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下午,由百度自動駕駛部主辦,佐思產(chǎn)研、佐智汽車承辦的第三期《Hello Apollo,自動駕駛公開課》在車庫咖啡成功舉辦。百度無人車定位技術負責人萬國偉,設計并搭建了Apollo多傳感器融合定位系統(tǒng),在公開課上介紹了《Apollo2.0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模塊》。Apollo2.0的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模塊自適應地使用GNSS、LiDAR及IMU等傳感器,在許多有挑戰(zhàn)的場景(例如市區(qū)、隧道等)都達到了厘米級定位。
萬國偉 百度無人車定位技術負責人
下面是《Apollo2.0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模塊》公開課的詳細介紹:
L4/L5無人車為什么需要精確的定位系統(tǒng)?精確是指厘米級,也就是說10厘米以內(nèi)。如果人開車的話,會關注什么?我們會關注車道線、道路指示牌、紅綠燈這些交通標識,路邊馬路牙子、路邊柱子,建筑物,這些都是場景中的靜態(tài)物體,關注它們是因為人需要知道車的可行使范圍、以及需要規(guī)劃車的行駛路徑。我們還會關注一些動態(tài)的物體,比如對面開過來的摩托車。
定位系統(tǒng)可以與高精地圖配合提供靜態(tài)場景感知,可將感知得到的動態(tài)物體正確放入靜態(tài)場景,而位置和姿態(tài)用于路徑規(guī)劃和車輛控制。因此定位系統(tǒng)對于無人駕駛至關重要。
而要獲得精確的定位,也面臨很多挑戰(zhàn),譬如:定位需要非常高精度和高魯棒性;GPS信號遇到阻隔會引起信號丟失;在復雜的城市環(huán)境中,由于建筑物和植物的存在,引起多鏡效應導致定位不準;由于天氣情況,或者人為修繕,會導致定位精度不高。
了解了定位系統(tǒng)的重要性,我們來看看定位技術的分類。
從定位方式上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基于信號的定位,它的代表就是GNSS,其實就是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第二類,航跡推算,依靠IMU等,根據(jù)上一時刻的位置和方位推斷現(xiàn)在的位置和方位;第三類是環(huán)境特征匹配,基于Lidar的定位,用我們觀測到的特征和數(shù)據(jù)庫里的特征和存儲的特征進行匹配,得到現(xiàn)在車的位置和姿態(tài)。
這三種定位方式各有優(yōu)劣。第一種衛(wèi)星定位,RTK差分技術出現(xiàn)后,精度穩(wěn)步提高。差分技術,是在一個精確的已知位置(基站)上安裝GNSS監(jiān)測接收機,計算得到基站與GNSS衛(wèi)星的距離校正。差分分為位置差分和距離差分。RTK差分可以達到厘米級定位。RTK存在的問題有:基站鋪設成本較高;非常依賴衛(wèi)星數(shù)量,比如在一些橋洞和高樓大廈的環(huán)境下,可視的衛(wèi)星數(shù)量會急劇下降;容易受到電磁環(huán)境干擾。在受到遮擋時,信號丟失,沒有辦法做定位。
第二種捷聯(lián)慣性導航( SINS),是利用慣性測量元件(陀螺儀、加速度計)測量得到的載體相對于慣性空間角運動和線運動參數(shù),經(jīng)過慣性導航解算得到載體的速度、位置、姿態(tài)。捷聯(lián)是相對于平臺來說的。慣性測量單元(IMU)主要由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組成。加速度計能夠測量出載體相對于慣性空間所受的力;陀螺儀能夠測量出載體沿陀螺儀軸向的旋轉角速度或旋轉增量。IMU是慣性導航系統(tǒng)的基礎,直接決定了慣性導航系統(tǒng)所能夠達到的精度。
慣性導航(簡稱慣導)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以牛頓力學定律為基礎。慣導系統(tǒng)的價格很高。慣導系統(tǒng)通過陀螺儀獲知航向和姿態(tài)角,通過加速度得到速度,進而形成導航坐標系;通過速度得到位移,可以得到六自由度的信息。優(yōu)點是輸出頻率非常高,短時精度高,缺點就是誤差隨著時間累積。
第三種激光定位,要預先制作定位地圖,不管是3D的還是2D地圖。激光點云定位一般預先制作地圖,然后用車上的實時點云和地圖進行匹配,來計算激光雷達的位置和姿態(tài),再通過激光雷達與IMU之間的外參,得到IMU的位置和姿態(tài)。匹配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是基于3D點云匹配的ICP方法,也可以是我們這里給出的基于2D概率地圖的直方圖濾波器匹配定位。激光定位的優(yōu)點是在沒有GPS情況下可以工作,魯棒性比較好;缺點就是需要預先制作地圖,同時要定期更新地圖(因為環(huán)境會發(fā)生變化),雨雪天氣也會受到影響(因為Lidar被折射的比較多,收到的點云數(shù)據(jù)變少)。
基于以上三種定位技術,百度提出多傳感器融合的定位系統(tǒng),既做到優(yōu)勢互補,也提高了穩(wěn)定性,增強了定位精度。
定位技術橫跨好幾個專業(yè),包括測繪、導航、計算機視覺知識、以及點云處理的知識。
Apollo2.0的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模塊的框架如下圖所示:
左邊列出了定位模塊依賴的硬件以及數(shù)據(jù),包括慣性測量單元IMU、車端天線、基站、激光雷達、以及定位地圖;
中間是GNSS定位以及激光點云定位模塊,GNSS定位輸出位置及速度信息,點云定位輸出位置及航向角信息;
右邊是融合框架,融合框架包括兩部分:慣性導航解算、Kalman濾波;
融合定位的結果會反過來用于GNSS定位和點云定位的預測;
融合定位的輸出是一個6-dof的位置和姿態(tài),以及協(xié)方差矩陣。
先介紹點云定位子模塊。
點云定位的輸入是融合定位提供的預測位置和姿態(tài)、以及激光雷達的點云。點云定位主要包含有兩個步驟:航向角優(yōu)化、(x, y)計算,分別對應圖像對齊、SSD-HF(直方圖濾波器)兩個部分。點云定位會輸出x, y, z, yaw,z是通過定位地圖來獲取的。
關于點云定位,它有三個輸入:融合定位提供的預測姿態(tài)、Lidar點云、定位地圖。在點云子模塊中包含兩個功能:yaw優(yōu)化和XY計算。Yaw優(yōu)化用到了圖像對齊,XY計算用了濾波器,最后會輸出XY和yaw,也輸出了一個Z。
先介紹XY怎么做,百度的方法是基于直方圖濾波器,就是SSD。SSD是Sum ofSquared Difference,是一種常用的度量方法,也叫差方和。
把每個激光點的反射值或者高度值和定位地圖對應值相減,然后把差的平方加起來,每個度量值越小說明位置匹配的越好。
怎么匹配多個位置?我們用二維直方圖濾波器,將其中心放在預測姿態(tài)(x0, y0),濾波器一般選擇21*21,那么搜索的范圍就是2.6米* 2.6米,需要計算441個位置的SSD值。
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匹配的比較好,比較好的就是紅色值,比較差的是藍色,綠色是過渡。
在直方圖濾波器計算前,我們會對yaw做一次優(yōu)化。
yaw的優(yōu)化,即對航向角的優(yōu)化。因為融合定位的時候很容易產(chǎn)生角度的誤差,如果用低端的IMU更容易產(chǎn)生,尤其是最開始的時候誤差非常大。在航向角有1.5度誤差的時候,明顯的看出來已經(jīng)有較大偏差,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偏差?這個時候我們要做航向角的優(yōu)化,如果不做,直接做SSD直方圖分布,可以看到它會集中在一個區(qū)域,經(jīng)過平均以后,位置大概在另一區(qū)域,和真值差了一米多,那就偏了。處理方法用的是圖像處理Lucas-Kanade算法,主要是做圖像的對齊。
對于反射值和高度值,做匹配的時候怎么聯(lián)合起來?比如:左邊有一個路段,反射值和匹配值經(jīng)過平均以后,得到的位置會偏的很多,這時高度值定位非常好。用固定的方法加在一塊,仍然得不到很好的分布,所以我們采用了自適應融合的方式,也就是說反射值和高度值分別計算直方圖分布,由直方圖分布的優(yōu)劣來決定其權重。
我再舉另一個例子,這是真實的路測例子,在掃描地圖的時候路是這樣的,后來他們重新鋪設了,定位的時候只用反射值就會有誤差。紅色的是真值,藍色是定位的結果。如下圖左邊所示,紅色藍色偏離的很厲害,這是非常危險的。調成固定權重的模式會好一點,如果采用自適應權重,則非常吻合。
下面我們介紹GNSS-RTK定位。
現(xiàn)在慣導芯片一般都會配一個板卡(NovAtel也賣這樣的板卡),直接集成了RTK的定位結果。為什么我們還需要自己開發(fā)GNSS-RTK呢? 從系統(tǒng)的角度考慮,需要每個子模塊都是可控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給出一個定位結果偏了,但給出的方差很小,也就是置信度很高。我們是沒辦法知道原因的。
簡單說一下它的原理,用GNSS天線獲得車載原始的觀測數(shù)據(jù),通過3G、4G數(shù)據(jù)傳輸?shù)玫交镜脑加^測,先做一個基于RAIM的車輛單點定位。單點定位的時候我們只知道大概的位置,再找基站和天線的共視星,然后做單差和雙差。
單差是通過單差偽距和載波觀測值作為EKF的時間更新,雙差是構建雙差模糊度與協(xié)方差,之后使用LAMBDA固定雙差模糊度,然后使用固定模糊度后的載波完成量測更新。最后做融合定位。
上圖中,RAIM是根據(jù)用戶接收機的多余觀測值監(jiān)測用戶定位結果的完好性,其目的是在導航過程中檢測出發(fā)生故障的衛(wèi)星,并保障導航定位精度。LAMBDA方法是指Least-squares AMBiguityDecorrelation Adjustment。
接下來我們介紹慣性導航及融合定位。
我們引入幾個坐標系,第一個是慣性坐標系(ECI),z軸是地球自轉軸,x,y在赤道平面,x, y不隨地球自轉;第二個是地心地固坐標系(ECEF),第三個是導航坐標系,第四個是載體坐標系。IMU的比力和角速度測量都是載體坐標系在慣性坐標系下的測量。一般情況下,都會建立一個導航坐標系,在導航坐標系下進行位置和姿態(tài)輸出。(比力:加速度計測量的不是載體的運動加速度,而是載體相對慣性空間的絕對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之和,稱作“比力”。)
在這里我們簡化一下,只考慮載體坐標系和慣性坐標系。
我們來解釋一下導航解算的原理,它分下面幾步:
1. 姿態(tài)更新,對陀螺儀輸出的角速度進行積分得到姿態(tài)增量,疊加到上次的姿態(tài)上;
2. 比力坐標轉換,是從IMU載體坐標系到位置、速度求解坐標系(慣性坐標系);
3. 速度更新,速度這一步需要考慮重力加速度的去除,得到慣性系下的加速度,通過積分得到速度;
4. 位置更新,通過積分得到位置。
在慣性導航中,提到了導航方程的每一次迭代都需要利用上一次的導航結果作為初始值,因此在使用慣導之前必須進行初始化。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信息需要外部提供,一般是GNSS。
姿態(tài)對準是指得到IMU的roll,pitch, yaw;roll, pitch的對準過程一般稱為調平:當車靜止時,加速度計測量的比力僅由重力導致,可以通過f=C*g來求解;對于非常高精度的IMU可通過羅經(jīng)對準的方式,車靜止,通過測量載體系中的地球自轉來確定載體的方位(yaw)。
對于車上使用的IMU,沒那么高等級,一般采用兩種方式:車直線跑起來,用從GNSS獲取的速度方向來估計航向;第二種方式是采用雙天線GNSS,通過兩個位置連線來計算航向。
介紹完GNSS定位、點云定位以及慣性導航解算以后,我們看這幾個模塊怎么融合到一起。這里使用了Kalman濾波器的松耦合,意思就是我們只用了位置、姿態(tài)和速度做融合。
我們使用松耦合的方式把慣性導航解算、GNSS定位、點云定位三個子模塊融合在一起。松耦合的數(shù)據(jù)只有位置、速度、姿態(tài),緊耦合會包括GNSS的導航參數(shù)、定位中的偽距、距離變化等。
我們使用了一個誤差卡爾曼濾波器,慣性導航解算的結果用于kalman濾波器的時間更新,也就是預測;而GNSS、點云定位結果用于kalman濾波器的量測更新。
Kalman濾波會輸出位置、速度、姿態(tài)的誤差用來修正慣導模塊,IMU期間誤差用來補償IMU原始數(shù)據(jù)。
這里單獨把我們所做的Kalman濾波拿出來,如果做GNSS定位輸出和點云定位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GNSS定位非???,只要有原始消息就可以快速解算,但是點云定位的時間比較長,需要幾十毫秒甚至上百毫秒,會出問題。也就是我們先收到的消息解算時間很長,才會有結果,會造成量測更新的亂序。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是用了兩個濾波器,一個濾波器是Filter1,主要是做時間更新,實時的對外提供服務;量測更新是Filter2,我們會把Filter1的狀態(tài)拷貝過來做量測更新,還會補齊最新時刻,用的是時間更新的方式,最后用Filter2代替Filter1,這樣就解決了時間戳亂序的問題。
參考的論文如下:
· Robustand Precise Vehicle Localization based on Multi-sensor Fusion in Diverse CityScenes, ICRA, 2018.
· https://arxiv.org/abs/1711.05805
對GNSS及慣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這兩本書:
· 《Principles of GNSS, Inertial, and Multisensor Integrated NavigationSystems(Second Edition)》
· 《GNSS與慣性及多傳感器組合導航系統(tǒng)原理》,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下面介紹Apollo2.0中定位的使用。在Apollo工程中,我們提供了一鍵式定位地圖制作,是在(Apollo-scripts/msf/simple/map/creator.sh)。提供的是簡單制圖工具,當RTK不準時,做出來的圖是模糊的。因為做圖是很復雜的,Apollo2.0沒有提供做圖的功能,但是給它一個pose準確的文件,它可以幫你做出定位地圖。
下面介紹一下使用方式。要使用Apollo2.0中的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模塊,需要將localization_type設置為MSF;MSF定位也有多種定位模式:可以在localization/conf/localization.conf文件中設置。
下圖是測試案例,首先是在中關村測試的。第一幅圖樓比較多,所以信號遮擋比較厲害,第二幅圖有很多高的樹,對道路有遮擋,信號也特別差,這兩個都算是弱GPS環(huán)境。另一個測試是在橋洞和地下車庫的環(huán)境,橋洞剛開始有信號,之后丟失了,但是依然會跑得很好。大家可以看到GPS已經(jīng)飛掉了,我們的定位仍然很準。車庫沒有GPS,只有Lidar定位,但定位系統(tǒng)在車庫里也可以工作。
提問1:想咨詢您三個問題,第一是我們都知道需要高精度定位,百度也選擇精度比較高的系統(tǒng),你們認為L4、L5級別的自動駕駛到底需要哪個級別的傳感器?對它的精度有沒有量化的指標?第二個問題,您剛才講到的濾波模型中,我想請教有沒有考慮車輛約束,因為我們主要運用在車上,(能否)利用轉向模型等來輔助它的解算濾波器?第三個問題是關于功能安全,這方面你的定位系統(tǒng)有沒有考慮?
萬國偉:第一個問題,除了高端的定位系統(tǒng),我們現(xiàn)在也在做低端的IMU融合定位,價格是萬元級,定位結果也很好。第二個問題,你說的應用于車輛約束的條件,我們是有所考慮的。如果某個模型需要和我們的濾波模型放到一起,我們要在數(shù)學上推導通了才能應用。我們也做了簡單的實驗,主要是對橫向的約束,車行駛過程一般不可能出現(xiàn)大的橫向偏離,假設它的橫向偏離非常小,這做了約束,但是方式比較簡單,也是在濾波器的考慮范圍內(nèi)。你說的整車(橫向偏離)運動模型我們還沒有考慮,這是很好的方向。
第三個問題,關于主動安全,我們有專門的安全團隊負責。我主要負責定位系統(tǒng),我會告訴我的上下游模塊現(xiàn)在是不是有問題,會對顯示界面提示,還會做監(jiān)管的措施。我們的定位模塊主要輸出自己的數(shù)據(jù)和狀態(tài)。
提問2:剛才你說的幾種定位模式,在激光雷達加慣導時的濾波模型,和之前的GPS融合一樣嗎?
萬國偉:是一樣的。我介紹了松耦合的結構,量測更新不區(qū)分GNSS和Lidar定位,完全可以做。
提問3:在點云定位中,會有定位不準的情況嗎?
萬國偉:點云定位在環(huán)境匹配的失敗,會有,但是我們會輸出點云定位的置信度,置信度比較低時,卡爾曼濾波對量測更新采信度特別低。
提問4:如果在惡劣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幾十秒甚至幾分鐘,定位會失敗嗎?
萬國偉:你說的惡劣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提問5:比如周邊有大車。
萬國偉:有大車的情況下,之前沒有用自適應融合時,會出現(xiàn)定位失??;用了自適應算法以后明顯提高很多。
提問6:Intensity會隨著激光看到的距離甚至角度有改變,不同的激光對同一個物體也有變化,我想問一下怎么做到類似情況的處理?
萬國偉:有很多方式可以處理這種事情,比如做反射值標定。據(jù)你事先采集的場景,然后把數(shù)據(jù)合到一起,用比較準的pose投到上面,每根線做標定,相當于你給0到255的顏色值都返回標定以后的反射值。但是目前我們沒有用在模塊里,因為一般沒有太大的影響,加上我們用了高度值以后,兩者融合后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
提問7:剛才提到會有多徑的情況,據(jù)我了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可能GPS會給你反饋,即使發(fā)生多鏡情況還可能給你返回精度特別高的信息,比如它的協(xié)方差特別小。
萬國偉:你說的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是它不是非常頻繁的出現(xiàn),是偶發(fā)。這會給我們產(chǎn)生比較大的影響,雖然這個概率特別低,所以我們自己做了一套GNSS定位模塊,我們想通過自己的模塊去看為什么會發(fā)生那樣的情況,我們?nèi)フ宜挠^測量特征去剔除這樣的情況。我們不需要你時時刻刻都很準,但是你不準的時候要告訴我們,因為我們還有Lidar定位。。
提問8:比如在山洞里,可能只有左右方向的約束,前后沒有,往前走一米可能還是一模一樣的特征,你們遇到走山洞情況怎么處理的?
萬國偉
萬國偉:橋洞我們也跑過,高度約束只能左右,前后卡的不是很好。但是我們走過的橋洞,地上都會有車道線,反射值給它前后的約束、縱向約束特別好,也可以過去,就算是沒有這些特征,慣導平滑也會做得特別好。來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