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談: 伏
'伏”,是會意字。甲骨文'伏”字,前兩款就像人趴伏在地上的象形,后兩款左邊是打獵用的工具--箭(里面省略了持箭的”人”),右邊是趴伏在地的獵狗,表示獵人和獵狗趴伏地上,埋伏、隱蔽狩獵的意思。
金文左上角是'人”字,右下角是'犬”字,表示人和狗一起爬伏在地上。
小篆構(gòu)字承續(xù)金文,字形中將人、犬的位置作了調(diào)整,成為典型的左右結(jié)構(gòu)字體。
'伏”的原義是趴下。賈誼《治安策》:'~中行說而笞其背?!?中行說:人名。笞:鞭打。)延伸為伏著想。伏惟:古代下對上(多用于對皇帝)陳述自己的想法時用的敬詞。魏征《十漸不克終疏》:”~~陛下年甫弱冠?!闭f文解字釋:'伏,伺機行獵?!辈还苁侨诉€是動物,想隱藏自己的時候,大都會趴下不動,所以也延伸指潛藏、埋伏?!独献印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 在文章里前段為后段要出現(xiàn)的內(nèi)容預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稱之為'伏筆”。
“伏”還有屈服、順從、低下等意義。如“伏罪、伏法“等。
“伏“也借指時間。如中國人習慣上將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從小暑到立秋后期這段時間稱之為'伏天”。此時正值盛夏,我國東南部處于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之下,晴朗少雨,太陽輻射強烈,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