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到今都是主張因地制宜,即根據(jù)環(huán)境的客觀性,采取適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a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周易·大壯卦》提出:“適形而止”,《淮南子。秦族訓(xùn)》云:“俯視天地,以制度量,察陵陸,水澤、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財,以除饑寒之?!毕惹貢r的姜太公倡導(dǎo)因地制宜,《史民·貨殖列傳》記載:“十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漁鹽?!?p> 中國地域遼闊,氣自覺候差異很大,“地質(zhì)也不一樣,建筑形式辦不同。酉北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隘北、隴東、豫西、晉中等地,在黃土高原上拍幾米見方的洞穴,洞口立門窗,朝向南方。窯洞施工簡易,不占土地,節(jié)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涼,人可長壽,雞多下蛋。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人們就采取干圍式竹樓?!杜f唐書·南蠻傳》云:”山有毒昌,虱腹蛇,人并樓居,登梯而上,號為子圍?!皹窍驴罩蝠B(yǎng)家畜,樓上住人。竹樓空氣流通,涼爽防潮,云南的傣族、景頗族、海南的黎族、廣西的憧族大多把竹樓修建在依山傍山之處,視野開闊,風(fēng)景優(yōu)雅。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為住宅,使于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qū)和大理人民用山石徹房,華中平原的人民以土磚建房,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據(jù)當(dāng)時當(dāng)?shù)氐木唧w條件而創(chuàng)立的,如果易地改換建筑,人民不會接受。明代謝肇漸在《五雜姐》中說:”南人有無墻之室,北人不能為也。北人有無柱之室,南人不能為也。北人不信南人有架空之按行于木秒,南人不信北人有萬斛之窯藏于地中,地賽燕都雖有,然不僅秦晉之多,蓋人家類似當(dāng)蓄室矣?;夭俟什桓?。其人堅故不崩。
中國現(xiàn)存許多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楷模。湖北武當(dāng)山是道教名勝,明成祖朱校當(dāng)初派三十萬人上山修廟,命令不許劈山改建,只許隨地勢高下砌造墻垣和金殿。
清代康熙年間,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河北省承德旁邊修建了一座避暑山莊??滴趸实蹮釔圩匀?,崇樸愛物,親自選址和測量,山莊的高不過海拔300至5o0米,而它的北邊,在200公里的距離內(nèi),陡然向上形成了高達約1600米的壩上高原,高原是一座巨大而厚實的屏障,擋住了西北的寒流。渤海沿武烈河而上的水氣在此增加了濕潤度。雨水充足,氣候暖和,林木茂盛,天成一處自然植物園。康熙皇帝在引建莊時,下令不許砍伐和博獵,而要大量種植油松和其它喬木,并且開挖湖泊,引入水鳥棲息。山莊北有獅子溝,東界武烈河,西有廣仁嶺,國西而東形成臺地。全計占地約八千四百孔,國內(nèi)有起伏的山巒、平坦的原野、蔥郁的山谷,自成天然之趣。
中國是個務(wù)實的國度,因地制宜是務(wù)實思想的體現(xiàn)。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使人與建筑適宜于自然,回歸自然,反樸歸真,天人合一,這正是風(fēng)水思想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