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那么,古代中國在她同時期的世界各國中居于什么地位呢?
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古代中國的時間下限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認為近代以前就是古代,那末下限應劃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如果認為奴隸制社會是古代,由于古史分期問題尚在討論之中,那么下限又難以遽定。關于古代世界的時間下限,也并非沒有爭論。不過,一般不會下延到近代以前,因為中間還有一個中古(或中世紀)的時代。這篇小文姑且將時間下限劃在公元五世紀前后。必須說明,這里不涉及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求其便于從比較中了解中國在古代世界上的地位而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這已經(jīng)是盡人皆知的常識,至于要談古代中國在古代世界的地位,可以寫成許多專題論述。本文只從三個方面一般地介紹中國在各文明古國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一、中國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唯一的文明傳統(tǒng)未曾中斷的古國
中國的文明曙光出現(xiàn)于夏代,時間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與商、周并稱“三代”,這在中國是一個很古老的說法,孔子就是這樣稱呼它們的。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三代世表》,商代世系已從甲骨文資料得到基本的證實,夏代世系看來也必有根據(jù)。近年一些考古學家又認為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中國文明始于夏代的論據(jù)越來越充實了。
公元前二十世紀以前出現(xiàn)的文明,除黃河流域的夏以外,有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幼發(fā)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蘇美爾、阿卡德文明(開始出現(xiàn)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晚期)、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于公元前2350年左右)和愛琴海上的克里特文明(約與夏代同時開始)。這就是世界最古的五個文明古國。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國逐漸進入青銅器的繁榮時代。這期間,經(jīng)歷了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兩次王朝變更。盡管夏、商、周原本是同時存在的來源于不同部落的邦,但是他們之中有一個共主,即天子,而這種共主的地位和有關的禮制是在三代間依次相承的?!渡袝?周書》中一再說到商革夏命 ,周革殷命,而三代相傳的“天命”卻是同一的??鬃诱f:“殷因于夏禮,其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其損益可知也?!边@也表明三代間雖有相革相代的一方面,但又有相繼承的一方面。近年于周原發(fā)現(xiàn)甲骨卜辭,雖然目前可見數(shù)量還不多,但已可以充分證明殷周之間的文明的連續(xù)性。
公元前兩千年代,埃及和兩河流域的文明基本處于繁盛階段(埃及有中王國、新王國,兩河流域有古巴比倫王國),同時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也產生了一些國家,在愛琴地區(qū)出現(xiàn)了克里特● 邁錫尼文明。但是就在這一時期,印度河流域文明滅亡了(約公元前1750年),克里特?邁錫尼文明也先后滅亡了(約公元前十五世紀、公元前十二世紀)。而且它們的文字和歷史被遺忘,除邁錫尼文明的線形文字以外,其他文字至今尚未釋讀成功。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中國的西周王朝經(jīng)過強盛而衰落,隨后出現(xiàn)了春秋時代的諸侯爭霸局面。中國在這期間進入了鐵器時代。中國古代文明的傳統(tǒng)在這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傳世的最古老和最權威的文獻《詩經(jīng)》、《尚書》的核心內容形成于這一時期,孔子修《春秋》也在這一時期。司馬遷的《十二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也從此有了逐年不斷的歷史記載。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由盛而衰。興起于兩河流域北部的亞述帝國和興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國先后征服了埃及和西亞的古文明地區(qū)(公元前8—7世紀,公元前六世紀后半葉)。埃及和兩河流域這兩個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以及鄰近它們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的其他文明古國從此基本失去政治上的獨立。這時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形成了許多“雅利安”人的國家,在伊朗高原先后形成米底國家和波斯國家,在希臘形成為數(shù)眾多的城邦,在意大利形成了羅馬國家。可以說,除了中國以外,其他在青銅時代產生的文明古國至此已基本失去獨立,它們的歷史地位已由上述新起的一批國家所代替。
公元前一千年代后半期,中國經(jīng)過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出現(xiàn)了秦的統(tǒng)一,繼而出現(xiàn)了二百年統(tǒng)一強盛的西漢帝國。這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繁榮的時期,現(xiàn)在我們讀到的各種先秦子書、儒家經(jīng)書、種種古史大多都是這一時期產生或編定的。司馬遷的不朽名著《史記》,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上起五帝,下迄當時(漢武帝時期),高度體現(xiàn)了中國文明發(fā)展的連續(xù)性。
公元前一千年代后半期同,在世界史上也是一個頗見異采的時代。希臘經(jīng)過古典時代(公元前五至四世紀)的高度繁榮之后,在公元前四世紀后期落入馬其頓控制之下。波斯帝國亦于公元前四世紀后期為馬其頓亞歷山大所滅亡。亞歷山大帝國轉眼分裂之后,埃及、兩河流域及西亞其他古文明地區(qū)又落入托勒密王國、塞琉古王國的統(tǒng)治之下(馬其頓、希臘人為統(tǒng)治者)。公元前三世紀,孔雀帝國一度幾乎統(tǒng)一印度半島,但曇花一現(xiàn)后又分裂了。公元前二至一世紀間,羅馬共和國日趨強大,逐漸征服了地中海周圍廣大地區(qū)。馬其頓、希臘失去獨立,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小亞細亞一帶古文明地區(qū)又落入羅馬之手。曾經(jīng)盛行于西亞各國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其他兩種文字,也在這個時期里逐漸失傳。古代埃及、西亞文明的傳統(tǒng)基本已經(jīng)中斷。近代學者在釋讀它們的文字以后,它們的歷史才較清楚地為人所知。
公元一至五世紀間,中國經(jīng)過兩世紀的東漢帝國以后,有過三國的鼎立,西晉短期統(tǒng)一后的四至五世紀時,北方有過統(tǒng)治者以少數(shù)民族為主的“十六國”局面。但是,中國文明的傳統(tǒng)甚至在北方也未曾中斷。五世紀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改革是這種文明傳統(tǒng)繼續(xù)存在的有力證明。自魏晉至南北朝,政治上紛亂雖多,史學上卻是一個繁榮的時代。僅就期間最混亂的“十六國”來說,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霸史》、《史通?正史?十六國史》等篇記載,即有史書二十六種二百七十一卷(其中三種不知卷數(shù),未計。見金毓黼《中國史學史》第61―65頁)。后來北魏的崔鴻又據(jù)這些書的資料編成《十六國春秋》一百卷。這些書都是前四史的繼續(xù),又是唐修《晉書》(載記部分)的資料來源。這些都是中國文明從未中斷的明顯標志。
公元一至五世紀,羅馬帝國經(jīng)過兩世紀的興盛以后,三世紀便陷入危機,四世紀末分為東西兩部,公元476年西羅馬正式滅亡。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西方的古代文明至此實際中斷了。以后,西方有過“文藝復興”,但那是近代歐洲各民族文明的興起,而絕對不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恢復。
縱觀古代歷史,唯一保持了文明連續(xù)性的就是中國。
二、中國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是唯一形成了穩(wěn)定的統(tǒng)一趨勢的古國
從世界文明古國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大體早期出現(xiàn)的都是一些由部落聯(lián)合而成的小邦,然后再由小邦統(tǒng)一為地區(qū)性的國家(古希臘的各城邦甚至沒有發(fā)展到這個階段就失去了獨立)。公元前三千至二千年代間,埃及和兩河流域一再出現(xiàn)過這種統(tǒng)一的局面(盡管這種統(tǒng)一并不十分鞏固),有時還把勢力擴展出本地區(qū)之外,如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真正跨地區(qū)性的帝國出現(xiàn)于鐵器已盛行的公元前一千年代和以后。這期間在世界上先后出現(xiàn)的帝國有:亞述帝國(公元前九至七世紀,主要版圖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一帶,公元前七世紀中期一度包括埃及北部)、波斯帝國(公元前558-330年,極盛時版圖東起印度河流域,西北至巴爾干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亞歷山大帝國(公元前325年定都巴比倫,323年亞歷山大死后帝國開始分裂,版圖包括馬其頓和波斯帝國)、孔雀帝國(公元前四世紀后期至三世紀后期,阿育王統(tǒng)一半島大部的時間不到四十年)、安息帝國(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版圖以伊朗為主,其盛世西有兩河流域,東至中亞南部)、貴霜帝國(公元一至三世紀,其盛時占有中亞和印度河流域)、羅馬帝國(公元前一世紀末至公元476年,包括多瑙河以南、萊茵河以西的歐洲,埃及和北非其他沿地中海地區(qū),小亞、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并一度擴展至兩河流域、多瑙河以北今羅馬尼亞一帶及不列顛南部)、薩珊朝波斯帝國(公元三至七世紀中葉,領土范圍大體與安息相當)、笈多帝國(公元四至五世紀,版圖包括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部分地區(qū))。
以上這些古代帝國中,一部分以一個地區(qū)為主,擴展到附近一些地區(qū),如亞述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薩珊波斯帝國、笈多帝國等,另一類是跨越多地區(qū)的,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孔雀帝國、羅馬帝國。其中有些存在的時間很短,有些存在的時間較長,但總的說來它們都是不鞏固的。斯大林曾說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不曾有自己的經(jīng)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lián)合。這些帝國不僅沒有過而且也不可能有對于整個帝國統(tǒng)一的語言、對于帝國所有組成成員都懂得的語言。這些帝國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語言的部落和部族的共同體。”(《馬克斯主義與語言學問題》1964年版,6-7頁。)這是說得很符合實際情況的。就以其中影響較大、歷時較久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來說,不管統(tǒng)治者對政治軍事組織作了多大的調整和加強,它們的內部仍然不能成為一體。波斯帝國基本保持了各地原有基層社會政治結構,羅馬帝國最盛時內部也有很多地方自治的城市(組織形式很象城邦);各地對于帝國政府的關系不過服從統(tǒng)治、出稅、出兵而已。這些帝國的出現(xiàn)本身就不意味著統(tǒng)一,因此它們一旦滅亡也就難以成為以后統(tǒng)一的歷史基礎。
古代中國的情況與其他古國不同。統(tǒng)一的趨勢是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趨勢。中國文明出現(xiàn)之初,也曾有很多小邦林立。相傳,“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于湯而三千余國?!?font style="FONT-FAMILY: 楷體_GB2312">(《呂氏春秋?離俗覽?用民》)周武王準備伐紂,諸侯會于孟津者有八百之多(《史記?周本紀》),這還沒有加上站在殷一邊的或中立的。小邦雖多,但是眾小邦之上有一個大邦,就是王國。夏、商、周三代都是王國。周原甲骨的資料表明,周即是一個邦,同時又是服從殷領導的“周方伯”。西周時期,王國對諸侯的權威又勝于殷代。三代基本上是邦的聯(lián)合,但其中又逐漸發(fā)生統(tǒng)一趨勢。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看起來象是周王朝失馭,諸侯獨立性強了,但是實際是在并小邦為地區(qū)性國家,變封建為郡縣的過程中。因此,當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國時,在中國出現(xiàn)的是波斯和羅馬無法與之比擬的郡縣制帝國。秦雖不長,但是兩漢時期四百年鞏固了中國統(tǒng)一的歷史基礎。三國看來分裂了,但是蜀在西南、吳在東南方的發(fā)展實際為更大規(guī)模的統(tǒng)一作準備。西晉滅亡后,北方一度有“十六國”的分裂,但是北魏后來統(tǒng)一了北方,以后隋又統(tǒng)一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隋、唐帝國是古代秦漢統(tǒng)一趨勢在更高程度上的再現(xiàn)。
在古代中國統(tǒng)一發(fā)展過程中,除郡縣制以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因素,尤其為其他古代帝國所未有,這就是中國的統(tǒng)一有民族的基礎。在秦統(tǒng)一以前,以中原為核心的廣大地區(qū)已經(jīng)形成了語言相通、文化相同的“華夏”族,經(jīng)過兩漢又發(fā)展為“漢人”。這實際上都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原來中國有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是不以血統(tǒng)而以文化分夷夏。正如韓愈所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彼裕皾h人”只不過是以先進的華夏、漢文化為中心,各兄弟民族融合的結果。南北朝時,北人稱南人為“島夷”,南人稱北人為“索虜”,其實北人、南人都在共同發(fā)展同一文化,所以“島夷”和“索虜”又共同融合成了隋唐時的漢族。有了作為核心的漢族和邊裔兄弟族的聯(lián)合,才有中國統(tǒng)一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
三、中國在促成古代東西方文明的聯(lián)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都產生于北溫帶南部(約東北回歸線至北緯四十度之間),南北差距不大,但是它們分散在不同的經(jīng)度上,相互間有著遠近不同的距離。因此,隨著文明的發(fā)展,古代東西方文明間的聯(lián)系也有一個形成過程。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克里特這些最古老的文明,在廣闊的原始世界中不過是幾個孤立的綠洲。到公元前二千年代中葉,隨著敘利亞、小亞一帶形成國家,埃及、兩河流域和克里特?邁錫尼文明已經(jīng)連接起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隨著波斯帝國從伊朗高原興起,從印度到地中海區(qū)域之間也開始有了聯(lián)系。由于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的屏蔽,中國在地理上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直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葉,中國不知帕米爾以西的國家,其他文明古國也不知東方還有一個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中國。波斯的皇帝們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先后遠征中亞,兵鋒最遠也只達到帕米爾以西。因此,克服這種地形上的障礙成了打開陸上東西交通的關鍵。
公元前二世紀,漢通西域,這對打破東西方文明的分離狀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公元前138年,張騫奉漢武帝命首次西行,本為聯(lián)合月氏對付匈奴。這項任務雖未完成,但他首次訪問了中亞和伊朗東北部(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成為正式穿行“絲綢之路”關鍵一段的第一人。當然,“絲綢之路”的開通,并非決定于漢武帝個人的政治軍事動機,亦非成于張騫一人。張騫在大夏(巴克特里亞)時,見到中國產品邛竹杖、蜀布,問大夏人從何處得來,回答是從身毒(印度)買來。可見中國西南已早與印度有商業(yè)往來。張騫死后,“西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國。因益發(fā)使抵安息、奄蔡(里海東北)、黎軒(羅馬)、條支(在伊朗西南波斯灣沿岸)、身毒國。而天子好宛馬,使者相望于道。諸使外國一輩大者數(shù)百、少者百余人,……漢率一歲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shù)歲而反?!淅糇湟噍m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jié),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赍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保ā?font style="FONT-FAMILY: 楷體_GB2312">史記?大宛列傳》)使團如此之大,又如此之多,結果實際成了國際商隊。司馬遷記載漢使從陸路到達黎軒、條支、身毒等地,這是東西交通史上的大事。可惜記事不詳。到東漢和帝時,西域都護班超命甘英使大秦(羅馬帝國)。甘英到條支,臨“西?!保ù蟾胖覆ㄋ篂常瑸榘蚕⑽鹘绲拇怂?,未能直達大秦,但是再次巡歷了二百年前西漢使者所走通的“絲綢之路”。從“絲綢之路”的東端西安(約在東經(jīng)110°)起,西經(jīng)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再逾帕米爾(約至東經(jīng)70°),這是一段十分艱險的路程。兩漢時期開通了這一道路,并曾管轄了這些地區(qū),首次使中國和中國以西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直接的聯(lián)系。帕米爾以西至兩河流域(約東經(jīng)70°―40°)的一段在貴霜和安息控制之下,中國使者亦曾行經(jīng)其中大半,至波斯灣(約東經(jīng)50°)?!敖z綢之路”西端為地中海濱之安條克(東經(jīng)36°),在羅馬統(tǒng)治之下。因此,在這條古代文明交通的交通大道上,不僅大量西運的絲綢來自中國,而且這條道路本身的開通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于中國。
東西方的海上交通大約也在這時期開始了。一般地說,羅馬統(tǒng)治下的希臘商船航行于紅海和印度西海岸之間;印度商船航行于印度與中南半島南端之間,有時也到中國口岸;中國船只西南航行至中南半島南端,有時也到印度東海岸和斯里蘭卡。漢與羅馬互相通使的企圖因安息遮隔而未實現(xiàn)?!爸粱傅垩屿渚拍辏?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來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貢,并無珍異,疑傳者過焉。”(《后漢書?西域傳》)不過東西方的海上聯(lián)系確已形成了。
公元一至二世紀,從東到西在亞、非、歐大陸上領土相接地并列著東漢(約跨于東經(jīng)130°―70°)、貴霜、安息(二國約跨于東經(jīng)70°―40°)、羅馬(約跨于東經(jīng)40°―西經(jīng)10°之間)四個帝國。其中經(jīng)濟、文化比較發(fā)達、幅員比較廣闊的是東漢和羅馬。羅馬與漢在其盛世,一西一東,大抵旗鼓相當。不過,如果從縱的時間過程來看這四個曾在空間上并列的帝國,那末其它三個國家就都無法與中國比擬了。關于這一點,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
《文史知識》1986年第一期 作者:劉家和