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趣談之二十四:唯有牡丹真國色
提起牡丹,人們自然會想到洛陽,因為人們都知道,洛陽牡丹甲天下,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說:“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span>直到現(xiàn)在,每年4月15日到25日,洛陽都要舉辦牡丹花會,屆時,海內(nèi)外的游客都會云集洛陽,觀賞被稱為“花中之王”的牡丹。關(guān)于洛陽牡丹,歷史上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相傳唐朝天授二年(691)臘月初一,唐朝女皇武則天已經(jīng)改唐立周,初定天下,躊躇滿志,召集滿朝文武大臣,設(shè)萬人宴以慶功業(yè)。宴會上,人們酒興正濃之時,開窗賞雪觀景,忽覺一股清香飄來,眾人仔細察看,發(fā)現(xiàn)蠟梅花沖寒開放。當(dāng)時有位大臣乘興作詩一首:“上林初就群臣,黃梅同心各自新。誰見小園春雪里,破春一萼更驚人?!?/strong>眾大臣連聲稱贊,并爭先獻媚討好地說:“天助吾皇,萬物皆賀?!边@時武則天已喝得半醉,對大臣們說:“百花齊放,群芳爭艷,不更好么?”當(dāng)時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奏本說:“想必是眾花未見圣旨,若皇上下旨,百花也不敢抗旨不尊。”武則天便命人筆硯侍候,乘酒意下詔書:“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御花園上林苑眾花,接到圣旨后,一夜之間紛紛開放,唯獨牡丹不愿向皇上獻媚討好,沒有開放。
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
第二天早晨,大周朝群臣興致勃勃地同游上林苑,但見百花怒放,不見牡丹花影,這下惹怒了武則天,下令火燒牡丹兩千株,其余趕出京城,發(fā)配洛陽,并改名叫“洛陽花”。牡丹遭此劫難,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嚴寒凜冽中依然挺立,來年春風(fēng)勁吹之時,花開更艷,被譽為“焦骨牡丹”。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被稱作“花魁”。由此,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
其實,武則天并沒有完全把牡丹全部趕出西安,后來的楊貴妃,也是一個牡丹的粉絲。一天,興慶池沉香亭邊數(shù)本紅紫通白牡丹盛開,唐玄宗帶領(lǐng)楊玉環(huán)等嬪妃和李龜年的宮廷樂隊,一齊來到沉香亭賞花。
西安興慶公園沉香亭
唐玄宗雅興大發(fā),立即傳旨奏樂,于是李龜年指揮樂工奏樂助興??墒切诼犞@些舊詞老調(diào),感到索然寡味,了無興致,他突然想起了那位“翰林供奉”李白,于是向李龜年下旨:“速召翰林學(xué)士李白進宮為朕填詞?!崩铨斈暾伊税胩?,才在酒肆里找到了李白,此時他已經(jīng)喝得酩酊大醉,李龜年無奈,只好讓人把李白攙下酒樓,扶上馬背,抬進沉香亭。玄宗讓人用涼水擦他的臉,等他醒來,把寫詩的意思告訴給他。李白揮筆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清平調(diào)》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巫山云雨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依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李白醉臥
唐玄宗看了李白的三首《清平調(diào)》欣喜異常,當(dāng)即命李龜年譜曲吟唱,自己親自指揮樂班演奏,楊貴妃則長袖起舞,沉香亭立即仙樂飄飄,仿佛人間仙境。
貴妃起舞
我國對牡丹的認識,由來已久。成書于東漢年間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曾對牡有所記載,說牡丹具有治療寒熱中風(fēng),除瘀血,安五臟的功能,并把它列為中品。牡丹正是因為它的藥用價值被炎帝發(fā)現(xiàn)后,才得以進入人類的視野,開始了和人類的親密接觸。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始于南北朝,據(jù)唐代韋絢、劉禹錫合著的《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亦矣?!?/span>又據(jù)《太平御覽》記載謝靈運曰:“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strong>達爾文在《動植物在家養(yǎng)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jīng)栽培了1400年,指的就是南北朝時期。
隋代開始把牡丹植于宮廷內(nèi)。隋煬帝時“辟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nèi)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薄端逯尽に貑柶分姓f:“清明次五時牡丹華?!边@是牡丹作為觀賞植物首次進入人們的記載。
到了唐代,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時期在長安達到了鼎盛。傳說當(dāng)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人,應(yīng)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同的牡丹。從“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芳》)這些唐詩中的句子,就可窺見長安牡丹盛況的一斑。據(jù)充卡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七八寸。”
宋代的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zhuǎn)移到了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shù)更系統(tǒng)完善,還出現(xiàn)了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書中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jié)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jīng)驗。北宋末年,由于戰(zhàn)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南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云:“洛陽牡丹之品見于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園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span>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又由北方的洛陽移向西南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并撰《天彭牡丹譜》一書。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fā)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shù),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明代牡丹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和山東曹州。清代曹州牡丹達到了鼎盛時期。
解放以后,黨和政府十分注重牡丹的培育與研究,以牡丹為龍頭,把洛陽打造成了集旅游、觀賞、科研、培育、食用、藥用、美容為一體的牡丹花城。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定牡丹為洛陽市花,并決定每年4月15~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年清明、谷雨前后,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里,花開如海,人似潮涌,古都洛陽舉城狂歡。來自國內(nèi)外的觀光旅游者,懷著極大的興趣,向洛陽的各大公園涌去,人們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陽牡丹為莫大的榮幸。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目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shù)量為最多。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我國。早在公元724年,中國牡丹進入日本,據(jù)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1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了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新品種。165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國引進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在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美國于1820年才從中國引進牡丹品種,后來培育出一種黑色花朵的名貴牡丹品種。
如今,牡丹就像友好的使者,足跡遍及世界,帶去了中國人的友誼與問候。
本文收入我的《植物大觀園》一書,該書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