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08-31 10:13 ] | ||||
|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應德國臨終關懷創(chuàng)始人哈爾姆森先生的邀請,記者最近參觀了一所臨終關懷醫(yī)院。在人文環(huán)境中,臨終病人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仍然保持人的尊嚴。一位臨終病人微笑著對記者說,他將帶著人間美好的愛走向另外一個世界。 哈爾姆森介紹,臨終關懷源于英國。19世紀末,英國一些虔誠教徒跋山涉水去圣地朝拜,風雨兼程,連餓帶病,很多人中途倒下。一些教會把他們抬到路邊小房搶救并為他們“超度靈魂”,這是臨終關懷的雛形。世界上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是英國女博士桑德絲1967年創(chuàng)辦的“圣克里斯托弗安息所”,為臨終病人提供服務。20世紀后,臨終關懷醫(yī)院如雨后春筍般在歐洲成立,英國有200多家,德國有180多家,僅柏林就有5家。 隨著德國家庭變化和人口老齡化,臨終關懷醫(yī)院正日益受到病人及家屬的歡迎。其目的不是延緩病人生命,而是要盡可能減少病人的痛苦,使之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終點。記者參觀的這所臨終關懷醫(yī)院主要為病人提供鎮(zhèn)痛治療、生活護理指導、心理輔導、臨終關懷等服務。病房環(huán)境十分家庭化,房內到處可見鮮花和綠枝葉,使病人在舒適、溫馨的環(huán)境中度過最后的時光。每間病房面積約25平方米,屋內有電視、電話、書報和衣柜、桌椅等,墻上貼著病人喜歡的畫、工藝品、像片等。護理人員由多學科專家和志愿者組成,他們經過一年的止痛醫(yī)術等培訓,掌握社會學、心理學等知識。護理的目的是使臨終病人享有盡可能高的生命質量。 一位不久前喪偶的老人再次來到臨終關懷醫(yī)院,他講述了老伴臨終前度過的幸福時光。他夫人來到醫(yī)院時已處于衰竭、昏迷狀態(tài),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反應。護理人員每天給她換被褥,擦身洗臉。老人臨終前平靜、安詳,尚未完全失去意識的臉上掛著微笑,眼睛閃閃發(fā)光。老先生說,看到老伴安詳地合上雙眼,他真說不盡對護理人員的感激。他說,在陪護老伴的時間里,他看到護士們像親友一樣坐在病床邊傾聽病人的回憶,與病人一起品嘗美味可口食品。病人生日時,每位工作人員都向他祝賀生日,圍在床邊唱生日快樂歌。護理人員經常俯身在病人身邊聊天,開導他們,用手撫摩他們,每天更換床頭的鮮花、綠枝,為他們放音樂,為這些將要告別人世的病人傳遞生命的信息和關愛。在醫(yī)務人員的感召下,這位老人決定加入自愿者行列,在有生之年為臨終病人做些事情。 醫(yī)院里的病人許多是絕癥患者,醫(yī)院盡量提供有效止痛服務,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護士針對每位患者的病情,在疼痛出現前給藥,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無痛或減疼,減輕疼痛是這些患者人生最后階段的最大需要。 西方很多人信仰宗教,不少患者臨終前愿向神父緬懷往事、懺悔及安排后事。醫(yī)院設有一座小教堂,神父經常來探望臨終病人。在神父啟發(fā)下,大多數人認為靈魂能進天堂,精神上有寄托。一位工作人員說,人臨終前如同降生的嬰兒,有種無意識的失控感,他們害怕死亡和孤獨,害怕孤獨地走進那個未知世界,因此誘導病人相信步入天堂比打杜冷丁更管用。 臨終醫(yī)院的大廳有一行大字:臨終關懷,讓病人安靜、尊嚴地逝去。(來源:光明日報/柴野)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