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應(yīng)愚谷能留柳,可獨衡山解識韓。
這首詩是北宋蘇東坡的所作。在北宋元祐九年(1094),大文豪蘇軾除定州知事去嶺南上任時路過臨城,在兩口村拜訪了北宋重臣官至工部侍郎、知樞密院事,好友王鬷的家人后,這時天氣忽然透徹起來,蘇東坡想到當(dāng)初去中山上任時,連日風(fēng)沙未能眺望太行,是一件憾事。不顧連日的疲勞,登上汦水岸的白云山,“西望太行,草木可數(shù),岡巒北走,崖谷秀杰。”心里感嘆:這難道是一個祥瑞的征兆嗎?于是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臨城道中作》。
古道旁的白云山是太行余脈,當(dāng)年蘇東坡登臨其上遠(yuǎn)眺太行勝景,天臺風(fēng)光。在此腳下,1988年7月的一天,當(dāng)?shù)卮迕裨卺巧缴祥_山鑿石,不一小心揭開白云山下的億萬年前之謎,這就是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AAAA級景區(qū)崆山白云洞。
白云洞中的鐘乳沿斷裂發(fā)育,溶孔、溶穴分布密集,形成透、漏、瘦、皺的太湖石狀徒型,有的如同“仙山瓊閣”,有的又像“靈山仙境”,還有的形似西湖的“三潭印月”,一步一景,一步一境,宛如迷宮,這里的石花、石筍、石管、石鐘乳、石帷幕、石瀑布、彩色石幔,千姿百態(tài),標(biāo)新立異,其豐度、密度、變化度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被專家們稱為“地下迷宮”。
溶洞景觀如人間,兼北國之雄渾,江南之靈秀,美不勝收;奇形怪狀的鐘乳垂幔如同“天堂”,形成了“仙鶴欲飛”“玉龍鉆天”等奇觀。溶洞的形成有數(shù)億年的歷史,就像一位歷盡蒼桑的老人,見證著臨城悠久歷史。
溶洞奇形怪狀的鐘乳景象讓我們想到臨城“后雪浪石”的發(fā)現(xiàn)。
雪浪石是蘇東坡在定州任上在當(dāng)?shù)匕l(fā)現(xiàn)的一種觀賞石,石頭產(chǎn)于太行山,石上黑白相間,線條流暢,黑者若懸崖峭壁,白者類雪花飛瀑,蘇東坡發(fā)現(xiàn)的這塊雪浪石被放置在雪浪亭中,他還將自己在定州的書齋命名為雪浪齋。
乾隆三十一年,趙州知州李文耀來到臨城,在白云山附近發(fā)現(xiàn)一塊白色太湖石,這塊石頭為石灰?guī)r狀多孔結(jié)構(gòu),高一丈許,在石上還鐫刻有篆書“雪浪”二字。李知州知道乾隆皇帝十分酷愛奇石,上奏移置到皇家宮苑。乾隆皇帝聞奏龍顏大悅,下旨遷石于眾春園,并撰寫了一篇《御制雪浪石記》記述此事,因有蘇東坡發(fā)現(xiàn)的雪浪石在前,故御題為“后雪浪石”。這就是臨城后雪浪石的故事。
臨城崆山白云洞,與周邊的天臺山、小天池等地被景觀被國內(nèi)外洞穴專家贊譽為“北方一大奇觀”、“地下巖溶造型博物館”和“世界喀斯特風(fēng)景洞穴世博園”。2 0 0 5年,白云洞等景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評定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
這里的奇特地質(zhì)現(xiàn)象和迷宮般的溶洞,引來了對溶洞的旅游開發(fā),為了增加歷史文脈。開發(fā)時特意將明代萬歷二十五年,臨城知縣摹刻的蘇軾《前赤壁賦》從汦河大堤遷移到崆山白云洞碑廓,以紀(jì)念蘇軾在此登山感懷的故事。這方記載著蘇東坡洋洋文思的石碑,那其中的“驚濤拍岸,激起千堆雪”的詩句,讓人時時回憶起他在臨城短暫停留的時刻,去解讀、詮釋他給臨城留下的詩文美談。
溶洞景觀也引來了天南海北的游人,我們每每看到奇妙變化的的太行地質(zhì)景觀,就會想起乾隆皇帝為所寫的詩句: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岳爭雄尊。
飛狐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帳,崩崖鑿斷開土門。
朅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
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繞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
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夢,故國山水聊心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