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小麥赤霉病、條紋病、稈銹病、黑穎病癥狀病因發(fā)病條件及防治方法

小麥條銹病

小麥赤霉病

癥狀 又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響最嚴重是穗腐。苗腐 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先是芽變褐,然后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濕度大時產(chǎn)生粉紅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穗腐 小麥揚花時,衩在小穗和穎片上產(chǎn)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chǎn)生粉紅色膠狀霉層。后期其上產(chǎn)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病菌子囊殼)。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小穗發(fā)病后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莖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fā)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后變褐腐爛,致全株枯死。稈腐 多發(fā)生在穗下第一、二節(jié),初在葉鞘上出現(xiàn)水漬狀褪綠斑,后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guī)則形斑或向莖內(nèi)擴展。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潮濕時病部表現(xiàn)可見粉紅色霉層。

病原該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有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稱禾谷鐮孢,F(xiàn).avenaceum (Fr.) Sacc.稱燕麥鐮孢,F(xiàn).culmorum (W.G.Smith) Sacc.稱黃色鐮孢,F(xiàn).moniliforme Sheld.稱串珠鐮孢,F(xiàn).acuminatum (Ell. et Ev.) Wr. 稱稅頂鐮孢等,都屬于半知菌亞門真菌。優(yōu)勢種為禾谷鐮孢(F.graminearum),其大型分生孢了鐮刀形,有隔膜3—7個,頂端鈍圓,基部足細胞明顯,單個孢子無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紅色粘稠狀。小型孢子很少產(chǎn)生。有性態(tài)為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稱玉蜀黍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組織表面,略包于子座中,梨形,有孔口,頂部呈疣狀突起,紫紅或紫藍至紫黑色。子囊無色,棍棒狀,大小100—250

×15—150(μm),內(nèi)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紡錘形,兩端鈍圓,多為3個隔膜,大小16—33×3—6(μm)。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我國中、南部稻麥兩作區(qū),病菌除在病殘體上越夏外,還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這些病殘體上形成的子囊殼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麥揚花期。借氣流、風雨傳播,濺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藥上萌發(fā),先營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幾天后產(chǎn)生大量粉紅色霉層(病菌分生孢子)。在開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對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對鄰近晚麥侵染作用較大。該菌還能以菌絲體在病種子內(nèi)越夏越冬。

在我國北部、東北部麥區(qū),病菌能在麥株殘體、帶病種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紅蓼等殘體上以菌絲體或子囊殼越冬。在北方冬麥區(qū)則以菌絲體在小麥、玉米穗軸上越夏越冬,次年條件適宜時產(chǎn)生子囊殼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過風雨傳播,雨水作用較大。春季氣溫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殼,氣溫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經(jīng)花絲侵染小穗發(fā)病。遲熟、穎殼較厚、不耐肥品種發(fā)病較重;田間病殘體菌量大發(fā)病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間郁閉發(fā)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耐)病品種 目前雖未找到免疫品種,但有一些農(nóng)藝性狀良好的耐病品種,如蘇麥3號、蘇麥2號、湘麥1號、揚麥4號、萬雅2號、揚麥5號、158號,遼春4號、早麥5號、興麥17、西農(nóng)88、西農(nóng)881、周麥9號—矮優(yōu)688系、新寶豐(7228)綿麥26號、皖麥27號、萬年2號、鄭引1號、2133、寧8026、寧8017等。春小麥有定豐3號、寧春24號。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選用。(2)農(nóng)業(yè)防治 合理排灌,濕地要開溝排水。收獲后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遇雨。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合時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3)播種前進行石灰水浸種,方法參見小麥散黑穗病。(4)藥劑防治 ①用增產(chǎn)菌拌種。每6672用固體菌劑100—150g或液體菌劑50ml對水噴灑種子拌勻,晾干后種。②防治重點是在小麥揚花期預(yù)防穗腐發(fā)生。在始花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0%多菌靈鹽酸鹽(防霉寶)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5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60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也可用機動彌霧機噴藥。此外小麥生長的中后期赤霉病、麥蚜、粘蟲混發(fā)區(qū),667m2用40%毒死蜱30ml或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靈100g或60%防霉寶70g加磷酸二氫鉀150g或尿素、豐產(chǎn)素等,防效優(yōu)異。

小麥條銹病是小麥銹病之一。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3種,是我國小麥生產(chǎn)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銹病發(fā)生最為普遍且嚴重。主要發(fā)生在河北、河南、陜西、山東、山西、甘肅、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癥狀 小麥條銹病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其次是葉鞘和莖稈,穗部、穎殼及芒上也有發(fā)生。苗期染病,幼苗葉片上產(chǎn)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成株葉片初發(fā)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橢圓形,與葉脈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后期表皮破裂,出現(xiàn)銹被色粉狀物;小麥近成熟時,葉鞘上出現(xiàn)圓形至卵圓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鮮黃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產(chǎn)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線狀,扁平,常數(shù)個融合,埋伏在表皮內(nèi),成熟時不開裂,別于小麥稈銹病。
田間苗期發(fā)病嚴重的條銹病與葉銹病癥狀易混淆,不好鑒別。小麥葉銹夏孢子堆近圓形,較大,不規(guī)則散生,主要發(fā)生在葉面,成熟時表皮開裂一圈,別于條銹病。必要時可把條銹菌和葉銹菌的夏孢子分別放在兩個載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濃鹽酸后鏡檢,條銹菌原生質(zhì)收縮成數(shù)個小團,而葉銹菌原生質(zhì)在孢子中央收縮成一個大團。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稱條形柄銹菌(小麥?;?,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絲狀,有分隔,生長在寄主細胞間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麥細胞內(nèi)養(yǎng)料,在病部產(chǎn)生孢子堆。夏孢子單胞球形,鮮黃色,表面有細刺,大小32—40×22—29(μm),有發(fā)芽孔6—12個。冬孢子雙胞,棍棒形,頂部扁平或斜切,分隔處略縊縮,大小36—68×12—20(μm),柄短。該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現(xiàn)象,我國已發(fā)現(xiàn)29個生理小種,分別為條中1—29號,條銹菌生理小種很易產(chǎn)生變異,1950年以后已出現(xiàn)過5次優(yōu)勢小種的改變。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小麥條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麥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環(huán)。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病菌的轉(zhuǎn)主寄主。其侵染循環(huán)可分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個環(huán)節(jié)。小麥條銹菌在我國甘肅的隴東、隴南、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熱月份旬均溫在20℃以下的地區(qū)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隨氣流傳到我國冬麥區(qū)后,遇有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即可侵染冬麥秋苗,秋苗的發(fā)病開始多在冬小麥播后1個月左右。秋苗發(fā)病變早及多少,與菌源距離和播期早晚有關(guān),距越夏菌源近、播種早則發(fā)病重。當平均氣溫降至1—2℃時,條銹菌開始進入越冬階段,一月份平均氣溫低于-6—7℃的德州、石家莊、介休一線以北,病菌不能越立,而這一線以南地區(qū),冬季最冷月均溫不低于上述溫度的四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陽、陜西關(guān)中、
安康等地則可以菌絲狀態(tài)在病葉里越冬,成為當?shù)丶班徑渽^(qū)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基地。翌年小麥返青后,越冬病葉中的菌絲體復(fù)蘇擴展,當旬均溫上升至5℃時顯癥產(chǎn)孢,如遇春雨或結(jié)露,病害擴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為該病主要為害時期。在具有大面積感病品種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為流行的兩大重要條件。如遇較長時間無雨、無露的干旱情況,病害擴展常常中斷。因此常年發(fā)生春旱的華北發(fā)病輕,華東春雨較多,但氣溫回升過快,溫度過高不利該病擴展,發(fā)病也輕。只有早春低溫持續(xù)時間較長,又有春雨的條件發(fā)病重。品種抗病性差異明顯,但大面積種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種,由于病菌小種的改變,往往造成抗病性喪失。防治方法 該病是氣傳病害,必須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主,藥劑防治和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為害。(1)選用抗病品種,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種定期輪換。陜西旱地可選用M8003、長武131;旱肥地可選用陜229、陜861;水地可選用陜927、陜160、西農(nóng)88-1、水偃107、植81168;甘肅可選用天選40、天882、綿陽15、綿陽19、陽20;川育9號、川育10號;河北可選用冀麥19號、冀麥26號、冀麥5418、豐抗13號、京優(yōu)626等;河南可選用豫麥17、鄭8329、徐州21、鄭891;長江下游可選用揚麥4號、5號。此外我國又育出了一大批抗條銹病新品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如京冬8號,京核3號(931),京411,冬麥1號,北農(nóng)白,百農(nóng)64,鄭州8915、941,周麥9號—矮優(yōu)688系,新寶豐;豫麥35、39,川麥24、25;綿陽25、26,川農(nóng)麥1號,蜀萬41號;冀審石4185,冀麥38、40、41、6021新系(9036);皖麥26、27、28號,早麥5號,滇麥18號、19號、20號,渭麥8號,秦麥12號,西農(nóng)1376號。春小麥有墾九5號,臨麥29、30號,隴春15號,寧春24號,隴春9號,隴春8139,定豐3號,京紅8號,科春14,青春26號、533號等。在應(yīng)用抗病品種時,注意抗銹品種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種群體抗性多樣化或異質(zhì)性來控制銹菌群體組成的變化和優(yōu)勢小種形成。避免品種單一化,但也不能過多,并注意定期輪換,防止抗性喪失。(2)農(nóng)業(yè)防治①適期播種,適當晚插,不要過早,可減輕秋苗期條銹病發(fā)生。②肖除自生麥。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搞好氮磷鉀合理搭配,增強小麥抗病力。速效氮不宜過多、過遲,防止小麥貪青晚熟,加重受害。④合理灌溉,土壤濕度大或雨后注意開溝排水,后期發(fā)病重的需適當灌水,減少產(chǎn)量損失。(3)藥劑防治 在缺少抗病品種或原有抗病品種抗銹性喪失,又無接班品種的麥區(qū),需要進行藥劑防治。我國先后使用對銹病有效的殺菌劑有敵鈉酸、敵銹鈉、氟鋇制劑、氨基碘酸鈣、氟硅脲、萎銹靈、滅菌丹、代森鋅等。近年主要推廣三唑酮(粉銹寧)、特譜唑(速保利)等。①藥劑拌種 用種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g拌麥種150kg或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60—80g拌麥種50kg。②春季葉面噴霧 小麥拔節(jié)或孕穗期病葉普遍率達2%—4%,嚴重度達1%時開始噴灑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譜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25%敵力脫(丙環(huán)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與挑治相結(jié)合。小麥銹病、葉枯病、紋枯病混發(fā)時,于發(fā)病初期,667m2用12.5%特譜唑可濕性粉劑20—35g,對水50—80L噴施效果優(yōu)異,既防治銹病,又可兼治葉枯病和紋枯病。




小麥稈銹病

癥狀 小麥稈銹病主要發(fā)生在華東沿海、長江流域、南方冬麥區(qū)及東北、華北的內(nèi)蒙古、西北春麥區(qū)。主要發(fā)生在葉鞘和莖稈上,也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大,長橢圓形,深褐色或褐黃色,排列不規(guī)則,散生,常連接成大斑,成熟后表皮易破裂,表皮大片開裂且向外翻成唇狀,散出大量銹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小麥的成熟時,在夏孢子堆及其附近出現(xiàn)黑色橢圓至長條形冬孢子堆,后表皮破裂,散出黑色粉末狀物,即冬孢子。三種銹病區(qū)別可用“條銹成行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紅斑”來概括。

病原 Puccinia graminis Pers. 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稱禾柄銹銹菌(小麥變種),屬擔子菌亞門真菌。菌絲絲狀,有分隔,寄生在小麥細胞間隙,產(chǎn)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小麥上。夏孢子單胞,橢圓形,暗橙黃色,大小17—47×14—22(μm),表面生有棘狀突起,中腰部有發(fā)芽孔4個。冬孢子雙胞,棍棒形至紡錘形,大小35—65×11—22(μm),頂端壁略厚,圓形或稍尖,柄長。該菌可產(chǎn)生5種不同類型的孢子。冬孢子萌發(fā)產(chǎn)生小孢子,小孢子為害轉(zhuǎn)主寄主小蘗,且在小蘗葉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葉背面產(chǎn)生銹子和銹孢子。小麥稈銹菌致病性有生理

分化現(xiàn)象,目前我國已發(fā)現(xiàn)16個生理小種,其中21C#3小種是優(yōu)勢種。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該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環(huán),在轉(zhuǎn)主寄主小蘗葉背形成的銹孢子侵染小麥,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認為轉(zhuǎn)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我國小麥稈銹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在福建、廣東沿海地區(qū)、云南南部麥區(qū)越冬。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漸北移,經(jīng)長江流域、華北平原到達東北、西北和內(nèi)蒙古春麥區(qū)。稈銹菌越夏區(qū)域較寬,在西北、華北、東北及西南冷涼麥區(qū)晚熟春小麥及自生麥苗上可以越夏。山東的膠東和江蘇的徐淮平原麥區(qū)自生麥苗上也可越夏。夏孢子借氣流進行遠距離傳播,從氣孔侵入寄主,病菌侵入適溫18-22℃。竿千銹病流行需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尤其需要液態(tài)水,如降雨、結(jié)露或有霧。露時越長,侵入率越高,在葉面濕潤時的溫度,即露溫適宜時適其侵入,需露時8—10小時,生產(chǎn)上遇有露溫高、露時長時發(fā)病重。小麥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該菌小種變異不快,品種抗病性較穩(wěn)定,近20年來沒有大的流行。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東北麥區(qū)的克豐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龍麥、遼麥系列,內(nèi)蒙古的蒙雜系列,黃淮地區(qū)的泰山1號等。大多抗21號小種,要注意新小種34C#3和34C#3。種植時要兼顧抗源的多樣化和合理布局。新育出的抗稈銹的春小麥品種有蒙麥30號、龍麥23號、龍輻麥7號、隴春15號、寧春24號、隴春8139、定豐3號等??苟掍P冬麥品種有京411,皖麥26、27,豫麥18號,新寶豐(7228),早麥5號,貴豐1號,滇麥18、19號。(2)藥劑防治 參見小麥條銹病。

小麥黑穎病

癥狀 主要為害小麥葉片、葉鞘、穗部、穎片及麥芒。穗部染病 穗上病部為褐色至黑色的條斑,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后穎片變黑發(fā)亮。穎片染病后引起種子感染。致病種子皺縮或不飽滿。發(fā)病輕的種子顏色變深。葉片染病 初呈水漬狀小點,漸沿葉脈向上、下擴展為黃褐色條狀斑。穗軸、莖稈染病 產(chǎn)生黑褐色長條狀斑。濕度大時,以上病部均產(chǎn)生黃色細菌膿液。分布在我國北方麥區(qū)。

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translucens (Jones et al.) Dye稱油菜單胞菌小麥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桿狀,大小1—2.2×0.5—0.7(μm),極生單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有莢膜,無芽孢,好氣性,在洋菜培養(yǎng)基上能產(chǎn)生非水溶性的黃色色素。在馬鈴薯上長有黃、粘生長物。呼吸代謝,永不發(fā)酵。在肉汁胨瓊脂平面上菌落生長不快,呈蠟黃色,圓形,表面光滑,有光澤,邊緣整齊,稍隆。生長適溫24—26℃,高于38℃不能生長,致死溫度50℃。該菌有許多致病型,除小麥?;屯?,還有為害大麥、黑麥的?;?。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種子帶菌是該病主要初侵染源。病

殘體和其它寄主也可帶菌,是次要的。病菌從種子進入導(dǎo)管,后到達穗部,產(chǎn)生病斑。病部溢出菌膿具大量病原細菌,借風雨或昆蟲及接觸傳播,從氣孔或傷口侵入,進行多次再侵染。高溫高濕利于該病擴展,因此小麥孕穗期至灌漿期降雨頻繁,溫度高發(fā)病重。防治方法 (1)建立無病留種田,選用抗病品種。(2)種子處理 采用防治小麥散黑穗病變溫浸種法,28—32℃浸4小時,再在53℃水中浸7分鐘。也可用15%葉青雙膠懸劑3000mg/kg浸種12小時。(3)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25%葉青雙可濕性粉劑,每6672用100—150g對水50—60L噴霧2—3次,或用新植霉素4000倍液效果也很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小麥赤霉病、銹病、紋枯病、白粉病防治詳解
銹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簡述一種小麥銹病人工接種方法
已波及8省153個縣!如何防控小麥條繡???
注意!降雨后小麥銹病易爆發(fā),一定要提前防治!
農(nóng)業(yè)植物病理學復(fù)習思考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