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版必修下冊《中外歷史綱要》第八單元第19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本課通過三個子目(蘇聯的發(fā)展、改革與解體;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的概況。
核心素養(yǎng)與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
通過學習,運用唯物史觀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理解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與弊,認識東歐劇變的緣由及本質,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
通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
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及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東歐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的基本史實,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
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歷程及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培養(yǎng)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歷史意義,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
2.難點:蘇聯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課前準備
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課堂導入】
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
請同學們觀察上面兩幅圖片,大家思考一下,這兩幅圖片反映了社會主義陣營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對!從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那么,社會主義國家的發(fā)展與變化的具體歷程如何?這些正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探討的主題。
【講授新課】
蘇聯的發(fā)展、改革與解體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zhàn)后初期蘇聯的發(fā)展概況如何?有何弊端?
自主學習
1.戰(zhàn)后初期的發(fā)展
(1)發(fā)展: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取得了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相繼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弊端:蘇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yè)、輕工業(yè)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zhàn)后蘇聯有哪些改革?內容和結果如何?
自主學習
2.蘇聯的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①內容:
經濟:加大農業(yè)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yè)管理體制
政治:平反冤假錯案,強調市場調節(jié),改革干部制度;
②結果:
注入某些市場經濟成分,取得一些成效;推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國民經濟比例仍然嚴重失調。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內容:
在工業(yè)領域推行“集體領導”,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yè)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結果:
改革只是對傳統(tǒng)體制的修補,效果有限。執(zhí)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制作風日趨嚴重,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fā)展緩慢。
(3)戈爾巴喬夫改革
①內容:
經濟:承認新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
政治: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總統(tǒng)制和多黨制,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
②結果:
經濟改革收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裂主義興起,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3.蘇聯的解體
(1)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fā)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國也紛紛效仿。
(2)蘇聯解體:1991年8月19日,幾位蘇聯領導人發(fā)動政變,試圖阻止蘇聯分裂,很快失敗。同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圖片情境
視頻情境
播放視頻——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
合作探究
二戰(zhàn)后蘇聯經濟改革的不足及教訓
史料一 赫魯曉夫所進行的經濟管理體制改組作為戰(zhàn)后蘇聯經濟體制改革的開端,對后來的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應該承認赫魯曉夫是一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開拓者。他勇于突破舊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但是,他畢竟受到歷史局限性的束縛,對社會主義傳統(tǒng)經濟模式的弊病和社會主義經濟規(guī)律還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認識,因此也就不可能產生成熟的改革理論和思想。
——《蘇聯經濟體制改革史》
史料二 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認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
——一位蘇聯雜志主編諷刺戈爾巴喬夫
有人曾形象地說:“戈氏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span>
思考:(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魯曉夫改革的?
(2)史料二是如何看待戈爾巴喬夫改革的?
提示:(1)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理論上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維持原有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改革不會成功。
(2)戈爾巴喬夫剝卷心菜的過程就是其改革的過程,先改革經濟,未取得成效后轉向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倡導“民主化”“公開性”,實行多黨制,最后把問題全都暴露,導致蘇聯解體。“腫瘤”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揮向了黨的脖子”,體現了戈爾巴喬夫否定了黨的領導,否定了社會主義方向,從而造成蘇聯解體。
全面認識蘇聯解體的原因
1.蘇聯解體的原因
(1)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
(2)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zhàn)略。
(4)導火線:八一九事件。
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zhàn)后初期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成就與弊端?東歐國家又有何改革?
自主學習
1.東歐社會主義建設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并著手恢復經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2)弊端: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2.東歐改革
(1)南斯拉夫自治改革
①措施: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yè)和群眾積極性。
②評價:促進經濟發(fā)展,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國家的分裂埋下隱患。
(2)其他東歐國家的改革
①波蘭:1956—1960年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fā)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間國民收入和人民消費水平均顯著提高。
③民主德國:經濟穩(wěn)步增長,其經濟發(fā)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
圖片情境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東歐劇變發(fā)生的原因和表現如何?
自主學習
(1)原因: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20世紀80年代,蘇聯鼓勵東歐改革;西方“和平演變”戰(zhàn)略。
(2)表現
①總體:執(zhí)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迷失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
②具體: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相對平穩(wěn);羅馬尼亞發(fā)生流血沖突;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分為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南斯拉夫經過激烈內戰(zhàn),最終解體。
圖片情境
視頻情境
播放視頻——東歐劇變
中國社會主義的發(fā)展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社會主義建設又有何曲折探索?
自主學習
(1)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2)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①政治: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②經濟: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
(3)曲折探索:1956年進入全面大規(guī)模的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雖然經歷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方面巨大成就,為新時期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圖片情境
問題情境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如何開展的?有何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何意義?
自主學習
2.改革開放
(1)開端: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成就:到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農業(yè)現代化穩(wěn)步推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中共十九大激勵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3.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圖片情境
合作探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史料一 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各項農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國農業(yè)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促進農業(yè)從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著較大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轉化,從傳統(tǒng)農業(yè)向著現代農業(yè)轉化。……我們現在正進入城鄉(xiāng)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大發(fā)展的時期?!?983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
史料二 用農民的話來說:“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完成國家的,交足集體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農民取得對農產品的實際支配權。所以說這種辦法“責任明確,利益直接,方法簡單,群眾放心”。
思考:(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相關史實,從農業(yè)與市場關系變動的角度分析我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所產生的意義。
(2)根據史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性質還是公有的。
提示:(1)使農民獲得生產經營的自主權,極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注重農業(yè)的市場導向,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奠定基礎。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堅持公有制基礎上對集體經濟的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進行的改革,農民有生產、分配的自主權,但沒有土地的所有權。
【課堂小結】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