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于母,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子之于母,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列孔融罪狀令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虛名,少于核實,見融浮艷,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fù)察其亂俗也。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融論,以為父母與人無親,譬若缻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馀人。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雖肆市朝,猶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諸軍將校掾?qū)?,皆使聞見?/h3>這是建安十三年曹操給孔融的死刑判決書。文中羅列孔融的主要罪狀有二:宣揚父母于子無親;主張如果父親不肖,那么寧愿在饑荒時把吃的送給別人。這違反了天道,敗壞了倫理,影響惡劣,棄市都難罰其罪,所以有必要廣為告之,消除影響。
此孔融就是那位以四歲讓梨而聞名的孔融,字文舉,孔子第二十世孫??资虾笠嵩趺磿`背儒家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這個罪名很有點蹊蹺。俗話說。三歲看老??兹谒臍q便能謙讓兄弟,算是對儒家倫理道德有先悟了;十三歲便因父亡而悲傷過度,要人扶著才能站立,州里人都贊揚他的“孝”;十六歲因與兄爭攬包庇逃犯——名士張儉的罪名聲名大震。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后卻宣揚“違天反道,敗倫亂理”的歪理邪說,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探究。
如果我們跳出儒家的倫理規(guī)范之外,站在客觀實際的立場上,就不能不承認這歪理邪說自有它的部分合理性??兹诘牡谝粋€罪狀,在同僚路粹彈賅他的奏文中有詳述:“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fù)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意思是說,父親對于孩子,并沒有什么親恩,因為他并不是為了生這孩子而生他,而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情欲;孩子對于母親,也不必懷恩,因為這就像把東西暫時寄放在瓶中,東西一拿出來,就跟瓶子沒什么關(guān)系了。的確,孩子是人的性欲本能和種族延續(xù)本能的產(chǎn)物。但孔融似乎忘記了,人類的幼仔并不像許多動物幼仔那樣出生不久就能到處走動,他的生命完全是無力的、被動的,不管衣、食、住、行哪個方面,父母些微的照顧不周都可能導(dǎo)致他的疾病和夭亡;而且人類幼仔從出生到成年長達十數(shù)年,如果沒有父母的悉心照料,他長大成人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親子之間會形成緊密的情感聯(lián)系,這也是動物所不具備的。所以俗話說:“生不親養(yǎng)親”。以孔融的聰明,絕不會意識不到這一點。聯(lián)系他的第二條罪狀父親不肖即可不養(yǎng)可知,這其實是對日漸僵化、苛刻的封建道德的矯枉過正。
兩漢都標榜“以孝治天下”。漢代皇帝從惠帝開始,前面都加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漢代一直表彰“孝弟力田”,用“舉孝廉”來選拔人材。《孝經(jīng)》在漢代是必讀經(jīng),《五經(jīng)》不是必讀經(jīng),《五經(jīng)》只需分科選讀,《孝經(jīng)》則是人人要讀。更有趣的是,東漢末年張角起義后,向栩擔(dān)心興兵擾民,便建議朝廷:“但遣將于河上北向讀《孝經(jīng)》,賊當自滅。”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元代人編成的《二十四孝圖》里,漢代有九人之多,是各個朝代中人數(shù)最多的。
魯迅先生的雜文《二十四孝圖》激烈地抨擊了封建孝道。他說他最反感的一則是“老萊戲彩娛親”中的“詐跌”,教人不誠實。另一則是“郭巨為母埋兒”。他一邊讀一邊擔(dān)心自己的父親也會學(xué)了郭巨,那被埋的就是自己了,而且他也明白天下未必有埋兒時挖出黃金這樣的巧事。事實上在其他的故事里,令人反感的地方還很多。姜詩涌泉躍鯉、丁蘭刻木事親、孟宗哭竹生筍,滲透著所謂“孝感天地”的迷信思想,可以說是赤裸裸的欺騙。虞舜孝感動天、閔損單衣順母、王祥臥冰求鯉,極力宣揚面對來自于雙親的虐待和迫害只能忍受和順從,等待對方的良心發(fā)現(xiàn)而棄惡行善。而九歲的黃香為父親扇枕溫衾、十四歲的楊香扼虎救父、八歲的吳猛恣蚊飽血以免蚊子去騷擾雙親的故事,讓人感到這個民族男人的自私懦弱,不僅推卸了自己作為父親的責(zé)任,心安理得地享受弱小者的犧牲,而且大力宣揚,以便更多的弱小者都來犧牲。更可悲的是兒童不應(yīng)當?shù)脑缡臁K麄兯坪跻呀?jīng)自覺地接受了強者灌輸給他們的觀念:他們不是作為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而是作為奉獻者、受虐者、犧牲者而存在。這是多么荒唐的邏輯!但《孝經(jīng)》說:“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就是說,孝是天經(jīng)地義的,用不著論證,人只要照著做就行了。
宣揚這樣的孝道是不人道的。可是那個時候的反對者找不到有力的理論武器。沒有天賦人權(quán),沒有平等自由??兹谡业降氖巧憩F(xiàn)象。這是唯一的突破口。他攻擊的只扭曲人性的孝道,而不是出自天倫的孝道。所以,這樣的持論并不影響他在實際生活中去行孝。只是這個突破口太狹窄了,一句反問就很容易將它堵上:父母生子不算恩惠,那么十余年的辛苦養(yǎng)育也沒有恩情嗎?
孔融是才思敏捷的人。才十歲,去見河南尹李膺,告訴看門的人說:“我家和李君家是世交。”李膺見了孔融,卻不認得,就問:“你祖父跟我認識嗎?”孔融說:“是啊。我孔家的先君孔子與君家的先人李耳同德比義,互為師友,那我自然跟你是幾代世交了。”在坐的客人都贊賞不已。大夫陳煒說:“小時候聰明,大了未必有什么出奇。”孔融應(yīng)聲說:“從你的話看,你小時候肯定不怎么聰明了?”李膺大笑曰:“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才思敏捷的人往往藏不住才,總要露出來給人知道。別人說好的事,你一定不能說好,要說不好,而且還能一二三四擺出一大堆理由來,這才能顯出才學(xué)??墒牵袝r候人家說的偏偏是對的,你還要說不對,這就變成抬杠了。比方,曹操攻下鄴城,兒子曹丕私納袁紹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兹诮o曹操寫信,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悟,就問出自何典??兹谡f:“拿現(xiàn)在發(fā)生的事去推測,想必就是這樣了。”這杠抬得還是有些水平的?;哪昙Z食緊張,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說:“女色誤國,何不禁婚姻?”這杠抬得就沒有技術(shù)含量,純粹意氣用事,圖一時之快,反倒顯出自己的空浮粗率來。由此知道,孔融的確是愛抬杠的。假如一群人一起喝酒,席上有人講了郭巨為母埋兒、吳猛恣蚊飽血之類的故事,孔融能不站起來用“瓶中寄物論”來論辯一番嗎?只是他圖了一時之快,卻沒想到這歪理邪說會傳播開來,震撼了那些盲從者,也震怒了當權(quán)者,竟帶來殺身之禍。始料未及,可嘆可悲。
《后漢書》孔融本傳說他“既見操雄詐漸著,數(shù)不能堪,故發(fā)辭偏宕,多致乖忤。”解釋孔融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曹操抬杠,是因為看出曹操的陰謀詭計。和一般的書生不同,孔融作過北海太守,是拿過實權(quán)的人。但書生的質(zhì)地是不容易改變的。領(lǐng)兵鎮(zhèn)壓黃巾軍,卻屢戰(zhàn)屢敗。在北海為袁紹的兒子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zhàn)士只剩下數(shù)百人,流矢雨集,戈矛相接,孔融卻“隱幾讀書,談笑自若”。等到城被攻陷,他自顧自逃了,留下老婆孩子作了俘虜。所以《后漢書》的作者范曄評價他:“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還是無用的書生一個。
書生看不慣當權(quán)者,只有三條路走:要么揭竿而起殺個你死我活,如曹操本人對董卓;要么改弦更張,死心塌地跟隨當權(quán)者,如管仲對齊桓公;要么幽居巖穴,超然世外,如嚴子陵、陶淵明。萬萬不能一邊在當權(quán)者面前晃蕩,一邊唧唧歪歪,指手劃腳??蓱z孔融一介書生,不懂這理,既無法跳出名利場,又沒有對抗曹操的軍事政治才干,還管不住自己愛抬杠的嘴,那么他的悲劇結(jié)局就已經(jīng)是注定的了。
這個道理他似乎到了五十六歲時生命即將被終結(jié)的時候才悟出。他的《臨終詩》說:“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話是這么說,我們設(shè)想一下,假如孔融能夠再活一次,他會閉口不言以得善終嗎?我覺得不會。也許對于有些文人來說,與當權(quán)者抬杠的吸引力是無可替代的,憋著閉口不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墒?,又有誰的死亡如蘇格拉底一樣換來了值得的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