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編選了穆旦的詩歌《我看》。這首現(xiàn)代新詩首次入選教材,對學生而言較為陌生,存在一定的閱讀鑒賞難度,給教師教學帶來了挑戰(zhàn)。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汪慧珍老師從新詩語言形式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我看》的審美張力,挖掘語言形式背后的深意。請看——
穆旦的詩歌《我看》,與《沁園春·雪》《我愛這土地》等作品共同入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活動·探究”單元。該單元為學生布置了三個學習任務,第一個為“學習鑒賞”,即“獨立閱讀教材提供的六首詩作,涵泳品味,把握詩歌意蘊,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對學生而言,首次被選入語文教材的《我看》是相對陌生的作品,在學習鑒賞上更有難度,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試分析這首詩語言形式與情感表達之間的邏輯關系,為教學提供幫助。
文學作品大都含有創(chuàng)作者或隱或顯、或深或淺的審美自覺。詩人穆旦在追求詩歌現(xiàn)代性的同時,很好地繼承了古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表現(xiàn)自我”的傳統(tǒng),作為意象的“我”的創(chuàng)造,是穆旦進行現(xiàn)代性探索的重要主題。
《我看》是詩人早期的創(chuàng)作。全詩共五節(jié),僅有一節(jié)沒有“我”的出現(xiàn)。前兩節(jié)中,“我看”出現(xiàn)了四次,詩人通過“春風、青草、綠潮、飛鳥、晴空、紅暈”等意象,構建了生機勃勃的“有我之境”,呼應著第三節(jié)中“豐潤的生命”。詩人選取這些意象入詩,是眼前所見的實景使然,還是出于情感表達的需要?
以第一節(jié)為例,若把“我看”刪去,其內容變?yōu)椤耙魂囅蛲淼拇猴L/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它們低首又低首,/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詩意基本不受影響,且表達更為簡潔順暢。那么,詩人用兩個“我看”為何意?第一節(jié)中的“揉過、豐潤、低首又低首”形容春風和青草,都是擬人化的詞語;“也許”是主觀性的猜測??梢姡?span>此時之景是“我看”之景,呈現(xiàn)的是詩人在主觀情感參與下構建的“我”與自然的關系。這樣一個主動參與的“我”,自然有著鮮明的情感表達欲望?!霸谀碌?939年以前的寫作中,第一人稱'我’基本與詩人自身的主體形象吻合,'我’也往往表現(xiàn)為單一、完整的抒情主體。”(李琬《論穆旦詩歌的人稱問題》)因此可以將《我看》中的“我”視作詩人自身形象的遷移。
寫作此詩時,詩人剛剛從湖南長沙跋涉一個多月到達云南蒙自,并在這期間加入了南湖詩社。南湖美景和南湖詩社給了詩人心靈的滋養(yǎng)和情感的撫慰?!段铱础分忻鑼懙拇猴L、青草等事物,既是大自然中客觀存在的景象,也是詩人實現(xiàn)情感遷移、抒發(fā)生命感悟的媒介。尤其是第二處“我看”,雖然從語言上斷開了景物的自然關聯(lián),但架起了從自然之景過渡到抒情意象之間的橋梁,讓關于“蕩起了一片綠潮”的聯(lián)想更合理合情。
孫玉石教授認為,穆旦是“中國少數(shù)能作自我思想、自我感受、給萬物以深沉的生命的同化作用的抒情詩人之一”。《我看》中的“我”已經有了明顯的審美自覺,賦予了自然景物更為豐富的審美意蘊、更為深刻的審美內涵。認識并感受這種審美自覺,對讀者尤其是中學生理解整首詩歌的情感主旨和藝術魅力大有裨益。
蘇軾說過:“詩以奇趣為宗,以反常合道為趣?!毙略娫诔幸u中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基礎上,也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詩歌表達形式的影響。穆旦追求詩歌的戲劇化,“努力在抽象概念與具體形象的結合中,追求傳達感情密度大,傳達方法獨特新穎”(孫玉石《新詩十講》)。這使得其詩歌語言反常規(guī)而有奇趣,給讀者帶來獨特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看”到的景象,經過陌生化的語言處理呈現(xiàn)給讀者。打破常規(guī)語序、語法或語言邏輯的語言表達,意象聯(lián)結上的跳躍,讓讀者必須驅動自我、打破審美習慣、重構生活認知,才能完成對詩歌的閱讀鑒賞。
以詩歌第二節(jié)為例,“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在常規(guī)認知里,飛鳥是無法“吸入”晴空的,詩人顯然打破了認知常規(guī),也打破了語言常規(guī)。錯位的語言搭配和倒置的意象聯(lián)結,讓詩歌語言更具審美張力:飛鳥是被動地、不由自主地進入了深遠的晴空,可見飛鳥狀態(tài)的“靜”,也可見晴空之深邃。這與第三節(jié)中“寂靜的諧奏”、第四節(jié)中“生命的靜流”在情感脈絡上是一致的。“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也是一處打破常規(guī)的表達,“紅暈”成為動詞,被“慢慢地”修飾,而“慢慢地紅暈”這一過程是由“我看”這一動作呈現(xiàn)出來的,讀者可以感受到整個過程的漫長。其實并非“流云慢慢地紅暈”,而是晴空中的日光賦予流云紅色的光圈。詞性的變動和動作主體的變換,讓理解語言、審美鑒賞更有難度;“無意、沉醉、凝望”等擬人化詞語的使用,更是延長了讀者的審美過程,豐富了其審美體驗。
總之,《我看》一詩中充滿語言的變形、意象的錯位等藝術手法,為學生理解詩歌設置了障礙,但也為其帶來了豐富的審美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這種陌生化的語言形式,喚醒自身審美追求,獲得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深度認知,從而將單元學習任務落到實處。
《我看》一詩中多次出現(xiàn)的人稱代詞除“我”之外,還有“你”。教材在詩歌第三節(jié)旁給出提示:“這里的'你’指什么?”可見,準確理解不同詩句中“你”的含義,對深入解讀和鑒賞詩歌很有幫助。教師不妨借助教材的提示深入挖掘,引導學生思考幾處“你”的含義是否相同。
分析可知,第三、四節(jié)中的“你”,是第一節(jié)“它們”(春草)、第二節(jié)“它”(流云)的延伸與轉化,是包括“它們”和“它”的更大范圍,即大自然。第一、二節(jié)中,“我”還是一個自然的旁觀者,所以詩人用“它們”和“它”來呈現(xiàn)所“看”之物。經“逝去的多少歡樂與憂戚”這一句過渡,“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畫”中的“我”和“你”之間已不再有隔閡,而形成了一種“我”走進“你”的親密關系。這種關系進一步發(fā)展,最終形成詩歌最后“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的融合形態(tài)。最后一節(jié)“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中的“你”,又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不再是單一的自然之“你”,而是融合了“我”的“生命的飛奔”一般的存在。作為“看”的客體,“你”從“悄悄、靜靜、慢慢、寂靜、飄逸”到挽著天風“坦蕩地漫游”,完成了從“生命的靜流”到“生命的飛奔”的狀態(tài)轉變,“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都是“你”在詩人眼中生命形式的嶄新呈現(xiàn)。
“你”在《我看》中的含義流動、變化的過程,也是詩人觀照自然、審視生命的過程,詩歌的情感脈絡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清晰。從“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畫”的惆悵,到對“多少年來你豐潤的生命/永在寂靜的諧奏里勃發(fā)”的贊詠,再到“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像季節(jié)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勇毅,在“你”(自然)的啟發(fā)下,“我”(詩人)形成了超越尋常、深沉而厚重的生命感悟。穆旦創(chuàng)作此詩時只有20歲,他因時局變化輾轉千里到達西南邊陲,在大后方暫時平靜的環(huán)境中思索時代洪流中的個體生命抉擇,懷抱新詩創(chuàng)作熱情探索新的文學表達形式,《我看》通過“我”與“你”的關系遞變呈現(xiàn)了詩人的思考與實踐。
文學是審美的藝術,主要體現(xiàn)為形象性、情感性和超越性。對于新詩,學生往往能感知其形象特點,但對其情感、思想的理解則更多地來自教師的引導。因此,想要完成“學會鑒賞”的單元學習任務,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細讀詩歌,思考語言內在的邏輯關系、語言形式與情感表達的關系,讓學生置身詩境,發(fā)掘語言形式背后的深意,感受詩歌巨大的審美張力。
(改編自《語言文字報》2023年8月30日文章《把握語言形式與情感表達的邏輯關系——穆旦〈我看〉的審美張力》;作者: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汪慧珍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