘤绊?。
陰虛主癥為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盜汗.顴紅.消瘦.舌紅少苔等。
陰虛有哪些具體表現?
陰虛多因血虛,“陰虛生內熱”,表現為五心煩熱、口干 咽燥,神煩氣粗,尿黃便干等;體質虛衰、心悸氣短、頭暈眼花、精神狀態(tài)差;月經不調、面色無華、黑色素沉著,黃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困擾;過早進入更年期;一般多見于女士、各種機能亢進性疾病如肺結核、長期低燒等。
陰虛的人應該多吃一些滋補腎陰的食物,以滋陰潛陽為法。常選擇的食物,如糯米、綠豆、藕、馬蘭頭、大白菜、黑木耳、銀耳、豆腐、甘蔗、梨、西瓜、黃瓜、百合、山藥、烏賊等。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涼,都有滋補機體陰氣的功效。可適當配合補陰藥膳有針對性地調養(yǎng)。
陰虛火旺的人,應少吃辛辣的東西,火鍋最好少吃,雞肉也不要多吃,煎、炸、爆、烤的食物也應少吃些,水果中龍眼肉、荔枝能不吃就不吃。陰虛是惟一不用忌食冷飲的,冷飲對陰虛有調整作用,當然,鼓勵多吃但也不能過。
病因病機:
陰虛多由熱病之后或雜病日久傷耗陰液,或因五志過極房事不節(jié)過服溫燥之品等使陰液暗耗而成陰液虧少,機體失去濡潤滋養(yǎng)碩土,同時由于陰不制陽則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生內熱,故表現為多次一派虛熱干燥不潤虛火躁擾不寧的證候。
陰虛可與氣虛血虛陽虛陽亢精虧津液虧虛以及燥邪等證候同時慢性存在或互為因果,表現為病人氣陰虧虛證、陰血虧虛證、陰陽兩虛證、陰虛陽亢證、陰精虧虛證、陰津(液)虧虛證、陰虛內燥證等陰虛,進而可發(fā)展成陽虛,亡陰陰虛可導致動風氣滯血瘀水停等病理變化
中醫(yī)認為腎虛病癥有陰虛陽虛之分,補腎應當針對腎陰腎陽的不同就讀采用對癥的相應方法進行理論。
腎陰虛者:常見有肺熱、咽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苔偏紅等癥狀,可選用海參、枸杞、甲魚、銀耳等進行滋補,飲食中應多吃清涼食品如山藥、芡實、金銀花、綠豆、決明子、魚湯等;
腎陽虛:者常見有肢體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鳴、舌淡體胖等癥狀,應選擇羊肉、鹿茸肉、蓯蓉、肉桂、益智仁等補之。
四句科普:“陰虛發(fā)熱;陽虛怕冷;血虛發(fā)燥;氣虛無力?!边@四句話雖然不能涵蓋辨證的全部,確使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虛癥。而陰虛可見于多個臟器系統(tǒng)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脾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等以并見各臟器的病狀為診斷至今依據。
1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是肺陰不足,虛熱內生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咳傷陰,癆蟲襲肺,或熱病后期陰津損傷所致。
臨床表現
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體消瘦,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甚則痰中帶血,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
肺陰虛證,以肺病常見癥狀和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肺主清肅,性喜柔潤,肺陰不足,虛熱內生,肺為熱蒸,氣機上逆而為咳嗽;津為熱灼,煉液成痰,量少質粘。肺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咽干口燥,外不能濡養(yǎng)肌肉則形體消瘦。虛熱內熾則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熱擾營陰為盜汗;虛熱上炎則顴紅;肺絡受灼,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喉失陰津濡潤,并為虛火所蒸,以致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象細數,皆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療
肺陰虛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藥?
(1)桑葉薄荷煎湯沖服;萊陽梨膏 菜陽梨膏適用于肺陰不足,肺氣上逆所致的陰虛咳嗽等。方取萊陽梨為君藥,性味甘寒,生津潤肺,清肅肺氣,善治肺熱之咳嗽;浙貝母為臣藥,清泄肺熱,止咳化痰;法半夏、橘紅、陳皮為佐,理氣化痰,使氣順而不戕肺;白糖為使,甘能補、能緩、能潤,并能調和諸藥。共奏養(yǎng)陰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桑葉、薄荷煎湯,辛涼解表,與萊陽梨膏合用,表解里清,自無后患。
(2)風熱感冒沖劑合養(yǎng)陰清肺膏 風熱感冒沖劑有辛涼解表及清熱解毒的功效。養(yǎng)陰清肺膏系養(yǎng)陰清肺湯的成藥制劑。兩藥合用,主治肺陰虛感受風熱,病情較重者。
(3)潤肺止咳沖劑 方用雪梨、沙參、百合滋陰潤肺為君藥;桔梗、遠志、杏仁止咳祛痰為臣藥;佐以薄荷辛涼解表;使以麻黃透竅宣肺。麻黃雖為辛溫燥烈之品,與肺陰虛證不符,但麻黃的宣肺解表作用較強,在多味滋陰潤肺藥物中,加入一味麻黃,使其宣而不燥,透而不烈,利于表邪的疏散和內熱的宣泄。全方適于肺陰不足,痰熱不散,復受風熱外感的病證。
(4)小兒止嗽金丹 方用玄參、麥冬、知母、天花粉滋陰清熱;杏仁、蘇子、桔梗、桑白皮、川貝母、瓜蔞仁、膽南星、竹茹清肺止咳化痰;并用檳榔導滯行氣;蘇葉解表;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滋陰潤肺,化痰止咳,調胃行滯之功,并兼有解表之功。適于素體陰虛夾痰,脾胃積滯,復受風熱外感的小兒。
(5)桑菊感冒片合秋梨膏 桑菊感冒片為辛涼解表輕劑。秋梨膏以秋梨為君藥,甘寒生津,化痰止咳;浙貝、麥冬為臣,清熱潤燥止咳;鮮藕為佐,生津止渴,兼能止血;青蘿卜為使,順氣消痰。諸藥合用,養(yǎng)陰潤肺,止咳化痰。加之桑菊感冒片疏風解熱的作用,于感冒病肺陰虛證之輕者,較為適宜。
(6)治則:養(yǎng)陰清肺。
主方:沙參麥冬湯,補肺胃之陰,
百合固金湯。補肺腎之陰。
2心陰虛證:
主證:本證以心煩、心悸、失眠與陰虛癥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虛煩、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蛴袃深a發(fā)紅,心煩怔忡,頭暈目眩等虛火上炎之癥。
辨證
多見平素肝腎不足,真陰虧耗,或熱病后期陰傷未復者,陰血不足,血不能養(yǎng)心寧神則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等,陰虛內熱則見盜汗,虛煩、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尖紅、少苔、脈細數等。兩頰發(fā)紅、頭暈目眩等為虛火上炎之癥。
治法
滋補心陰,清心安神。
方藥:天王補心丹化裁:當歸、阿膠、玉竹、元參、麥冬、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琥珀、珍珠母、石決明、黃連、竹葉、連翹、石蓮子、燈芯草等。
3胃陰虛證:
主證:由胃熱、胃火熾盛,或溫熱病耗傷胃陰所致。證見口干唇燥,嘈雜,干嘔,飲食減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適,大便干結,舌紅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絳,脈細數等。治宜養(yǎng)陰益胃。
臨床表現
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結,或脘痞不舒,或干嘔見逆,舌紅少津,脈細數。
證候分析
本證以胃病的常見癥狀和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胃陰不足,則胃陽偏亢,虛熱內生,熱郁胃中,胃氣不和,致脘部隱痛,饑不欲食。胃陰虧虛,上不能滋潤咽喉,則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潤大腸,放大便干結。胃失陰液滋潤,胃氣不和,可見脘痞不舒,陰虛熱擾,胃氣上逆,可見干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是陰虛內熱的征象。
治則:滋陰養(yǎng)胃,健脾益氣。處方:山藥、黨參、黃精、玉竹、石斛、荷葉、柴胡、扁豆、佛手、焦三仙等。水煎,日1劑,分3次服。
4脾陰虛證:
脾陰虛證,是脾臟陰液不足,濡養(yǎng)失職,運化無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溫熱病后,陰液耗傷,或素體陰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傷陰津,或過食辛辣之品,或誤服辛溫之劑所致。
[臨床表現] 納少,口淡乏味,食后作脹,消瘦倦乏,涎少唇干,五心煩熱,大便干結,尿短赤,舌紅干苔少或光剝,脈細數或細澀。
[證候分析] 脾陰虛證,以脾運無力兼以虛熱之象為辨證要點。脾陰不足,運化受累,則納食減少,口淡乏味,食后腹脹;化源匱乏,氣血不充,則神疲乏力;陰液虧虛,機體失養(yǎng),則身體消瘦;津不上承,則涎少唇干;津不下潤,則便秘尿赤;陰虛化燥生熱,則五心煩熱。舌紅干苔少或光剝,脈細數或細澀為陰液不足之征。
若以腸燥便秘、脈細澀為主要表現者,稱為脾約證。
治則
滋養(yǎng)脾陰,養(yǎng)陰和營。
主方
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方藥
沙參、麥冬、玉竹、白芍、天花粉、生扁豆、烏梅、佛手、甘草、五味子。
以上方藥,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溫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劑。若兼呃逆,聲急促而不連續(xù),可加枇杷葉、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嘔;若時作干嘔,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嘔;若大便干結者,可加瓜蔞仁、生首烏、火麻仁以清熱潤腸通便而不傷正。
5肝陰虛證:
指陰液虧損,肝失濡潤,陰不制陽,虛熱內擾,以頭暈、目澀、脅痛、煩熱等為主要表現的虛熱證候。又名肝虛熱證。
【臨床表現】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脅肋隱隱灼痛,面部烘熱或兩顴潮紅,或手足蠕動,口咽干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乏津,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多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耗傷肝陰;或熱病后期,灼傷陰液;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陰。以致肝失濡養(yǎng),頭目、筋脈失潤,陰不制陽,虛熱內擾。
肝陰不足,頭目失濡,故頭暈眼花,兩目干澀,視力減退;肝絡失養(yǎng),虛火內灼,疏泄失職,故脅肋隱隱灼痛;筋脈失滋,筋膜攣急,則見手足蠕動;陰虛不能制陽,虛熱內蒸,故五心煩熱,午后潮熱;陰虛內熱,迫津外泄,則為盜汗;虛火上炎,故面部陣陣烘熱,兩顴潮紅;陰液不能上承,則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為肝陰不足,虛熱內熾之征。
本證以頭暈、目澀、脅痛等與虛熱癥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肝血虛與肝陰虛均屬肝的虛證,均有頭暈等表現,但前者為血虛,無熱象,常見眩暈、視物模糊、經少、肢麻手顫等癥;后者為陰虛,虛熱表現明顯,常見眼干澀、潮熱、顴紅、手足蠕動等癥。
肝陰虛主要由情志不遂,氣郁化火;或溫熱病后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1.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肝屬木,主疏泄,主調暢氣機和情志,促進著氣升降出入的有序運動和氣血運行。若肝失疏泄可以致肝氣亢奮或肝氣郁結;反之,若情志不遂,抑郁或惱怒亦可導致肝疏泄失常,氣血不調,惱怒抑郁日久化火,灼傷陰液即可導致肝陰不足。
2.溫熱病后期,耗傷肝陰
溫熱病,如風熱、暑熱、燥熱等病癥,溫熱者,均為陽邪,易灼傷陰液。熱邪熾盛,高熱不退時,陰液損傷尤甚。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所言”溫熱陽邪也,陽盛傷人之陰也”,而肝臟“體陰而用陽”,易致肝陰耗傷。
3.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中醫(yī)講“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即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腎精與肝血,榮則同榮,衰則同衰。肝屬木,腎屬水,腎水可以滋養(yǎng)肝木,加之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故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導致肝陰不足從而導致肝陰虧虛。
辨證施治
1.情志不遂,氣郁化火
(1)證候病起生氣或與人爭吵后,證見脅痛,噯氣,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兩目干澀或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2)治則:滋陰清熱,疏肝理氣。
(3)主方:一貫煎加減。
2.溫熱病后期,耗傷肝陰
(1)證候病起溫熱病后,證見頭暈耳鳴,兩目干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干,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手足蠕動或痿軟,舌紅少津,脈細數。
(2)治則:滋陰降火,育陰潛陽。
(3)主方:大補陰丸加減。
3.肝腎不足,水不涵木
(1)證候頭目眩暈,兩目干澀,視力減退,腰膝酸軟,自汗盜汗,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脈細。
(2)治則:滋補肝腎。
(3)主方:左歸丸加減。
總而言之,肝陰虛屬于一個證候,可表現諸多癥狀,同時常有一定的誘因所致。在治療上首先也需要辨明原因,從病因入手;肝陰虛也常常伴隨著化火、陰不制陽所導致的肝陽上亢,陰虛引起的氣滯血瘀等,往往虛實夾雜,在治療上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準確的辯證施治。
6腎陰虛證:
腎臟陰液不足,滋養(yǎng)和濡潤功能減弱所表現的證候。多因素體陰虛,或久病傷腎,或房事過度,或熱病傷陰,或過服溫燥劫陰之品所致。
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男子兼見遺精,女子經少或經閉等。
腎陰虛以腎精虧虛兼有虛熱之象為辨證要點。腎藏精、主骨,骨主髓,腰為腎之府,腎陰不足,骨骼失養(yǎng),故腰膝酸軟無力;腎陰不足,則髓海失充,故頭暈耳鳴;陰虛則生內熱,虛熱內蒸,則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弱;陰虧血少,故月經量少,經閉。
治宜:滋補腎陰。
方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男性腎陰虛用什么中成藥好?
腎陰虛、腎陽虛是中醫(yī)的一個術語,比如說出現了一些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頭暈耳鳴,包括一些脫發(fā),還有一些牙齒松動,記憶力減退,容易衰老的也比較早,也還包括臨床上的性欲減退,還有容易遺精、早泄等等,這都歸為腎陰虛的癥狀,腎陰虛還容易出現虛熱,中醫(yī)有一個理論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所以有時候容易出現五心煩熱,就是兩個手心,兩個腳心,心口感覺熱的感覺,還有睡覺的時候,容易盜汗,就是睡著了,一醒身體有汗。他的特點,腎陰虛多發(fā)生在中青年的時候,中青年活動量比較大,無論是學習、鍛煉,精力上物質耗損比較多,對性功能這塊,性欲不是特別低,但是射精容易快,有遺精現象。
腎陽虛,大多數多少功能性的差,也有和腎陰虛相同的情況,比如說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還有性欲減退,但是因為它是陽分虛了,腎氣虛了,所以出現一些怕冷的一些癥狀,中醫(yī)有句話,陽虛生外寒,這樣的人面色比較虛白,比較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小便清長,大便湯薄。這種人性欲比較低,和現代醫(yī)學說的雄性激素低有相同之處。所以陽虛表現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體比較弱,有腎陽虛的情況,但是大多數的是在中老年容易出現這種腎陽虛的情況,中青年腎陰虛比較多。
這兩個特征,一個是年齡上的特征,腎陰虛多發(fā)生在中青年,腎陽虛多發(fā)生在中老年,腎陰虛容易有虛熱的一些癥狀,腎陽虛有怕冷的癥狀。在性功能這塊,腎陰虛是容易早泄遺精的比較多,腎陽虛的陽痿的比較多。當然有共同之處,比如說腰酸乏力,四肢酸軟等等。
癥狀
中醫(yī)講究陰陽平衡,而陰虛是一種非平衡狀態(tài),就是說你的身體出現了問題。陰是指體內的體液,包括血液、唾液、淚水、精液、內分泌及油脂分泌等;陽則指身體的機能。
陰虛者表現為陰津不足,身體呈缺水狀態(tài),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膚粗糙、頭發(fā)干枯等。其典型癥狀是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眼花、腰膝酸軟、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間盜汗、手足心發(fā)熱、耳鳴等。
此外,陰虛體質者還容易“上火”,表現為性情急躁,心煩易怒,情緒易波動,動不動就要來“火氣”。所以,陰虛者應該經常提醒自己安神定志,保持穩(wěn)定心態(tài),還要學會及時轉移不良情緒。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腰膝酸軟,性欲亢奮,遺精,女子經少或閉經,或崩漏,形體消瘦,咽干口燥,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
女性陰虛嚴重者可導致亡陰癥,癥狀為:汗熱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熱、手足溫、躁妄不安、渴喜冷飲,或面色潮紅、舌紅而干、脈細數無力。此屬體液大量消耗而表現出的陰津枯涸的病變,為危重癥候,應及時予以滋陰補津。
補陰可以緩解女性陰虛癥。由于陰虛造成人體營養(yǎng)不良,將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與生命活動,尤其是都市里工作的白領女性,很容易出現手足心熱、盜汗、咽干、口燥等現象。若能及時補陰,不僅可以預防陰虛癥狀的出現,還可以對已出現的不良癥狀進行調節(jié),起到治療的效果。
飲食調理
宜忌原則:凡陰虛體質者,宜多吃些清補類食物,宜食甘涼滋潤、生津養(yǎng)陰的食品,宜吃新鮮蔬菜反應果或纖維素及維生素較高的食物,宜吃含優(yōu)質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溫熱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炒爆的物品,忌吃性熱上火食物,忌吃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的食物。
陰虛之人宜常吃下列食物:鴨肉:豬肉皮:雞蛋:牛奶:甲魚:龜肉:干貝:海參:蛤蜊:蚌肉:烏賊魚:鰒魚:梨:桑椹:枸杞子:燕窩:銀耳:西洋參:阿膠:
忌食物品
凡陰虛體質者忌吃或少吃狗肉、羊肉、雀肉、海馬、海龍、獐肉、鍋耙、炒花生、炒黃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龍眼肉、佛手柑、楊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胡椒、砂仁、蓽撥、草豆蔻、花椒、肉桂、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煙、紅參、肉蓯蓉、鎖陽等。
陰陽
表、實、熱證屬于陽證,里、虛、寒證屬于陰證。
陰證多指里證的虛寒證,陽證多指里證的實熱證。
陰證與陽鑒別表
證侯
四診
陰 證
陽 證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臥,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潤滑
面色潮紅或通紅,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舌苔厚,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聞
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
語聲壯歷、煩而多言,甚則狂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
問
飲食減少,喜溫熱,口不渴,口淡無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長或少
口干口苦,喜涼,煩渴引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
切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脈沉,細、澀、遲、弱、無力
疼痛拒按,身熱足暖,脈浮,洪、滑、數、實而有力。
亡陰亡陽的鑒別表
汗
四肢
其它癥狀
舌
脈
治則
亡陰
汗熱、味咸而粘
尚溫畏熱
面色潮紅、全身灼熱、煩躁、昏迷、氣促、渴喜冷飲
紅絳而干
細數疾而按之無力或虛大
益氣斂陰
救陰生津
亡陽
汗冷、味淡不粘
厥冷畏寒
面色淡色,全身發(fā)涼、淡漠、昏迷、氣微、口不渴或喜熱飲
淡白滑潤
微細欲絕或浮而空
益氣固脫
回陽救逆
亡陰者,應益氣斂陰、救陰生津,大補元氣以生陰液而免致亡陽,常用方有生脈散;
亡陽者,應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常用方有獨參湯、參附湯等。
臟腑器官陰陽辯證具體癥狀變現
陽證(陰虛)--必見熱象
陰證(陽虛)--必見寒象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切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
癥
陰虛:是指機體陰液不足的證候,主要表現開體消瘦,面色憔悴,目眩耳鳴,口燥咽干,唇舌淡白少苔或無苔,脈細,伴有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顴紅,為陰虛內熱證,也稱“虛熱證”。
陽虛:是指陽氣不足的證候,主要表現:面色白,疲乏無力,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蜷臥自汗口干,心煩,遺精,品淡乏味,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紅,苔白,脈細遲無力等。
氣虛:指正氣不足,臟腑功能低下的證候,主要表現:神疲乏力,聲低懶言,氣怯氣短,頭暈,自汗,納呆少食,舌淡胖嫩,脈虛無力。氣虛嚴重者可表現為氣陷,腹部墜脹,腰酸腳痛,甚至脫肛,子宮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
血虛:主要表現為面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指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fā)麻。婦女可見月經失調,舌淡,脈細弱。
臟
腑
陰
陽
辯
證
心
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氣虛:癥狀為面色蒼白、健忘、心燒等。
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干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血虛:心慌,心煩,失眠,多夢,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發(fā)生在體質虛弱者。
肺
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氣虛:癥狀為咳嗽聲音低、咳痰無力,易得感冒。
陰虛: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陰虛:腹脹納少,食后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干燥,手足心熱,口干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無味不渴,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腫,畏寒肢冷,舌淡而胖,面色虛白,女性白帶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溫痛減,遇冷加重。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氣虛:飯后胃部脹滿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飯量少。陰虛癥往往表現為體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發(fā)熱或手心、足心發(fā)熱。具體又分為:肺陰虛: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聲音嘶啞,睡眠狀態(tài)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稱盜汗)。
胃
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脘灼熱隱痛,饑不欲食,心煩,口干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睪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干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血虛:看東西時兩眼昏花、干澀,指甲無光澤、色淡、脆而薄,甚至變形,夜盲,看東西模糊,耳鳴,手腳肢體麻木,體形消瘦,女性月經量少,色淡,甚至閉經,失眠多夢,易驚醒。
腎
容易上火,腰膝痠痛,眩暈耳鳴、健忘、牙齒和頭發(fā)容易脫落,男性容易性沖動,但是精關不固,陽強易舉,遺精、早泄。女性月經量少,甚至閉經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fā)熱,口干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氣虛:遺精、夜尿多。
腰膝痠軟,畏寒肢冷,四肢冰涼怕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長或遺尿,夜尿頻多,浮腫(腰下多見),陽萎遺精,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欲減低,女性則不容易懷孕或黎明前臍周圍作痛,腸鳴腹瀉,瀉后痛減消失。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沒有性欲等,男性會陽痿、早泄、滑精。
體質調養(yǎng)
(一):陰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中醫(yī)將人的體格特質劃分成十種。它們分別是陰虛、陽虛、血虛、氣虛、血瘀、氣郁、濕熱、痰濕、平和、特稟等。
第一節(jié) 陰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體質特點
陰虛的人瘦而怕熱,約占人群的百分之九。形體多半比較消瘦,經常自覺手心、足心、口唇(五心)煩熱、多汗,手指發(fā)麻,皮膚干燥,口干舌燥,喜愛冷飲;大便干結、小便黃少;好熬夜,睡眠少,容易失眠;常有頭暈眼花,偶有心慌;面色潮紅或蒼白或者萎黃,唇色淡白,舌質淡紅、少苔或無苔,脈細無力;指甲上的半月形月暈少、面積小、邊緣不規(guī)則;體檢有低熱;性格多外向好動,急躁易怒;春夏容易患病。
五臟陰虛有所偏重:
偏肺陰虛的伴有干咳少痰、潮熱盜汗;
偏心陰虛的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偏腎陰虛的則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
偏肝陰虛者,肋脅疼痛,眼睛昏花,視物模糊。
(二)綜合調養(yǎng)
陰虛在五臟中,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為下焦,所以,要以補陰清熱,滋養(yǎng)肝腎二臟最為重要。
1、精神調養(yǎng):陰虛者性情急躁、經常心煩不寧,遇事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對非原則性問題要寬容相待,或回避退讓,少與人爭吵,減少震怒,要少參加對抗性體育活動。要節(jié)制性欲,中午要保證午休。
2、環(huán)境調適:這種人體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干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熬,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冬春季節(jié)取暖防凍。
3、飲食調養(yǎng):保陰潛陽要飲食清淡,遠離膩厚、燥烈食品;多吃芝麻、糯米、蜂蜜、甘蔗、乳制品、魚類等甘涼滋潤清淡食物;少吃羊肉、狗肉、蔥、姜、蒜、韭、薤、椒、葵花子等性溫燥烈辛味食物。
補陰虛食品效果較好的有:甲魚、黑魚、燕窩、海蜇、鴨肉、百合、藕、金針菇、枸杞頭、荸薺、生梨、銀耳、蓮子、紅棗等,可經常交替食服。
補陰藥膳方:
a銀耳紅棗羹(或百合蓮子羹):銀耳、紅棗(或百合、蓮子)適量共煮羹當點心服食。
b甲魚二子湯:甲魚1只與女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湯,加調味,食甲魚飲湯,連吃數劑,可補陰虛和治肝腎陰虛所致的腰痛,遺精、頭暈、眼花等癥。
c石斛河魚湯:石斛6g,河魚1條共蒸吃可滋陰。
d蟲草老公鴨:蟲草9g與三年老公鴨1只共煮,吃鴨肉喝湯,可補陰虛。
4、節(jié)制性欲:陰虛者精少,尤其應當護陰,性生活太過會傷渴陰精,因此應當節(jié)制性生活。
5、藥物治療:肺陰虛----用百合固金湯;
心陰虛-----服天王補心丸;
腎陰虛-----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但有明顯腎陽虛、脾陽虛的人不宜服用。
肝陰虛-----用一貫煎。
(二):陽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第二節(jié) 陽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體質特點
陽虛的人胖而畏寒,約占人群總數的百分之八。體型多胖白。自覺畏寒怕冷,容易困倦乏力,常有虛汗或自汗,手腳潮濕冰涼,面色淡白,唇白舌胖,脈沉乏力;尿多清長,大便稀薄、容易腹瀉;指甲“月暈”大而少(一般只有拇指、中指);女性明顯多于男性。性欲衰退,男陽痿滑精、女宮寒不孕、白帶清稀。性格多沉靜、內向,有氣無力,不愛說話;即使再熱的暑天,也不能在空調房間里多待。不敢吃涼的東西。長期偏嗜寒涼食物也會形成這種體質。
患病時最容易出現腹瀉、畏寒、四肢冰冷;腳腂、面部浮腫,咳喘心悸;胸背剌痛、腹中隱痛,尿少混濁,夜尿頻多、失禁等。
(二)綜合調養(yǎng)
主要做好“防寒保暖”。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要除祛陽寒必須補脾腎,陽虛的關鍵在溫補脾腎。
1、精神調養(yǎng):“肝氣虛則恐”、“心氣虛則悲”,意思是肝臟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懼害怕;心功能低下,精神上容易出現悲哀的情緒。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fā)展,故陽氣不足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容易悲哀憂郁,平時多與別人交談,多聽一些激揚、高亢、豪邁的音樂,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去除憂悲、防止驚恐、平衡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2、環(huán)境調適:這種體質的人多畏寒肢冷,喜暖怕涼,喜歡夏秋不耐冬春。陽虛體質尤應重視環(huán)境調適,提高人體抵抗力。有人提倡夏季進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鐘,獲得的紫外線能儲存體內使用一年。對于年老體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讓電扇直吹,亦不要在樹陰下停留過久。
3、體育鍛煉:因為“動則生陽”,春夏秋冬,每天必須1~2次戶外活動,具體項目因個人體力自定。慢跑、散步、打太極拳、做廣播操。
4、經絡按摩:自行按摩氣海、足三里、涌泉穴,或經常灸足三里、關元,可適當洗桑拿、溫泉浴。
5、飲食調養(yǎng):陽虛的人要多吃蔥、姜、蒜、韭菜、辣椒、胡椒,花椒、淡菜、胡桃肉、桂圓、桂皮、茴香,羊肉、狗肉、鹿肉、黃牛肉、牛鞭,雞肉、鵪鶉,鱔魚、蝦、海參,可經常交替選服。少食生冷寒涼食物如黃瓜、藕、梨、西瓜等。根據“春夏養(yǎng)陽”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湯。
補陽藥膳方:
a、海馬童子雞:海馬9g,童子雞1只,共蒸食,可補陽虛。
b、韭菜白米蝦:韭菜200g,白米蝦(或蝦仁)100g,共炒,加調味,常服食。
5藥物治療:偏心陽虛者----用桂枝加附子湯;
脾陽虛----可選理中湯;
腎陽虛----宜服金匱腎氣丸。
(三):血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三、血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體質特點
血虛的人虛而煩躁,臟腑失養(yǎng)、血不載氣。自覺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心慌,手足發(fā)麻、拘攣,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色、爪甲淡白無華,舌質淡,脈細無力,皮膚干燥,頭發(fā)枯焦,大便干燥,小便黃少,心情煩躁不安。
血虛的人常常伴隨氣虛:氣虛則少氣懶言、語言低微、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
(二)綜合調養(yǎng)
1、飲食調養(yǎng):補血虛的食品有菠菜、胡蘿卜、赤豆、黑木耳、紅糖,???、荔枝、松子,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烏骨雞、豬肉、豬血、羊肉、牛肝、羊肝、甲魚、魚類、海參等。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yǎng)血的作用,可經常交替選用。
補血藥膳方:
a當歸烏骨雞:當歸、黃芪各15g放入紗布袋中與烏骨雞一只共蒸煮,吃雞肉喝湯。
b阿膠糯米粥:阿膠9g(打碎)與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
2、藥物養(yǎng)生: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歸脾湯。
如果是氣血兩虛,必須氣血雙補,可選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yǎng)榮湯,亦可改服丸劑長久服用。
四物湯補血、養(yǎng)血,中醫(yī)臨床主要用于婦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從方中四味藥的含義來看,熟地以補血為主,具有補腎填精的作用;當歸補血、活血,是補陰中之陽,單味藥具有壯陽、興陽的作用;川芎入血調理血中之氣;白芍則為斂陰養(yǎng)血。川芎和白芍配伍能緩解血管痙攣,增加動脈供血。不管男女用四物湯調養(yǎng),可以同時補氣、滋陰、補陽、補血,在傳統(tǒng)四物湯的藥方中,還可以加白扁豆、黨參、茯苓、玉竹、黃精等一起調養(yǎng),女性用法上是在月經結束后開始服用3~5天。
3、精神修養(yǎng):血虛的人,平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多聽音樂,欣賞喜劇、幽默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熬靡晜保豢梢蚤L時看電視、看書,不可勞心過度。
(四):氣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四、氣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 體質特點
氣虛的人涼而乏力,約占人群總數的百分之十三。這種人形體多消瘦或虛胖,飯量少,經常出虛汗,稍動更甚;面色蒼白,舌質淡胖而嫩,苔白,脈細弱,呼吸短促,經常疲乏無力,容易患感冒、胃下垂等。
這種人性格一般內向,不愿說話,語聲低微;疲倦無力,情緒不穩(wěn)定,比較膽小,不愛活動。
肺氣虛:以呼吸短促、氣少懶言,語音低微等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為主;
心氣虛:主要是氣短、心悸怕驚、精神萎頓等突出,并有脈搏遲數,虛軟無力,心神不寧;
脾胃氣虛:是面色萎黃、精神疲憊、四肢無力,食欲減退,并伴有上腹部脹悶、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氣下陷脫肛、尿頻、子宮脫垂等;
腎氣虛:為面色晦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舌淡潤,尺脈虛弱等,并有腰膝酸軟、尿清長、性機能減退,男滑精早泄、女白帶清稀。
(二) 綜合調養(yǎng)
1,肺主大氣(全身氣),腎藏元氣,脾胃為“氣化之源”,故脾、胃、肺、腎都應溫補養(yǎng)氣。
2、食品溫補:多吃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粳米、糯米、小米、黃米、秈米、大麥、燕麥,大豆、豆腐、白扁豆,大棗、蘑菇、山藥、馬鈴薯、胡蘿卜、香菇,雞肉、鵝肉、鵪鶉,牛肉、豬肉、狗肉、兔肉,青魚、鰱魚、鯽魚、鯉魚、黃鱔、泥鰍、蝦等,可經常交替選用。氣虛過甚者,當選用“人參蓮肉湯”。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檳榔、空心菜、生蘿卜等。
3、經絡調養(yǎng):平時按摩胃經的足三里穴。
補氣藥膳方
a、玉珍雞:母雞一只殺后去內臟,放入桂圓、荔枝干、黑棗、蓮子、枸杞各30g,加調味蒸食。
b、黃芪蒸鵪鶉:黃芪6-9g,鵪鶉1只共蒸食,補氣養(yǎng)精。
4、藥物:腎氣虛----宜服金匱腎氣丸;
脾氣虛----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
肺氣虛----用玉屏風散。
玉屏風散只有黃芪、防風、白術3味藥,是中醫(yī)預防氣虛自汗、感冒的專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氣”以抵御外邪,還能治療早期感冒鼻塞、怕冷等。
黃芪是健脾補氣的代表藥,內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特別適合治療肌表衛(wèi)氣不固導致的體虛盜汗;白術健脾益氣,幫助黃芪加強益氣固表的功能;防風(屏風)解表祛風。前兩藥以扶正為主,防風則祛邪為主,是“標本兼治”的巧妙結合。
兩虛:體虛者常常出現雙虛,兩虛體征有以下三種:
a氣陰兩虛: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干、舌紅等陰虛表現,但沒有慢性疾病。這種體質稱氣陰兩虛體質。進補宜采用益氣養(yǎng)陰,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b陰陽兩虛: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體質,進補宜采用陰陽并補,養(yǎng)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c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大出血后、婦女月經過多等,進補宜采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并補。
對兩虛體質的食補可分別選用上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食品及藥膳進行辨證辨體施補,更應根據虛弱的輕重交替選服,做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避免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進補不當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五):血瘀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五、血瘀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體質特點
血瘀的人面色晦滯;眼眶暗黑;肌膚干燥,指甲容易裂開出血;口唇色暗;舌紫暗舌下有瘀點;脈細澀。
如果患病,可有頭、胸、脅、小腹或四肢等處刺痛??诖角嘧匣蛴谐鲅⑼卵?、便黑;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二)綜合調養(yǎng)
1飲食調理:經常進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有活血祛瘀的食物;可以少量飲酒、醋、山藥粥、花生粥都能活血化瘀。
2精神調養(yǎng):精神愉快能使氣血、營衛(wèi)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要培養(yǎng)樂觀的情緒。經常苦悶、憂郁可加重血瘀。
3藥物養(yǎng)生:可選用地黃、丹參、川芎、當歸、五加皮、地榆、續(xù)斷、茺蔚子等活血養(yǎng)血中藥。
4、藥物:桂枝茯苓丸。原方由5味藥組成:桂枝溫經解瘀;茯苓滲濕健脾;丹皮既散血行瘀,又清瘀化熱;桃仁是化瘀要藥;芍藥和血養(yǎng)血,與諸祛瘀藥合用,有活血養(yǎng)血之功;白蜜緩和諸藥破泄之力,可用于婦女經行不暢、閉經、痛經,以及難產、因瘀血阻滯胞宮或者死胎不下等。
(六):氣郁體質綜合調養(yǎng)
六、氣郁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體質特點
氣郁的人形體多消瘦,偶有偏胖。氣郁體質約占人群總數的8.7%。表現為面色晦暗或萎黃;咽喉有異物感,經常鼻衄;頭痛眩暈,常有肌肉痙攣;舌淡紅,苔白,脈弦;脾胃不合,泛吐酸水,呃逆哎氣;或腹痛腸鳴,大便稀??;如果患病,胸部脹痛或竄痛;女性乳房偏小,月經不調,痛經,小腹脹痛。
氣郁體質多愁善感、憂郁寡歡。經常悶悶不樂,無緣無故地嘆氣。容易罹患失眠、心慌、胸悶、抑郁、神經官能癥等。性情易于激動、急躁易怒,多是年輕人,而且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人們容易出現情感壓抑,情志不暢,造成氣郁的人也越來越多。
(二)綜合調養(yǎng)
1、精神調適:性格內向的人神情容易抑郁,應多參加社會、集體活動,多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多聽輕快、明朗、激越的音樂,多讀積極的、上進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刊雜志,以培養(yǎng)開朗、豁達的思想意識,不在名利場計較得失,做到知足常樂。
2、體育及旅游活動:運動身體,可以疏通氣血,既欣賞到美景,調劑精神,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沐浴陽光,增強體質。強壯功、保健功、動樁功等吐納氣功,可以開導郁滯。
3、飲食調養(yǎng):少量飲酒,活動血脈;多進食能行氣活血的佛手、韭菜、水蔥、大蒜、刀豆、蘿卜、金橘、山楂、香櫞、橙子、柑皮、茴香、蕎麥、小麥、蒿子桿、高粱皮、火腿、海帶、海藻等。
4、藥物養(yǎng)生:以香附、烏藥、川棟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氣解郁的藥為主組成的方劑,如舒肝和胃丸、開胸順氣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若氣郁引起血瘀,當配合活血化瘀藥。
逍遙丸源于宋代,為疏肝、養(yǎng)血、健脾名方。方中當歸、芍藥養(yǎng)血柔肝;肝病最易傳脾故用茯苓、白術、甘草、生姜以健脾和中;肝郁需要疏理,以柴胡疏肝解郁,配以薄荷調理肝木,疏郁散熱,肝郁得到和緩,諸病才能自愈。諸藥配伍,肝脾并治,補疏共施,氣血兼顧,對各科疾病出現肝郁氣滯都有較好效果。適用因肝郁、血虛、脾弱所引起的脅痛、郁悶、低熱、乳癖、月經不調、內眼病等。
(七):濕熱(陽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七、濕熱(陽盛)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體質特點
濕熱又名陽盛、陽亢,陽盛體質的人怕熱心煩,約占人群的9.9%。形體比較壯實,臉部和鼻尖油光發(fā)亮,容易生粉刺、瘡癤;口內發(fā)苦、發(fā)干,經常口渴喜冷飲;舌苔黃膩;愛吃辣,容易上火,多有口嗅,一開口就能聞到異味;眼現紅絲;大便黏滯熏臭,小便發(fā)黃,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心情煩躁,容易發(fā)火。如果患病容易從陽化熱,出現高熱、脈洪大,口渴等。
(二)綜合調養(yǎng)
1、精神修養(yǎng):陽盛的人好動易怒,要加強修養(yǎng)和意志鍛煉,用意識控制情緒,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沖動。
2、體育鍛煉:避免熬夜、過于勞累;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多余陽氣散發(fā)出去,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筛鶕酆眠x擇運動鍛煉項目。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jié),要減少戶外活動。
3、飲食調理: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苦瓜、番茄、蓮藕,香蕉、西瓜、柿子等蔬菜、水果;忌辛辣燥熱如辣椒、姜、蔥等食物,對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也要少食;切戒煙酒。
4、藥物調養(yǎng):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便秘時用麻子仁丸,或潤腸丸;口干舌燥用麥冬湯;心煩易怒服丹梔逍遙散、龍膽瀉肝軟膠囊。平時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
中醫(yī)傳統(tǒng)名方“龍膽瀉肝湯”內含龍膽草瀉上焦肝膽實火,清下焦?jié)駸?,為君藥;黃芩、梔子苦寒,有清熱燥濕、導熱下行之效,為臣藥;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可使?jié)駸釓男”愣鉃樽羲?;生地、當歸有滋陰養(yǎng)血,柴胡有疏肝解郁和引經,為使藥;甘草調和諸藥性。
龍膽瀉肝丸瀉肝而不傷肝,利濕而不傷陰,其配伍相輔相成,療效為醫(yī)家和患者所稱道。而龍膽瀉肝軟膠囊是根據《中國藥典(95版)》中“龍膽瀉肝丸”的配方,改變劑型而研制成的新品種。針對“龍肝瀉肝丸”中有關木通的腎毒性,經過反復的實驗,最終使用生于四川、云貴一帶的川木通,成功代替有腎毒性的關木通。川木通與關木通相比,它的清熱瀉火力量較為緩和,而長于通利血脈,避免了腎損害,更適用于濕熱體質調理身體。
(八):痰濕體質綜合調養(yǎng)
八、痰濕體質綜合調養(yǎng)
(一) 體質特點
痰濕的人肥胖懶動,喜吃甜食,眼胞微浮,腹部松軟,面皮油亮、多汗且粘,色淡黃而暗;舌胖、苔白而粘膩;脈濡而滑;大便正常或溏?。荒蛏傥?;精神疲倦、懶動、嗜睡;性格溫和、穩(wěn)重,善于忍耐。
當人體臟腑、陰陽、氣血、津液運化失調,體態(tài)肥胖或由瘦變胖,這種體質即為痰濕體質,這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富貴”體質類型。
痰濕體質常有胸悶、咳喘、痰多;食納少,惡心嘔吐,四肢浮腫,小便不暢或渾濁;關節(jié)酸痛,肌膚麻木;婦女白帶多。痰濕體質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高脂血癥,哮喘,痛風,冠心病,代謝綜合征,腦血管疾病等。
(二) 綜合調養(yǎng)
1、環(huán)境調適:居所應干燥通風,陰雨季節(jié),要防濕防潮。
2、飲食調理:少吃肥、甜食物,不宜飲酒,切勿過飽;多吃蔬菜、水果,和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蘿卜、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批杷、白果、黑木耳、大棗、扁豆、薏米、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3、運動鍛煉:痰濕的人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錦、各種舞蹈均可選擇?;顒恿繎饾u增強。還可以做動樁功、保健功、長壽功加強運氣功法。
4、藥物養(yǎng)生:痰濕重點在于調補肺脾腎三臟。如果肺功能失調,津失輸布,液聚生痰,當宣肺化痰,方劑可選二陳湯;若脾不健運,濕聚成痰的,必須健脾化痰,可選平胃散、六居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如果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劑選金匱腎氣丸。
平胃散中蒼術燥濕健脾為君藥;厚樸除濕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和脾胃為使藥。燥濕祛痰,行氣健脾用于脾土不運,濕濁困中,口淡不渴,或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古人說它是“治脾圣藥”。大凡脾胃病變,屬于脾胃濕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的,都可用它來治療。后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從它擴展演變而來。
(九):平和體質維護保養(yǎng)
九、平和體質維護保養(yǎng)
(一)體質特征
先天稟賦良好,后天調養(yǎng)得當,陰陽平和,臟腑氣血運行正常的人大約占人群的33%。這類體質的人體形勻稱、肌肉結實,精力充沛,面色紅潤有光澤,頭發(fā)潤澤有彈性,食欲、睡眠、性功能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隨和開朗、樂觀積極;具有較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免疫抗病能力,不容易患病,倘若得病也能較快康復
(二)維護調養(yǎng)
1、平和體質日常不要吃得過飽,也不能過饑,不吃生、冷、熱食;多吃五谷雜糧、蔬菜瓜果,少食過于油膩及辛辣之物。
2、體育運動,年輕人可選擇一些強度大的運動,比如跑步、打球,中老年人則適合散步、打太極拳之類。
3、以藥養(yǎng)生
自古就有“有病無病,防風通圣”之說。防風通圣丸方劑中有防風、荊芥、麻黃、薄荷能疏風解表,讓邪氣從汗水中疏解;桔梗上浮,清除肺熱;大黃、芒硝瀉熱通便;山梔、滑石清熱利濕,使熱從便解;石膏、黃芩、連翹能清肺胃之熱;川芎、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白術健脾燥濕,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緩急。以升降出入開合共求平衡,使汗不傷表,下不傷里,調節(jié)氣機,以應天地之氣,內能激發(fā)人體生理功能,外可祛邪入侵,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系表里、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故名“通圣”。
(十):特稟體質調養(yǎng)
第十節(jié) 特稟體質調養(yǎng)
(一) 體質特征
過敏體質在中醫(yī)醫(yī)藉中稱為“特稟”體質。有些人每到春天花粉季節(jié),總是發(fā)生皮膚瘙癢、紅疹、鼻炎、腹瀉等過敏現象。風疹、濕疹,是由風濕或風熱侵襲人體,浸淫血脈,留存于肌膚腠理造成皮膚瘙癢、疹出色紅、或抓破后流溢等。
(二) 百病一方:消風散
治以疏風為主,佐以清熱除濕。以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辛散透達,疏風散邪,風去癢止,共為君藥;蒼術祛風燥濕,苦參清熱燥濕,木通滲利濕熱,石膏、知母清熱瀉火,以上均為臣藥;當歸、生地、胡麻仁養(yǎng)血活血,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為佐藥;甘草為使藥,清熱解毒,和中調藥。用于急性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
臨床八綱四十三證
一、感冒
1. 風寒證:辛溫解表-荊防敗毒散
2. 風熱證:辛涼解表-銀翹散、蔥豉桔梗湯
3. 暑濕證:清暑祛濕解表-新加香薷飲
4. 氣虛感冒:益氣解表-參蘇飲 5. 陰虛感冒:滋陰解表-加減葳蕤湯
二、咳嗽
1. 風寒襲肺: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止咳散
2. 風熱犯肺:疏風清熱、宣肺化痰-桑菊飲
3. 風燥傷肺:疏風清肺、潤肺止咳-桑杏湯
4. 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
5. 痰熱郁肺:清熱化痰肅肺-清金化痰湯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順氣降火-瀉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陰虧耗:滋陰潤肺、止咳化痰-沙參麥冬湯
三、肺癰
1. 初期:清肺解表-銀翹散
2. 成癰期:清肺化瘀消癰-千金葦莖湯、如金解毒散
3. 潰膿期:解毒排膿-加味桔梗湯
4. 恢復期:養(yǎng)陰補肺-沙參清肺湯、桔梗杏仁煎
四、哮證
1. 發(fā)作期
1)寒哮:溫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黃湯
2)熱哮:清熱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湯
2. 緩解期
1)肺虛證:補肺固衛(wèi)-玉屏風散
2)睥虛證:健脾化痰-六君子湯
3)腎虛證:補腎攝鈉-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
五、喘證
1.實喘
1)風寒襲肺:宣肺散寒-麻黃湯
2)表寒里熱:宣肺泄熱-麻杏石甘湯
3)痰熱郁肺:清泄痰熱-桑白皮湯
4)痰濁阻肺:化痰降氣-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2.虛喘
1)肺虛:補肺益氣養(yǎng)陰-生脈散合補肺湯
2)腎虛:補腎納氣腎陽虛-金匱腎氣丸、參蛤散腎陰虛-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
六、肺脹
1)肺腎氣虛:補肺納腎、降氣平喘-平喘固本湯、補肺湯
2)陽虛水泛:溫腎健脾、化飲利水-真武湯合五苓散
3)痰蒙神竅:滌痰、開竅、熄風-滌痰湯
七、肺癆
1)肺陰虧損:滋陰潤肺-月華丸
2)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鱉甲散
3)氣陰耗傷:益氣養(yǎng)陰-保真湯
4)陰陽兩虛:滋陰補陽-補天大造丸
八、痰飲
1)脾陽虛弱:溫脾化飲-苓桂術甘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
2)飲留胃腸:攻下逐飲-甘遂半夏湯已椒藶黃丸
2.懸飲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湯
2)飲停胸脅:逐水祛飲-十棗湯控涎丹
3)絡氣不和:理氣和絡-香附旋覆花湯
4)陰虛內熱:滋陰清熱-沙參麥氣湯、瀉白散
5)飲退正虛:溫補脾腎、兼化水飲-金匱腎氣丸
九、自汗、盜汗
1)肺衛(wèi)不固:益氣固表-玉屏風散
2)營衛(wèi)不和:調和營衛(wèi)-桂枝湯
3)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當歸六黃湯
十、血證
1.咳血
1)燥熱傷肺:清熱潤肺、寧絡止血-桑杏湯
2)肝火犯肺:清肝瀉肺、涼血止血-瀉白散合黛蛤散
3)陰虛肺熱:滋陰潤肺、寧絡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熱壅盛:清胃瀉火、化瘀止血-瀉心湯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瀉肝清胃、涼血止血-龍膽瀉肝湯
3)氣虛血溢:益氣、健脾、攝血-歸脾湯
3.尿血
1)下焦熱盛: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小薊飲子
2)腎虛火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知柏地黃丸
3)脾不統(tǒng)血:補脾攝血-歸脾湯
4)腎氣不固:補益腎氣、固攝止血-無比山藥丸
十一、心悸
1)心虛膽怯: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陰虛火旺: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桃仁紅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血府逐瘀湯
2)痰濁壅塞:通陽瀉濁、豁痰開結-瓜萎薤白半夏湯
3)陰寒凝滯:辛溫通陽、開痹散寒-瓜蔞薤白白酒湯
4)心腎陰虛: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左歸飲
5)氣陰兩虛: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生脈散合人參養(yǎng)營湯
6)陽氣虛哀:益氣溫陽、活血通絡-參附湯合右歸飲
十三、不寐
1.實證
1)肝郁化火:疏肝瀉熱、佐以安神-龍膽瀉肝湯
2)痰熱內擾:化痰清熱、和中安神-溫膽湯
2.虛證
1)陰虛火旺:滋陰降火、養(yǎng)心安神-黃蓮阿膠湯、朱砂安神丸
2)心脾兩虛:補養(yǎng)心脾、以生氣血-歸脾湯
3)心膽氣虛: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十四、厥證
1.氣厥
1)實證:順氣開郁-五磨飲子
2)虛證:補氣回陽-四味回陽飲
2.血厥
1)實證:活血順氣-通瘀煎
2)虛證:補養(yǎng)氣血-獨參湯
3)痰厥:行氣豁痰-導痰湯
十五、郁證
1.實證
1)肝氣郁結:疏肝解郁、理氣暢中-柴胡疏肝散
2)氣郁化火:清肝瀉火、解郁和胃-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
3)氣滯痰郁:行氣開郁、化痰散結-半廈厚樸湯
2.虛證
1)心神惑亂:養(yǎng)心安神、甘潤緩急-甘麥大棗湯
2)心脾兩虛: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歸脾湯
3)陰虛火旺:滋陰清熱、補益肝腎-滋水清肝飲
十六、癲狂
1)痰氣郁結:理氣解郁、化痰開竅-
2)心脾兩虛:健脾養(yǎng)心、益氣安神-養(yǎng)心湯
3)痰火上擾:鎮(zhèn)心滌痰、瀉肝清火-生鐵落飲
4)火盛傷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二陰煎
十七、癇證
1)風痰閉阻:滌痰熄風、開竅定癇-定癇丸
2)痰火內盛:清汗瀉火、化痰開竅-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湯
3)心腎虧虛:補益心腎、健脾化痰-大補元煎、六君子湯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溫胃散寒、理氣止痛-良附丸
2)飲食停滯:消食導滯-保和丸
3)肝氣犯胃: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滯:活血化瘀、和胃理氣-失笑散合丹參飲
5)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止痛-黃芪建中湯
十九、噎膈
1)痰氣交阻:開郁、化痰、潤燥-啟膈散
2)津虧熱結:滋養(yǎng)津液、瀉熱散結-五汁安中飲
3)瘀血內阻:破結行瘀、滋陰養(yǎng)血-通幽湯
二十、嘔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濁-藿香正氣散
2)飲食停滯:消食化滯、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飲內阻:溫化痰飲、和胃降逆-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
4)肝氣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嘔-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
5)脾胃虛寒:溫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熱和胃、降逆止嘔-竹葉石膏湯
3)氣機郁滯:順氣降逆-五磨飲子
4)脾胃陽虛:溫補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湯
5)胃陰不足:益氣養(yǎng)陰、和胃止呃-益胃湯
二十二、泄瀉
1)濕熱內盛:清熱利濕-葛根黃芩黃連湯
2)食滯胃腸:消食導滯-保和丸
3)肝氣乘脾:抑肝扶脾-痛瀉要方
4)脾胃虛弱:健脾益胃-參苓白術散
5)腎陽虛衰:溫腎健脾、固澀止瀉-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濕熱?。呵鍩峤舛?、調氣行血-芍藥湯加銀花
2)疫毒痢:清熱涼血解毒-白頭翁湯
3)寒濕?。簻鼗疂瘢杠邷?div style="height:15px;">
發(fā)熱是一種常見的癥狀。古代醫(yī)家認為發(fā)熱是指病人自覺有發(fā)熱感,或醫(yī)生在診察病人過程中覺察有發(fā)熱,現在還包括指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不管外感熱病,還是內傷雜病,均可出現發(fā)熱。
是指發(fā)熱同時伴有惡寒,即發(fā)熱惡寒同時并見(惡寒與惡風都是怕冷的癥狀,性質相同,只是程度有輕重之分,惡寒重,惡風輕),它是診斷表證的主要依據之一。發(fā)熱惡寒常見于外感熱病中,凡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體表,人體衛(wèi)氣受邪,衛(wèi)氣被遏,溫煦功能減弱則惡寒或惡風,衛(wèi)氣抗邪,邪正相爭則發(fā)熱。根據發(fā)熱惡寒這一熱型伴有的不同臨床表現,可診察辨別不同的表證。
——發(fā)熱惡寒作頭痛,少汗,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口渴,咽干,舌紅苔白,脈數,發(fā)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表證。為燥邪侵襲,肺衛(wèi)受邪所致,有溫燥與涼燥之區(qū)別。
又稱高熱。是指發(fā)熱較高,熱勢較甚.常不伴惡寒而反惡熱,又稱“但熱不寒”,或“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是里實熱證的主要癥狀之一,為邪正斗爭激烈所致,常見于外感熱病的中、后期。
——往來寒熱,甚則高熱寒戰(zhàn),休作有時,肢體酸痛,周身乏力,頭痛,口渴引飲,汗后熱退身涼,反復發(fā)作,脈弦者,是瘧疾病證。為瘧邪侵入,邪正相爭所致。
——身有微熱,常在勞累后發(fā)生,或勞累后加劇,反復發(fā)作,伴神疲乏力,心煩,少氣懶言,自汗,食少,舌淡,脈虛者,是氣虛發(fā)熱證。為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