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河北南部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和河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西邊的太行山,隆起的臺地是中原地區(qū)的南北大通道,有學者們稱這條通道為海拔五十米黃金線。而在這條黃金線以東的地區(qū),是浩渺的黃河和由黃河而生成的大陸澤;自先秦以來,在此通道上有著數(shù)座與中華歷史相聯(lián)系的古都城池,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緊緊的聯(lián)系起來。當這條大河遷移后,冀南大地上遺留下來密集的水網(wǎng)河流,自那個時期后,這個河流也成為溝通村邑、城市、氏族生活、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通道。
自然河流之間的土地與之這里的百姓,創(chuàng)造了文化,繁榮了經(jīng)濟,提高了生活品質(zhì),田園安逸生活積累,又使成為戰(zhàn)爭兼并的理由。自私有制產(chǎn)生以來,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導致的中原逐鹿,一度戰(zhàn)亂一度平靜,一度破壞一度發(fā)展,就這樣循環(huán)了N個輪回。
在發(fā)展過程中,人總要尋找自己的快捷發(fā)展的出口,歷史進程到隋代,一個昏庸的帝王辦了一件偉大的事,這就是隋運河的開鑿。這條大河的開鑿讓浪漫的詩人用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評價,唐代詩人李敬方詠道: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同期的詩人皮日休曰: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隋代的大運河分為四條人工渠,這四條人工渠即為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合稱為大運河。因為隋煬帝開鑿在當時又稱御河,這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用人工渠將之間的河流進行溝通,在運河上開槽運,成為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曾寫過在運河渡上的《送別》詩: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從這首詩中可以想象到大運河兩岸的景色,那是大運河剛剛解凍,兩岸一株株楊柳樹吐著新綠,渡口上出行的人很多,所以送別時攀折柳枝也不那么方便,這是因為送別人的太多的緣故。
二
運河的開鑿聯(lián)通沿岸很多城市,這樣給沿途泊來文化、帶來發(fā)展。邢臺境內(nèi)大運河自臨西尖冢流入,沿臨西、清河兩縣邊界北去,于清河渡口驛出境,是冀魯兩省的邊境河流,境內(nèi)長58公里。當?shù)氐睦习傩粘Uf:“運河之水天上來,五十八(公)里過邢臺?!倍吓_境內(nèi)的臨西縣(清)與清河縣(貝州)被譽為“流成的城鎮(zhèn),漂來的臨清”。
隋唐大運河河北境內(nèi)主要為永濟渠。永濟是指唐代的永濟縣,而不是今天山西的永濟縣。此縣在今天的臨西縣,古臨清州的西南,《元和郡縣圖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貝州》:“永濟縣,本漢貝丘縣地,臨清縣之南偏,大歷七年,田承嗣奏于張橋行市置,西井永濟渠,故以為名?!庇纱丝芍罎膩須v。
宋代著名文人、政治家王安石沿大運河至臨清永濟渠時寫下一首《永濟道中》,詩說:
燈火匆匆出館陶,回看永濟日出高。
已聞空舍鳥烏樂,更覺荒城人馬勞。
客路光陰真棄置,春風邊塞只蕭騷。
辛夷花下烏塘尾,握手何時敘汝曹。
永濟渠,是隋煬帝在完成通濟渠、山陽瀆之后,又決定在黃河以北再開一條運河,這條運河即為永濟渠。
隋大業(yè)四年(608)春正月,"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永濟渠分為南北兩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經(jīng)今河南新鄉(xiāng)、汲縣、滑縣、內(nèi)黃等縣進入河北省的魏縣、大名、館陶之后,進入邢臺境內(nèi)的臨西和清河縣。再出河北入山東省的武城、德州后又折入河北省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抵達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經(jīng)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達涿郡(今北京市境)。王安石的這首詩正是他出館陶縣后進入臨西(清)時寫的一首詩作。永濟渠歷史上還有許多名字,在唐代詩人的詩作中可知還有“白渠”、“白水”、“清河”、“清川”、“淇水”等水路雅稱,實際上指的就是永濟渠。
永濟渠的河道古來有之,《水經(jīng)注》等地理著作曾記載說,永濟渠是漢魏以來的舊河道?!队碡曞F指》卷十三下說:“永濟渠,即古之清河,《漢志》之國水,《水經(jīng)》之清、淇二水。曹公自枋頭遏其水為白溝,一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一名御河,今稱衛(wèi)河者也。”這條古河道在臨西(清)、清河縣都有流淌的遺跡。
臨西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邢臺市東南端,衛(wèi)運河中游左岸。西望太行,東瞻岱岳,地處冀魯平原腹地,是兩省三市四縣交界之地。東臨衛(wèi)運河,南鄰館陶,西接丘縣,北銜威縣、清河,縣境橫寬34公里,縱長19公里,總面積542平方公里,縣城駐地臨西鎮(zhèn)。臨西交通便利,是溝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四省的交通咽喉。
當年,大詩人李白也是通過大運河經(jīng)臨西(清)來到巨鹿郡的沙丘城,寫下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這首詩將大運河周邊的地理環(huán)境交待的十分清楚,同時這首詩也是運河文化交融的證據(jù)。
臨西縣的治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地點。有“水東臨清”和“水西臨清”兩個地名之說。水,是指大運河的永濟渠。歷史上在臨清倉上有兩次設置,一次是后趙建平元年,即公元330年“水東臨清”,另一次是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即公元497年建“水西臨清”。水西、水東兩個城址之間有永濟渠南北穿過。到了金天會五年(1127)因水患,臨清城東遷四十里于今臨清市南舊縣設立治所,為此有了今天山東臨清之說。以后趙臨清城為例,文獻記載:臨清建于后趙建平元年(石勒在臥??邮荚O建臨清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至金天會五年(1127年),在月洼寺南設臨清縣。今倉上有古臨清遺址。是北魏至金代的古文化遺址。古城長方形,南北長6華里,東西寬3華里,呈長方形。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城墻基礎寬15米,殘高1米,夯土層明顯。城內(nèi)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主要有:古縣衙、鐘鼓樓、文廟、奶奶廟、凈域寺等。
在臨清縣古城遺址曾出土大量陶瓷殘片,有漢、魏時期的,更多是唐宋兩個朝代的瓷片。唐代瓷片以黃釉瓷器為主,還有邢窯和越窯的青瓷和白瓷。其中發(fā)現(xiàn)有邢窯的三彩瓷器。宋代時的瓷器殘片更為豐富,這些殘片分屬到當時的磁州窯、建窯、吉州窯、臨汝窯、景德鎮(zhèn)窯、定窯等六大窯系。
談到窖系不得不說臨清磚。自永樂明朱棣遷都北京,欽定臨清州燒制的城磚為貢磚,并借助水運運往京城。在臨西我們可以聽到貢磚窯“舊有七十二窯”之說,今天臨西的陳窯村官窯遺址就是貢磚窯址之一,在這里還可以欣賞到明清兩朝不同時期燒制的貢磚。
北宋之后,金朝政府也十分重視對大運河的治理,當時所經(jīng)之州縣的長官皆加管河之官銜,如恩州(今武成縣北)長官加“提控漕河事”,臨清(今臨清市南)等地長官均加“官勾漕河事”,負責養(yǎng)護河堤、督云運漕糧。
運河在臨西境內(nèi)設有碼頭。一個是尖冢碼頭,一個是丁家碼頭。
尖冢碼頭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之一。因有"順河迎流,單堤陡岸"的河道地理優(yōu)勢,所以,又逐漸發(fā)展成為較大的河運碼頭重鎮(zhèn)。清代早年及其以后,漕運更加繁忙,運河上,滿載木材、煤炭、糧食、棉花、瓷器、鹽、鐵、白灰、雞蛋、山貨、石材等貨物的船只往來如棱,絡繹不絕。尖冢,因河而興,也因河而衰。
丁家碼頭位于臨西縣今東棗園村正東的衛(wèi)運河直彎處,有“單堤陡岸、臨河無坡、背河低坑”的地理優(yōu)勢,故丁姓祖先選擇在此地建立碼頭。丁家碼頭設立后,在此裝卸貨物的船只很多,所卸貨物多為煤炭、石灰、木材、瓷器、鹽類等物資。裝船外運的貨物多為糧食、棉花等當?shù)剞r(nóng)副產(chǎn)品。
明代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有一首詩說是這樣描寫當時的運河與臨清(西):
十里人家兩岸分,層樓高棟入青云,
官船賈舶紛紛過,擊鼓鳴鑼處處聞。
折岸驚流此地回,濤聲日夜響春雷;
城中煙火千家集,江上帆檣萬斛來。
在這首詩中,我們仿佛看到了那時運河兩岸人家臨河而居,運河豎起千帆萬影,臨西(清)城高樓林立,街巷中還可以聽到官員到時的鳴鑼開道的聲音,過往的大小船只穿梭繁忙的碼頭的景象。
三
在隋唐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兩條文化大動脈的交匯點上有一座千年古城,這座城市以上古的青河命名為清河。古青河在遠古時期位于大陸澤腹地,宋代司馬光《鯀堤》詩:
東郡鯀堤古,向來煙火疏。
堤封百里遠,生齒萬余家。
在今清河縣大堤村北行至今邢、清公路北轉(zhuǎn)又西折,到威縣可以看到一段大堤堤上部寬“五丈有奇,堤高兩丈有奇”,氣勢雄偉,莽莽蒼蒼,象是一條巨龍蜿蜒向前。
鯀堤內(nèi)的古黃河水在華北大地上任意流動,到了春秋時期終于脫離原有的河道遷徙了,形成了一條條河道,當時吳國的夫差為了北上與齊國進行交戰(zhàn),欲將歷史上一些自然河流進行人工連通,決定開鑿一條邗溝,這就是大運河的前身,《左傳》說:“吳城邗,溝通江淮?!笔窌€用了“舉鍤如云”四個字對當時勞動場面進行了記錄。漢代時對運河再次進行開挖,班固在《西都賦》這樣描寫槽渠“泛舟山東,控引淮、湖,與海通波”。曹魏時期,先后又開鑿了白溝、平虜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特別是白溝等渠的開鑿,使河北的水路溝通形成了運河槽運網(wǎng)絡,便利了平原地區(qū)水路運輸。在《漢書》地理志及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記錄著一條西漢開鑿的人工河——太白渠,是引滹沱河通洨水入河水(黃河故道)。
清河水域資料豐富,其風光十分的美麗,特別是在低洼處種植大量的蓮花,“蓮沼并蒂”成為古清河八景之一。明代進士管昌詩:
一帶高冢御河濱,故考相傳耿貴人。
千載淑魂應有意,月明處處現(xiàn)前身。
清人楊一峰在題詠古蓮池時也歌道:池荷千頃葉田田,漢苑宮娥好放船。并蒂花簪香不斷,誣傳大乙又乘蓮。
清河是古代交通重要的樞紐城市。隋唐時期,這里成為北方重要的物資儲備地,被史書譽為“天下北庫”。
清河有古貝州城,是北周時期初建置治所。唐沿古制并發(fā)揮了運河的漕運能力,在此設立“天下北庫”。《資治通鑒》記載:開元盛世時期,貝州有物資“布三百余萬匹,帛八十余萬匹,錢三十余萬緡,糧三十余萬擔”?!额侓敼袪睢分姓f“國家舊制,江淮郡租布儲于清河,以備北軍費用,為日久矣,相傳為天下北庫”,其“甲杖藏于庫內(nèi)五十余萬,編戶七十萬,見丁十余萬”。江淮錢糧、棉帛、盔甲、兵器等軍用物資和賑災物品都匯聚到此,特別是平叛安史之亂時,天下北庫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梢赃@樣說,隋唐的貝州物富人多,是運河兩岸不可小覷的中等城市。
元代時,太保劉秉忠奉旨建筑大都,為了保證南北漕運的暢通,設計了從北京什剎海到杭州的水道,并讓他的學生郭守敬對水道進行勘察,1281年開通150多里的濟州河。1289年開會通河。1291年,又按照郭守敬設計的方案開鑿了164里的通惠河。實現(xiàn)了南北動脈的直線連通,形成了今天的大運河。
在邢臺大運河段我們可以看到保留著大量的水閘,如運河水閘的設計與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有著密切關系。
郭守敬在考察大運河水路時,發(fā)展河北與山東段的地勢落差比較大,最大的“落差為九十尺?!彼麑@種現(xiàn)象首次稱之為“海拔”概念,“度高低,分遠邇,以節(jié)蓄泄”,運用海拔在運河上設閘壩控制水量,確保了漕運暢通。郭守敬的海拔概念比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早560年。閘壩控制水量行船被譽為世界水利史上奇跡,今天,這一科學創(chuàng)舉在三峽大壩建設時又一次得到采用。
當時著名商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游記》京杭大運河是這樣評價的:“這條交通線,是由許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條又寬又深的運河組成的。這條運河,是根據(jù)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夠從一條大河轉(zhuǎn)入另一條大河,以便從江南直達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于海?!?/span>
《金瓶梅》第九十二回寫道:“這臨清閘上,是個熱鬧繁華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船只聚會之所,車輛輻輳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睆拿鑼懣梢砸部梢钥闯觥督鹌棵贰纷髡吖P下的臨清運河閘繁華之至。
《清河縣志》說:“御河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油坊鎮(zhèn),由河工縣丞管理,南運河西岸堤工,南自臨清州境鹽店村走北至夏津縣境牛家墳止?!?/span>
明代詩人在清河懷古,看到這自古以來的水脈后發(fā)出了:
一脈南來發(fā)衛(wèi)泉,漫邀汶水其朝天;
誰知千古隋煬帝,為我皇朝浚巨川。
古代的大運河,成就了南北,繁榮了一個個城市,自隋代到明清是南北交通大動脈,在這沿線的城市里,盛開著文明,傳遞著文化,在唐代、在元代、在今天其價值巨大。
邢臺有歌謠“運河古渡數(shù)臨清(臨西、清河)”,在清河渡口驛至油坊段就發(fā)現(xiàn)大運河寺廟遺址、古村落遺址、古驛站、沉船遺址等7處。轄區(qū)內(nèi)的油坊鎮(zhèn)現(xiàn)存油坊碼頭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運河河北段僅存的磚砌碼頭。
碼頭位于清河縣城東南偏北15公里處的油坊村東側,與夏津縣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弘治年間,用青磚壘砌,輔以干砌石、漿砌石以及少量紅磚,挑臺處或鋪青石或用青磚壘砌。今遺留共有六處:煤炭碼頭、糧食碼頭、鹽品碼頭、百貨果品碼頭、渡口碼頭等。
在油坊古渡口還有鎮(zhèn)山西會館。會館為明末清初山西人建設,位于清河縣油坊村南部,坐西向東,臨河而立,正門為三間牌樓,正房十二間,和古戲樓一座,建筑飛檐斗拱式建筑,上嵌琉璃瓦。
因碼頭而興起的油坊古鎮(zhèn),源于明代村民王充德在此開設油坊而起,后發(fā)展成為小村落,隨著漕運的興盛,油坊村依運河西岸自然走勢而建,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三里南北大街、二里東西大街的水路重鎮(zhèn)。在1949年前人口已超過2000人,姓氏百余個,有各種貨棧,店鋪200多家,其中有益慶和鹽店、聚源砟炭行、協(xié)記煙鋪、同泰昌當鋪、茂芳茶館等多家老字號,有山西人創(chuàng)辦的“山西會館”,碼頭北二里還建有崇興寺。古鎮(zhèn)設一六集日、以及三月初六、四月初六、九月二十六三個古農(nóng)貿(mào)會。每逢集會,人山人海,車水馬龍,交易異常繁忙,油坊碼頭古鎮(zhèn)有“清河小上海”之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